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在家做的自由职业

除了远程办公之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在家里做一名自由职业者,来赚取丰厚的收入,自由职业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自己的技能或者服务,借助于网络获取报酬的人,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下适合在家做的自由职业都有哪些?

1、拼多多店主

开一个网店既能算是一种创业,也可以说是一个自由职业者,随着拼多多这个平台的快速崛起,已经有众多的店主转移到了这个平台上,并借助拼多多从中赚取了巨额的收益,做一名店主需要考虑很多事情,要考虑进货的渠道,并维护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别看有些人赚钱多,做好这个事情一点也不简单。

2、自由配音员

有很多声音条件出众的配音员没有去公司任职,他们在网上做起了自由配音员的工作,虽然在网上找私人接单做配音的工作,可能赚的钱没有在公司多,但是时间自由,工作也比较轻松,能够非常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这样的工作大概一个月能赚到三五千元。

3、交易员

交易员是一个完全可以做自由职业的工作,有很多交易员在公司赚取了丰厚的薪资之后,就辞职回家,他们自身的能力十分过硬,在家里全职做交易,实际上想做好这件事情并不容易,在交易的过程当中,交易员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没有足够的本金和出色的交易技术,千万不要轻易尝试这样的工作。

虽然自由职业比较自由,但相比一份全职工作来说还是缺乏一些稳定性,现在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家里找一份远程办公的工作,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这样的事情完全变成了可能,在国内最大的远程招聘网站,小蜜蜂云招聘网上,找一份远程办公的工作是非常简单的,现网站的工作岗位众多,能适合不同层次求职者的需求,求职者在这里可以找一份在家办公的远程工作,实现自己足不出户,就能挣钱的梦想。

不出门在家赚钱有哪些

    线下工作,上下班通勤时间长任务重,这使得很多上班族产生了在家赚钱的想法。但是在家里赚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人在尝试了一段时间的在家赚钱之后,还是乖乖的回单位去上班了,实际上现在有些工作是可以在家里来赚钱的,今天就来谈一下不出门就能赚钱的方式有哪些?

1、网络营销

现在有不少人都做起了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网络或者微信这样的互联网沟通渠道,进行线上产品的推广或营销,目前已经有不少人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推广的方式,在微信上赚取了不少的收入,令很多上班族非常羡慕,通过这样的方式,确实可以在家里就能赚到钱。

2、全职操盘手

资本市场的厮杀,是非常令人激动和兴奋的一件事情,有很多操盘手在挣到第一桶金后,就离开了公司,回到家里进行全职操盘的工作,做这样的工作需要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和极高的天赋,如果能做得好的话,可以在家里就能斩获收益,动动手指就能日入斗金。

3、远程办公

不管是网络营销还是全职操盘手,都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有非常好的营销才能,和极高的操盘天赋,想做好这两件事情并不是很容易,现在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能在家里赚到钱的最靠谱的方式,就是找一份可以远程办公的工作,找远程办公的工作,关键是要找对靠谱的平台。在这里,向求职者推荐国内最优秀的远程招聘平台,小蜜蜂云招聘网,小蜜蜂成立4年多来,已经帮助几十万求职者顺利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远程工作,圆了他们线上就业的梦想。

今年远程办公发展火热,求职者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积极投身到远程办公的行列中,并体验了远程办公的巨大优势,通过比较,他们再也不想回到传统的职场去了。

线上办公,时间非常的自由,求职者可以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家人,或者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通过借助小蜜蜂云招聘这个平台,求职者实现了线上就业,开启了新的幸福生活方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微信赚钱一天100收入

现在微信已经成了每个中国人日常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你知道吗?微信如果利用的好,其实是可以用来赚钱的,现在有很多人发现了利用微信赚钱的商机,实现了在家足不出户,点点手机就能赚钱,通过微信赚钱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呢?一起来看一下。

1、微商

微商是一种耳熟能详的赚钱方式,第1批人刚开始做微商的时候,很多求职者对这样的营销方式嗤之以鼻,认为这样的工作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实际上最早使用微信进行线上营销的那一批人,都通过做微商都赚取了非常丰厚的收益,为自己赚到了第1桶金,虽然现在微商没有以前那么好做了,但如果做得好,一个月赚个三五千元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2、社区团购团长

