来源: 方塘智库
2020年11月18日,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于北京发布2020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揭晓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和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全球城市潜力排名》)。今年的报告将城市国际竞争力研究体系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升级,大幅增加了新兴城市数量,全面评估的城市从2019年的130个上升到2020年的151个。同时优化和引入了部分新的指标,包括对城市企业家精神以及城市公共卫生水平的衡量维度。
今年入选的151个城市中有27个是中国的城市,中国也成为全球城市入选最多的国家。其中,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包括了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文化体验和政治参与五个维度;全球城市潜力排名则包括居民幸福感、经济状况、创新和制度四个维度。
同时,报告揭示了疫情如何打破城市原有的生产生活状态,并为城市领导者在后疫情时代重塑区域与城市发展的新秩序与新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探索建议。
“新冠疫情对世界格局和秩序的深刻影响或许在未来几个月乃至几年才会全面显露,但是这场疫情无疑已然打破了许多常态,为城市的治理带来全新的挑战与机遇。过去的经验已经不足以成为我们判断的基础,城市管理者应该采取与以往不同的战略性决策和投资决定,在后疫情时代提高城市发展的活力与韧性。”报告发起人与作者之一、科尔尼资深合伙人Mike Hales 说。
1
北京取代香港成为全球综合实力前五强城市
科尔尼《全球城市指数》报告(Global Cities Index,简称GCI)首次发布于2008年,由科尔尼咨询公司联合国际顶级学者与智库机构联合发起。报告基于对超过150个城市的事实和公开数据深入分析,旨在对全球各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进行系统评估。
今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北京与香港的排名对调——北京取代香港跻身全球综合实力前五强城市,这也是科尔尼报告发起十二年以来,首次出现前五位城市的更迭。北京排名的上升是社会稳定性、人力资本投入和创新创业水平提高的共同作用。
同样,由于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突出表现,上海、广州、深圳第一线城市,以及南京、杭州、青岛、成都、重庆等领先“新一线”城市也有显著的排名提升。
创新不仅反映了城市当前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城市的未来潜力,无论是在综合排名还是在潜力排名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在综合排名中,今年的独角兽企业的衡量指标,从过去商业活动衡量GDP、贸易、专业服务业机构等,转变为考虑更多创新类的企业。而旧金山正是得益于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综合排名上升9位,跃升至第13名。
在潜力排名中重点关注的人均专利数量、城市私募投资的水平和孵化器的水平这三个指标,都与城市创新有极强的关系。其中,多伦多表现亮眼,排名上升9位,跃居至第2名,与其创新水平的大幅提升和治理的持续改善有很大关系。
当下,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对于城市如何培育创新的土壤,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报告作者之一、科尔尼董事周鹏远认为,城市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创新投入过程、创新中间过程和创新产出过程三个过程,投入就是创新要素,包括良好的人才、基础设施、商业环境以及足够的创新企业,创新中间过程是来自于一个城市有没有足够的能力,使不同的创新要素进行一些互动和化学反应,以及在整个过程中是否有很好的法治条件来确保整个创新活动是顺畅的,并且能够对接到更多资源,大部分城市过多的关注于创新的结果,但创新结果并不是基于结果的行动就能够体现的,更多的是要关心有没有吸引到足够的创新投入和整个创新过程中的环境的打造、平台的打造和生态的打造,只有把这三个维度都考虑进来,才是一个城市可以实现持续创新的保证。
在我们看来,创新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能之一,无论是从全球竞争加剧来看,还是从庞大的市场需求来看,创新已经成为很多区域和城市的共同选择。在目前各区域和城市都在面临新一轮的转型发展的节点上,如果能把创新(包含科学技术创新、城市治理创新、产业发展创新、政策规划创新等)所蕴藏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那么城市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将迎来一次跨越式的发展。
2
长三角成为全球入围城市最多的城市群
在全球城市指数排名中,排名前四的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依然保持稳定,纽约再次蝉联榜首。但从第二级和第三级的维度来看,各个维度的单项冠军在商业企业、人力资本等多个维度上都有亚洲城市晋升到单项指标的冠军,这也反映了亚洲城市的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单项城市的分布是非常分散的,在29项指标中,有24个城市位列在单项冠军,而伦敦只有4个指标位列第一,纽约和巴黎也只有3个指标位列第一。这体现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城市,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
从城市群层面来看,广州和深圳都有明显的排名提升,而香港下降一名,与近期香港一系列事件的影响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的内部要素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再布局趋势,深圳和广州持续的改革和试点政策正在进一步把大湾区很多的国际资源吸引到内地。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杭州、南京、苏州这四个城市均进入了排名前100,加上同样上榜的宁波和无锡,长三角城市群成为全球入围数量最多的一个城市群,充分反映出这个城市群的整体竞争优势。
除头部城市以外,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城市的排名有所下降,原因之一是今年样本城市的扩大使得一些城市的相对排名反而有所下降。而国内的中心城市尽管在经济发展和商业活动等维度有明显优势,但与国外的中心城市相比,在国际政治交往、文化体验软实力等方面得分偏低。这也反映出相对的在第二梯队的城市需要系统性的提升竞争力,在逆全球化的新的趋势下,区域层面的国际联系可能变得更为重要,尤其是要考虑一些已经具备良好区域协作机制的,比如在“一带一路”的倡议范围内的这些城市的交往,或者最近通过的RCEP覆盖的地区的内部联系,发挥区域级的城市节点作用,是进一步提高排位的有效路径。在这种契机之下,哪些城市能够抓住机会,下一个阶段就有可能进入全球影响力的梯队。
过去五年间,中国城市在所有维度的表现都有所提高,近两年较快增长的,一是创新9%的得分提高,二是治理4%的得分提高。创新反映到中国在新经济领域里面是领先的,治理反映了近年来中国营商环境快速的提升带来的治理水平的认可。
特别是此次新冠疫情加剧了一些原本已经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的问题,包括财政压力、贫富差距,逆全球化和环境危机。加上逆全球化物理边界的隔离导致一些要素很难在城市阶段进行流动,这些对城市整体的治理水平要求更高。
对于城市领导者来说,在后疫情阶段,如何看待未来城市的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险,如何有效应对?是需要系统思考的问题。不仅需要重新审视下一步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公共价值创造,而且要加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国际商品流通、思想交流、人员流动和资金融通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但这些要素的流动受到疫情短期影响和国际秩序逆全球化长期趋势的双重威胁,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城市领导者需要竭力恢复和扩大与全球其他城市的联系,维持关键要素的流动。
此外,城市领导者还需要解决疫情暴露出来的城市物理空间不足,包括如何在满足社交距离的前提下安全重启经济,如何缓解造成低收入社区健康问题的环境不平等现象,如何打造更可持续、更有韧性、更加包容、更能应对不同挑战的城市空间和生存环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