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三国”时期管理者,了解人力管理中的视人为人!

来源:拜托啦HR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许多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如何用人的难题。实际上,员工在技能、态度、个人问题等方面千差万别,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的得心应手。那么,在既定的人员结构、人员无法做出调整的情况下,管理者如何有效地用人呢?

从《三国演义》所体现的”视人为人”的总体用人思想入手,进一步分析三国管理者的用人艺术,力求对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所启示。本次分享通过“三国”看如何用人。

No.1

论武将之高低(绩效)

说到这里,这边三个财团招兵买马,其余势力也是上将如云。都是人才,之间的高低又如何呢?

还以十八镇诸侯讨董卓时为例,卓将华雄先后斩杀鲍忠祖茂潘凤,后关羽请命,主将袁绍问关为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这意思好比说:都是民族产业老总,人家一个个有名的销售总监都拿人家外企没辙,就凭你一个小小的业务员,给我瞎胡闹什么,滚!

可是事实又怎样呢,销售总监做不了的事,业务员做到了,关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成功了。可是成功又如何,还是被袁绍喝退。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那些销售总监的能力与其所拿的工资不相称,说明那个时代没有明确的人才测评体系,说明那时的待遇过重看待资历而忽视了能力与业绩。

武将,无外乎武技、带兵、武德等几个方面,文官类似,以各个方面对内外多比照,高下不难分出。为什么都强调“德”呢,袁绍四世三公,为何败实力远不如自己的曹操?谋士分心,各为其主,各谋其主;蔡瑁获罪,刘表因新娶其妹,不加罪之,后废长立幼,献地于曹。

倘若诸多诸侯对文官武将,多加比照,擢优使用,劣者罢免,又怎会屡屡上演蚍蜉撼大树的悲喜剧。也难怪马基雅维利说:“一切的美德出自君主”,这句话放到这里就是说只有英明的君主才会明查下属,量才而用。

也正是因为有了绩效优秀的团队,北魏、东吴、西蜀三大财团才能在风云起伏的乱世,并购中小势力,脱颖而出。

No.2

诸葛亮之学会放手(授权)

与刘皇叔相比,孔明身上光环太多,在未出茅庐之时,就有“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得天下”的美誉。出山之后,孔明协助原本籍籍无名的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强悍的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话说诸葛亮的工作态度无可挑剔,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但是在诸葛亮死后,蜀国已经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了。虽然五虎上将的二代们都在,但是没有一个人成长为其父辈那样的盖世英豪。

诸葛亮的一生太谨慎,他身负托孤重任,不愿蜀国出一点儿闪失,因此每一件事都亲自参与。比如,蜀国的将军们会在出征时随便携带丞相赐予的锦囊,遇到困难打开锦囊,通过这种方式,诸葛亮代替将军们决定战局走向,打了胜仗则“多亏了锦囊妙计”打了败仗则“此乃天意”。换句话说无论胜败,都是诸葛亮的责任。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将军们都是执行命令的机器,他们无法自我成长,无从学习,一切跟着丞相走就好。丞相去世后,这些将军中没有一个被培养成治国之才。

任何一个团队管理者要明白,要想让团队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激发团队的各成员潜能,在这个过程不可避免会犯错,须知,任何团队或个人成长都要通过不断试错才能获得,不犯错就不会发现自己各方面存在的缺陷,不知道如何改进。

No.3

诸葛亮之人才继任(规划)

说到绩效,那么三国时期综合素质最为杰出的莫过于诸葛孔明。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气死周瑜,屡败司马懿,引领蜀国创造了无数军事上的伟奇迹。

可惜对企业战略的资源约束缺乏认识,忽视人力资源的储备,忽视知识共享和创造。蜀汉财团前期,销售、业务、市场有五虎上将,有魏延、严颜,行政、财务、战略规划有法正、费炜、伊籍、马良、马谡,可谓大将如云。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或战死或老死,使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至孔明病逝,可带兵之人,仅有马岱、魏延、姜维三人。随后延反,死于马岱之手,蜀中空余姜维一人。至此,全国的业务都要姜维一个人来运营,也就是说,他一个人兼了几个省的业务总监,难免顾此失彼。