今年,除了远程办公之外,另外一个比较火的议题就是社区团购了,各大互联网平台都抢占商机,进入了社区团购这个市场,社区团购除了互联网平台参与之外,还需要在每一个地区配备专业的团长,团长的主要任务就是联系用户和配送点,做好用户的售后维权,以及把订单反馈给配送网点,现在有很多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微信里建群并赚取到不少的收益。

不管怎么说,现在通过微信赚钱总是不太稳定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更好的选择,还是找一份可靠的工作,随着远程办公行业的不断发展,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把招聘岗位放到了互联网上,实现了线上招聘,这种新的招聘方式企业减少了招聘的成本,并能快速的招聘到优秀的求职者,实现了企业和求职者的双赢。

今年已经有很多求职者,通过国内最大的线上招聘网站,小蜜蜂云招聘网实现了在线办公,数字化就业,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新型的线上就业模式,越来越受到更多求职者的喜爱,也为很多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开支,现在如果求职者想在线上找工作,就请来小蜜蜂云招聘吧。

股价一年翻3倍,京东触底反弹这一年

来源:董洁

“你对京东满意吗?我想我对京东的现状是不满意的。”

去年3月,一位陪京东走过十余年的高管临时召集了一场紧急会议。他上来就质问道,“你们反思一下,是不是大量人在混日子?是不是感觉京东没有互联网企业的样子?”

与会人员对36氪称,半小时时间,该高管几乎全程都在反思京东过去几年的过失,“很少见他这么激动。”

形势已经十分紧急。2019年1月,京东股价跌至历史性低位20美元,相比一年前的历史高点跌去6成,市值蒸发超400亿美元。 刘强东后来在公开信中承认:2018年内外问题的集中爆发将京东推上了风口浪尖,士气一度非常低下。

(2018年中,36氪曾就京东出现问题作出报道《京东失宠:300亿美元市值如何消失 | 深氪》。)

风暴在2018年底的京东高管战略会上已经开始酝酿。当时京东商城CEO徐雷让经营分析部列出了京东的“至暗时刻”:很多京东人信心不足于京东股价太惨、业绩完不成;但往深里看,京东当时现金流堪忧、用户口碑也年年下滑。徐雷说得很直接:“再这样下去,哥儿几个别干了。”

“大家瞬间脸色铁青。”有参会京东高层对36氪形容。

一切亟待调整。2019年春节后,京东CTO张晨、CHO隆雨等高管先后离职,密集的人事调整随后从高层波及到中层和普通员工。上述京东高管也在内部会上坦言,在京东的13年,还从未见过如此规模的人员变动,“最近一直在失眠掉头发”。

对外部投资人来说,他们正等待着京东有所变化,随着人事调整,京东股价回升到30美元左右。不过人事变动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以二级市场投资人的视角看,一家公司要么有增速,要么有盈利。

但在2018年,京东的GMV增速首次低于30%,活跃用户数也几乎停滞。相比之下,体量更大的阿里,却在这两项数据上继续甩开京东。

彼时,投资人对京东的质疑纷纷产生:

-从盈利能力角度看,京东的自营模式是否天然吃亏?持续亏损多年的物流何时迎来拐点?

-从增长视角看,京东的下一个业务增长点到底在哪儿?

而在一年时间内,京东给出的答卷是:净利润从2018年的亏损25亿元升至2019年盈利122亿元;营收2019年同比增长25%。

随着利润和增速回升,京东股价也从20美元低点回升至近期的60美元区间,高于其历史上的股价最高位,并以此价格于6月18日在港股二次上市。上市前被超额认购超180倍。

京东是怎么做到的?

创新业务“陷阱”

对于技术与创新,一家公司应该持何种态度?