后邓艾绕道攻成都,成都失陷,闻讯后,姜维云“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其实也怪不得后主,刀架在脖子上,由不得别人了。这好比北京、上海等战略重地稳占市场份额大头,无奈全国其他市场日渐沦陷,在这样的总体局势下,西蜀财团被北魏财团成功并购。

倘若诸葛孔明早早的就做好了西蜀财团人才数据库,实时监测。建立重要岗位人员结构图,对关键岗位建立预警机制,出现空缺,及时补上,也不至面对守剑阁还是守成都的两难选择,至有“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之言。纵观大汉盛唐,每一个强大的势力,必然都拥有众多的人才,然风气云涌,谁能保持人才的稳定接替,谁才能笑傲风云。

No.4

诸葛亮之培训

诸葛亮胸负旷世之才,更有传世兵书《将苑》,如果能将以上种种编成培训教材,组织培训或者类似黄埔军校、西点军校,即便出不了多少几个元帅、五星上将,天下谁人敢言“蜀中无人”。

古文中每每良将登场,如三国演义中马超出场“只见一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又如赵云:“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于是便开始了无敌的旅途,这给人一种错觉,似乎战场中的厮杀,军旅的磨练于个人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关系,每个人在历史中的位置,一出场就早已定下来。

殊不知,每个人的能力、素质、技能有先天、后天之分,有些再学也学不来,有些东西却是要靠后天不懈的努力方能领会。假若诸葛熟通人力资源管理之道,建立西蜀军校,三五练武艺、二四练兵法、勤修苦练、兼具武德,何愁身后无人,社稷不保。所以当今的企业,无论大小,都不敢在培训上不下足功夫,大企业往往都有自己的培训学校,如GE、HP,稍小点的也有比较完整的内外培训体系,没想到这里,怎能不为先人惋惜。

No5

“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激励 )

《三国演义》里经常看到。曹操得了典韦,就“解身上锦袄,及骏马雕鞍赐之;收了许褚,当即“赏劳甚厚”;关羽替曹操斩了颜良、文丑,又要求到汝南作战,曹操说道:“云长建立大功,未曾酬谢,岂可复劳征进?”可见,论功行赏是曹操一贯的作法。孙权也不例外,鲁肃夜半给孙权献上了王霸之策,孙权“次日厚赠鲁肃,并将衣服纬帐等物赠肃之母”;甘宁百骑劫曹营,孙权“赐绢千匹,利刀百口”。可以说,我国古代兵家“赏禄不厚则民不劝(尽力)”(《尉缭子·战威》),“礼赏不倦,则士争死”观点,包括曹操本人所总结的“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在《三国演义》中得到充分的艺术体现。


物质的需要是任何一个人所必需的。因此奖赏是激励的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手段。现代管理者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激励思想,就必须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把职工和企业给予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使企业在职工心目中成为自己切身利益的代表,从而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心本职工作,献身于企业的繁荣昌盛。 

人才要给厚禄,大功要给厚赏。诸葛亮一次赠给赵云“五十斤金”,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重待人才。人才的物质需要是和再生产人才的需要是一致的。这类需要的水平和满足程度应该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必须以人才向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依据

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看,多种需求可同时存在,共同发挥激励作用,与马斯洛主张低层次需要满足是高层需要的先决条件是不同的(如追求好的业绩表现可能既受到生存需要的驱使,也受到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的驱使),不但要根据不同需要层次的个体水平设置相应的激励措施,而且要注意到人的各种需要的并存性,能最大限度满足员工各种层次需要的活动或者工作对员工有更大的极力效果.对于在接受有挑战性和风险性的工作中受到挫折的员工,适当地满足他们低层次的一些需要,有助于他们得到心理平衡,更好的激发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