亚马逊、特斯拉……当今世界最有想象力的公司,莫不在技术和创新上有强烈追求。但硬币的另一面,则是技术往往前期投入巨大,创新则失败率很高常常血本无归,这也是巴菲特对技术类公司看法负面,更愿意把钱投给可口可乐这种公司的原因。

“技术!技术!技术!”刘强东在2017年初的京东开年大会上演讲,称未来京东只有这三样东西。

2015年主营业务进入高速增长后,京东对于创新业务的探索热情也变得高涨。在前沿技术、O2O、智能硬件等领域,据不完全统计,京东上马的创新业务不下几十个。

一位京东内部人士告诉36氪,2018年京东曾大力扶持员工上报各种探索性项目,给出的政策是:凑够8个人就可以自立门户,项目负责人的岗位也能由T(技术)转M(管理)。“很多项目组夸大自身价值,导致每一层的人都希望自己部门里有更多的项目,‘造’出一批领导,整个部门几乎扩大了一倍。”

夸张的时候,什么项目热上什么,智能硬件项目尤甚。一位前京东智能员工透露,2017年,京东智能的高层在参加完AWE(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展览会),看到各家的智能冰箱后大受鼓舞,觉得京东也应该做。

“回到公司后,发话要把(智能冰箱)这事儿弄大。但智能冰箱是要讲IOT故事的,京东当时储备还远未达到互联互通,资源没跟上,如今这一业务在京东内部已很少被提及。”

当年众人追逐的AI、无人车、智能硬件、物联网、AR/VR风口,京东基本都踩了个遍。2017年,京东曾高价招揽了一大批业界技术大牛,但2019年上半年的人事调整,又不得不将这些人请走。

“这几年真正的机会还是微信流量红利、个性化推荐,但可惜京东都没抓住”,一位接近京东的投资人对36氪表示,“做砸的基本都在追风口。技术周期曲线未到,你不可能指望用1-2年的投入期就做个大生意。”

国金证券数据显示,2018 年京东创新业务(主要包括跨境电商、前沿技术、O2O、智能硬件等)运营亏损超过 51 亿元,而同期京东商城运营利润只有 70 亿元。

而据一位京东高层透露,为了发展技术,2018年京东光采购服务器就花了80亿,这几乎吃掉了四个盈利品类全部的利润。

大举烧钱上创新项目没有让京东的业绩变好,反而拖累了京东的利润表现。进入2018年,伴随业绩下滑,京东内部的反思一浪高过一浪。

刘强东后来承认,对于外界评价京东——京东开始跟着别人背后什么都学竞争对手,京东开始迷失了自己——“这个评价非常犀利,却不失中肯。”

徐雷用“欲望代替逻辑”来概括过去几年京东在创新业务的探索。“一个市场有几万亿,但他跟京东有什么关系?我是能占到几百亿还是几千亿?我有哪些能力能占领这个市场?现在看来都是一时脑热”。

一位京东中层在总结创新业务失败的原因时则提到,“很多创新业务都是自上而下传导的,有的项目老大会亲自盯,但一旦不及时盯,半途而弃的概率就非常大。”

当年为了把生鲜业务做起来,刘强东曾亲自盯项目1年多,硬生生把生鲜从京东超市下的三级部门提升为一级部门,再到后来成立大快消事业群,两年内京东生鲜就在行业占有了一席之地,刘强东曾把这称之为自己的“二次创业”。

但现实是,当刘强东不再亲自盯守一线业务,京东在新业务的拓展上往往会陷入犹豫,想做又不敢做,做了又怕做不好。如今,拍板的人落在了徐雷头上。

围绕上述反思,在2018年底的肇庆战略会上,徐雷和京东零售高层决定:一切脱离主业的创新项目在2019年要全被“关停并转”。

上述京东中层对36氪表示,当年硬“造”出的探索性项目的不少负责人,在去年的调整中都从总监降为部门经理,或直接开除。徐雷认为,人事调整中间肯定有“错杀”,但也不得不如此。

即使是京东主赛道上的创新,它也需要找到更合适自己的模式。京东7FRESH发展思路的大转变,很能反映京东对于创新业务态度的变化。

2018年,还是7FRESH负责人的王笑松曾表示,要在2018年开业50家门店、5年内开业1000家。但在去年的大调整中,王笑松被轮岗,有着物美、华润万家及咨询服务工作经历的王敬上任。

据36氪了解,7FRESH的内部计划是2019年开业100家门店。但年初,这个计划降到了30家,而且包括已经开业的。但到目前为止,7FRESH只开出20家门店。

大店业态之外,7FRESH旗下的两个小型业态——七鲜生活(定位社区生鲜超市)以及七范儿(定位白领人群),会成为整个7FRESH未来的重头业务。经营模式上,前者将更多采用加盟或跟零售商合作的形式。

对于天然容错率低的京东来说,这样的战略调整确有必要,与盒马鲜生(已经在全国开出220家店,盒马mini预计将开出百家)的财大气粗相比,追求盈利模型的跑通对7FRESH来说,显然是更切实际的想法。

“5年开千家店的目标依然可以存在,但现在我们不会把店的数量看成是第一目标,还是希望在重点区域布局做密度,而不是全国铺。”王敬告诉36氪。据悉,7FRESH未来会更多的拓展B端业务,做供应链开放,为此还成立了单独的供应链事业部。

刘强东现在对“技术”的定义更具体聚焦:从京东业务场景中沉淀下来的技术能力只有应用于降低社会供应链的成本才会发挥最大的价值。京东会转型为一家“技术驱动的供应链服务公司”。

像阿里一样赚钱

“平台”向来是最躺赚的生意。

具体到电商领域,最典型的平台阿里,靠广告、向第三方抽佣的模式,做到了轻资产但高毛利,其2019财年毛利率高达44.6%;亚马逊的电商业务,也是靠第三方入驻的平台业务,来拉升其利润。

京东2019年的一个策略,是有意分离自营和POP品类(第三方商家入驻)。徐雷在京东零售年会上公开表示,“希望能借此在自营和开放间找到平衡,让POP品类成为京东新的收入增长极。”

京东也探索过第三方业务多年,但一直收效甚微。

一位京东第三方商家曾向36氪抱怨,在2017年店铺入驻京东那会,京东的运营曾允诺给予流量扶持,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搜索排名常年在几屏开外,POP后台也并不好用,营销效率低。”

“京东采销权重很高,但采销运营的宽度却有限,所以京东总会优先运营KA商家”,一位京东的采销人员对36氪表示,“加上京东对三方品类的年费和佣金抽成相比淘宝一直没有优势,POP商家入驻京东的积极性一直不高。”

自营长期积累下的优势,让京东在做POP的一开始陷入了故步自封的境地。前不久,刘强东在内部信中曾反思京东在POP上的失误,“我们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很大程度上仍旧是一体化的思维,习惯于自己做、强控制。”

商家的反映是一致的。“(京东)一直用自营的思路做平台,希望商家的商品可以入仓,由京东来配送,”一位京东服饰品类的商家对36氪表示,“但服饰市场占有率分散,SKU数动辄几百几千,很难入仓做流程化管理。”

但京东的纠结在于,希望在发展POP平台的同时,不降低服务品质。“如果POP只做开放平台,京东跟天猫有什么区别?天猫已经那么大了,我很难在开放平台上超越它。但是,POP产品做自营是很高的门槛,我翻过去了,天猫就翻不过去。”京东前服饰家居事业部总裁辛立军曾解释说。

去年,京东做“前中后台”的架构实施后,提到更多的是“自营开放”。即一切关于自营的运营、数据和营销等工具,都对第三方商家开放。京东集团副总裁林琛说,这是为了拉平二者的差距,让用户在商城感受到无差别购物体验。

林琛曾是拍拍网运营副总裁,”拍拍网是京东体系下最具平台运营属性的业务,虽然后来被停掉,没有成为独立入口,但老徐觉得他懂怎么做平台生态“,一位接近林琛的内部人士告诉36氪。

京东2016年开始猛攻服饰品类,但最终被天猫二选一掐住后,京东POP就陷入了长时间的沉寂——此前,POP 八成营收都是由服饰家居品类贡献——2017年,京东POP的GMV就已赶上自营业务,但三年多过去了,这一占比却依然在50%以下。

即便如此,其实从第三方业务中求增长,京东仍有转圜空间。

在POP模式下,京东的收入主要分三部分:佣金、广告费和物流服务收入。有知情人士透露,在京东POP 平台收入中,佣金占50%左右;其次就是广告费,占比 30%左右;第三是物流服务收入,占百分之十几。

在去年完成了App信息流的改版后,一直被质疑不善营销的京东,也终于开始挖掘平台的广告现金池。

为此,京东商业开发部扩充两个专门的团队负责广告业务,一是广告投放团队,负责打造好的ROI产品,提升商家营销效率;二是广告运营团队,专门服务广告主。信息流改版后,这两个团队扩充的人数都达到十几人。

为了让商家采买流量,京东的搜索权重也随之发生变化。有商家反映,“之前依靠销量和好评率还能在搜索排名上有一定位置,但现在只要不采买流量,叮咚声(叮咚卖家平台提示音)的频率都下降不少”。

相比2016、17年极低的审核门槛,现在京东POP店铺的入驻门槛明显变高,“有的时间花几万找黄牛都不见得能入驻”,有商家对36氪表示。这背后既是京东对服务品质的要求变高,另一层面,门槛变高意味着进驻的商家更有钱投入到营销中。

2019年京东平台及广告收入达到42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7%,超过营收增速。改版带来的广告变现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物流向第三方开放,是京东去年的另一个关键“平台”故事。

2018年整年的股价低迷中,京东物流曾是被质疑最多的点。刘强东在《致配送兄弟的一封信》中曾透露“京东物流2018年全年亏损超过23个亿,这已经是第十二个年头亏损了”。

“2018年一直是二级市场对京东物流的盈亏临界点的预期时间,但真实数据是物流的亏损还扩大了,这让市场的信心瞬间跌到了谷底,“一位接近京东的投资人对36氪表示。

但事实是,物流的投入不能停,但如何解决盈亏问题?伴随着京东物流开放能力的提高,“增加外部单量”被理所当然的提上了日程。

2018年9月,京东快递小程序上线,京东正式杀入个人寄件快递业务,决定从C端攫取利润,定价也颇有诚意。据京东内部人士透露,在要不要C端开放这件事上,京东也曾有过犹豫。

一直以来京东的物流体系都是仓配一体化,一切围绕零售业务展开,进军C端京东要搭建新的物流体系,这意味着新的投入,“但当时高层觉得已经到了要开放的节点了,而且不增加外部单量肯定不行,最后还是上了。”

从结果上看,2019年,京东物流外部收入(个人件+企业商务件+POP平台商家仓储、配送收入)占比已近40%,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23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44%。京东物流CEO王振辉曾表示,2019年8月,京东物流已经盈亏平衡。

增量与流量

对电商公司来说,增量在下沉市场已成共识。

但让京东摇摆的是,究竟是用线下店的方式做,还是用“拼多多式”的方式做。

从2016年进军线下家电业务算起,京东在下沉市场的布局已有5年时间。但拼多多在下沉市场异军突起,挤压了京东的想象空间和市值,也让京东的策略出现了动摇。

关于社交拼购业务,此前在京东内部一直有种声音“我们京东是高品质、高端的,不太想去做自己觉得很low的商品。”一名京东管理层曾说,这让京东忽略了中国市场的需求是多元的。

但当拼多多上市,市值一路飙升至500亿美金,自身月活用户数几个季度停滞不前后,京东犹豫不决的态度终于有了变化。

一位京喜员工告诉36氪,“此前 ,京东用户跟拼多多一直重合度很低,但去年(2019年)这个比例超过了40%,相当于我们原有的地盘也被占了,内部紧张的情绪突然被放大了。”

更重要的是,刘强东自己也紧张了。在2018年初的高管会上,刘强东还乐观的表示,“如果大家看一下拼多多的Top 10或Top 100名单,会发现他们与京东主流用户和主流商品几乎重合地很少”。

“但到了2019年,每次高管会,他都会过问拼购业务进展的怎么样,督促下面要大胆放手干”,京喜事业部总裁韩瑞对36氪说。

2019年9月,脱胎于拼购业务,京东成立了京喜事业部。独立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要打下沉市场的人群,找到区别于主站的低价货品供应链;其次,是用双品牌去面对不同层次的用户。

10月底,京东把微信购物的一级入口也切换为京喜。彼时拼多多的市值已直逼京东。

这一决定起初在京东内部引起了很大的反弹,有事业部VP曾直接反问,“微信购物一级入口流量每个月有上千万(2019年 2 月的京东财报会中,CFO 黄宣德曾透露京东超过四分之一的新用户来自微信),直接切换成京喜,京东主站的业务会不会受损失,各品类的OKR要不要调整?”

但徐雷最终还是力排众议,决定把入口给到京喜。“2019年是京东与腾讯合作的续约期,早一年京东承受不了,晚一年就晚了,必须在今年”。

“为了更好与微信沟通,京喜事业部的班底也以深圳团队——原微信手Q团队搭建的”,韩瑞说。

此前,有接近京东战略投资部的人士就对36氪表示,“京东在微信的入口转化率没有想象中的高,内部计算过成本和所换得的 GMV,价格是偏贵的。但资本市场对于京东是否有微信一级入口非常敏感,如果这个协议不续签会出很大问题。”

京喜的表现如何,第一指标并非营收,而是在新用户获取上。前述京东中层告诉36氪,“(微信购物一级入口)切换成京喜一方面是为了支持拼购业务,也是想证明京东可以利用好微信流量。”

2019年Q4,京东净增2800万新用户,创过去三年最大幅度的季度增长,其中超70%的新用户都来自于下沉市场,这主要归功于京喜。韩瑞表示,目前京喜的月活已经达到小几千万,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微信一级入口。

不过,京喜现在的策略并不倾向于营销战,“微信的一级入口是京东花钱买的,这需要投入很大的费用,我们希望把节省下来的推广费,用到补贴用户身上”,韩瑞告诉36氪。此外,与聚划算在手淘内获得两个一级入口(聚划算和百亿补贴)不同,京东主站也并未把流量倾斜给京喜。

对京东来说,京喜承担的角色更多还是拉新,但布局多年的线下家电业务却已处在收获期。

“在线下再造一个京东零售”,是徐雷在2019年初京东零售年会上的期待。4月,京东3C电子及消费品零售事业群总裁闫小兵,提出了“线下再造一个京东家电”的战略。

京东家电线下布局可粗分为3类:京东超级体验店(分布在北上广深)、京东电器体验店(二线城市)、五星电器以及京东家电专卖店构成了京东家电线下业务的核心。

其中,京东家电专卖店是重头——主要开在乡镇区域,采用加盟模式,店主从京东进货,京东负责配送和安装——即能快速开店,又不压占成本,且因为京东靠抽佣金获得收入,很容易盈利。

这一模式的关键,是京东的供应链能力。只要京东能提供质优、价廉、全面的货品、可靠的配送售后服务,就很容易获得加盟店主的青睐。

京东家电专卖店现已有12000家店。多位京东家电专卖店店主向36氪透露,单店的月均销售额能做到70万上下,而据知情人士透露,京东家电专卖店已贡献京东总体GMV的近5%。

逻辑类似,今年5月,京东把几大业务都整合进了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旗下京东超市主要面向线上C端消费者,新通路事业部则面向线下的经销商体系,但供应链共用。

京东的战略,从以“零售”为基础的技术公司,已经转变为以“供应链”为基础。

年初至今,京东先后跟快手、国美达成合作,那个曾被调侃“独守亦庄,四处一片荒凉”的京东正在改变自己掌控一切的策略,变为广结盟。

被问到京东的短板何在时,一位京东集团高管对36氪承认,“京东在社交玩法、短视频直播上确实比较弱。”这也促成了京东跟快手合作,在今年618联手做“百亿补贴”:一方面借用快手的流量做大成交量,另一方面,成交在快手上完成,京东并不会抢快手流量;但由于京东掌控供应链和物流,在跟快手主播的合作中,也很难被踢出局。

“今天我们开放很多基础设施服务,更大的价值不是来源于自己不断地膨胀和吞噬。而是打开自己,连接外部。我们甚至都不是连接器的中心,而是积极地融入到世界中去,成为别人的一部分,共生、互生、再生。”刘强东如今称。

一年多前京东巨变调整时,有投资人曾感叹“终于看到京东改变了,不再是麻木不仁、无动于衷。”一年后当36氪再次问他,他说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京东变得open了,从思维到业务都在“松绑”。

知识点/Take Away:

一年半内股价涨3倍,京东是怎么做到的?

1、关键业绩表现:京东净利润从2018年的亏损25亿元,升至2019年盈利122亿元;股价随之近一年半内从20美元涨至60美元。

2、创新业务止损:国金证券数据显示,2018 年京东创新业务运营亏损超过 51 亿元,而同期京东商城运营利润只有 70 亿元;2019年,京东对所有不贴紧主业的创新业务进行“关停并转”,节省了大量成本。

3、在第三方平台业务中创造新利润:2019年京东平台及广告收入达到42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7%,超过营收增速;线下过万家京东家电专卖店(加盟)为京东带来了过千亿GMV和利润;物流向第三方开放后,同比增长超过44%,实现扭亏。

4、用户与销量增长上:得益于对标拼多多的“京喜”业务,2019年Q4京东净增2800万新用户,创过去三年最大幅度的季度增长,其中超70%的新用户都来自于下沉市场;线下过万家京东家电专卖店(加盟)为京东带来了近千亿GMV和利润;前端流量获取上与快手等公司结盟,靠开放策略向外借力。

金融机构校招你能过几关:AI面试、搭乐高、蒙眼拼图都来了

来源:中兴经纬

近期,金融机构的秋季校园招聘已经基本接近尾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金融机构的面试形式更为新颖,有的机构在面试首轮采用了AI面试,有的机构在面试中加入了乐高、蒙眼拼图等游戏形式。

金融机构校招你能过几关:AI面试、搭乐高、蒙眼拼图都来了

  面试资料图 来源:包图网

  “AI视频面试”也刷人

  最近,今年24岁的李思琦收到了某国有大行的体检通知,这或许即将为她半年来的秋招之旅画上句号。“还不能掉以轻心,听说体检是一比三录取。”李思琦说。

  9月起,李思琦开始了一路海投,银行、保险、基金、券商、互联网公司一个不放过,她大致算了算,自己至少投了一百多份简历。尽管是国内前五院校的金融专业学生,她丝毫不敢掉以轻心,最终只有一半给了她笔试的机会。

  “虽然这次校园招聘大家都在吐槽笔试题难,但是感觉最终通过率还蛮高的,我参加的笔试中80%都过了。”李思琦表示。

  但面试时显然就进入了残酷的刷人阶段。李思琦发现,今年各大金融机构除了以往比较常见的无领导小组讨论、结构化或半结构化面试外,多家金融机构的第一轮面试采用了AI视频面试。

  “比如某券商的AI视频面试,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在屏幕上会展示问题,看到题目后有30秒时间思考,考生对着镜头作答即可,需要在10分钟内回答3个问题。听说后台会根据你语言表达的流畅度、个人形象等打分。”李思琦称,这一轮并不是摆个形式走过场,也会刷人。

  在北京某985高校就读的苏笑也参加了某银行总行的AI视频面试,她介绍,自己遇到的问题大致分两类,一种是偏行为类,比如你在大学中最有挑战的一件事;另一类是看法观点类,比如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点评。“很多人还不适应对着镜头作答,有时也会出现掉线需要重新录制的情况。”苏笑称。

金融机构校招你能过几关:AI面试、搭乐高、蒙眼拼图都来了
金融机构校招你能过几关:AI面试、搭乐高、蒙眼拼图都来了
金融机构校招你能过几关:AI面试、搭乐高、蒙眼拼图都来了

  网友对AI面试的讨论 来源:微博

  据AI得贤招聘官网站介绍,AI视频面试的原理就是通过对候选人的回答内容、表情和声音特质的解析,AI将自动匹配岗位的胜任力模型,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估打分,最终提供人才评估报告。业务经理只需要进行二次选择,就能筛选出胜任的候选人。

  “在第一轮初筛时,由于校园招聘的应聘者众多,AI面试可以替代人工,有效降低成本,提升面试效率。”一位股份制银行金融科技部门的相关人士介绍,AI面试有一套打分逻辑,比如回答问题的流畅度、关键词的触达率、考生的礼仪和语气等,通过多个维度为考生进行综合打分。

  搭乐高、蒙眼拼图游戏闯关来了

  除了AI面试,金融机构的面试题目也脑洞大开,有的玩蒙眼拼图游戏,还有的搭乐高积木。

  李思琦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某股份制银行的面试经历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回忆道,二面进入考场后,直接开始玩一个蒙眼拼图游戏,一共48块图形,不同形状不同颜色,面试官随机抽走几张,通过团队45分钟的蒙眼讨论得出抽走图形的数量、形状以及颜色,最终选出的一人进行3分钟蒙眼阐述。“大家蒙着眼睛讨论了一个多小时,还是很有难度的。”她表示。

  苏笑参加了另一家股份制银行总行的面试,提到这次面试,李思琦仍然记忆犹新。“虽然是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但是给出的材料背景是一起凶杀案,有六位嫌疑人和一名死者,需要推理出真凶,除了给定的材料外,还给了学生30元,可以从考官手中竞价购买线索。类似于剧本杀,我们是侦探的角色。”该同学回忆称,在过程中一度忘记了自己是在参加面试。

金融机构校招你能过几关:AI面试、搭乐高、蒙眼拼图都来了

  某金融机构校园招聘面试现场(文图无关) 来源:受访者提供

  来自长沙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张明岚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自己在进入某家国有银行群面时,遇到了拼乐高并解释的环节。“考官会给考生一个题目,比如设计一下无人银行,考生根据这个题目用乐高设计并搭出来,再介绍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就是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她说,这样题目虽然难度很大,但会让人减轻紧张感。

  某招聘网站的人力资源人士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其实各种游戏形式与无领导小组的意义类似,主要是快速评判考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方式。

  理工科比金融专业更受欢迎

  李思琦坦言,自己本科毕业于国内某211财经院校,研究生就读于国内前五高校的金融专业,在银行、保险、投行等金融机构都有过实习经历,但依然比不过理工科背景的同学,至今她只收到2个offer。

  “我的同学本硕学计算机专业,学校也不错,可没有机构实习经验,最后他收到了5个金融机构的offer。”李思琦羡慕道。

  陈宇是就读于北京市某211大学计算机专业,如今正在一家股份制银行实习。“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去金融机构工作,但找工作时发现互联网公司很难进。”陈宇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秋招时他也投了很多简历,发现银行对技术的要求不高,上班不用996,还能解决北京户口。

金融机构校招你能过几关:AI面试、搭乐高、蒙眼拼图都来了

  应届毕业生 中新经纬 摄

  中新经纬客户端发现,今年秋招,银行、券商、保险等公司都加大了对金融科技人才“招兵买马”的力度。比如工商银行推出了“科技菁英计划”,主要为产品研发、用户研究、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信息安全与管理等领域提供科技人才储备。建设银行总部2021年度校园招聘岗位需求中,数字化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产品创新与管理部)招聘10人。

  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经济、金融专业还是银行最需要的专业之一。但银行招聘人才早就不局限于经济金融相关专业,对各种专业背景的人才都有需要。

  董希淼曾撰文表示,从近年来大型银行发布的校园招聘公告也可以看出,多数岗位往往不限专业或者对专业要求比较宽泛,而金融科技相关专业人才明显受到青睐。2019年来,不少银行单列金融科技类人才招聘计划,针对信息科技人才举行专场招聘活动。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银行对计算机、数学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人才需求增长。”董希淼对中新经纬客户端指出,在此背景下,对于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综合素质高、视野开阔的人才,银行需求量非常大。

2021高校毕业生909万,步入就业寒冬?多途径实现自我救赎

来源:中公教育

今年2020年毕业生人数高达874万已经创下历史新高,谁曾想到明年2021年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突破九百万大关!再加上疫情影响,不少海外留学生纷纷回国,2021年毕业生总人数直逼千万!毕业生就业难已达登峰造极之势。如何在难就业的明天顺利就业,如何让自己在竞争中更具有优势?如何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求人不如求己,三条道路助完成自我救赎!

2021高校毕业生909万,步入就业寒冬?多途径实现自我救赎

一、升学深造

无论你是专科生、还是本科生都可以选择这条道路!2021年毕业生人数高达909万,教育部会通过专科扩招,专升本扩招,恢复第二学位招生,研究生扩招等手段减缓就业压力。这也就意味着明年依旧会持续扩招!这对备考的考生来讲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扩招也就意味着能够更好的上岸,而考生通过扩招既能完成学历的跨越,又能提升自己将来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升学生造对考生来讲是一个一举两得的选择!

2021高校毕业生909万,步入就业寒冬?多途径实现自我救赎

二、编制考试

除了教育部扩招外,事业单位、公务员、国企也会响应号召。在2021年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招录公告中,大概率会呈扩招趋势。因此即将毕业的2021届考生可以抓住机遇,争取一次上岸!如果有奔着“编制”去的考生,可以现在开始备考2021省考,在备考的同时可以兼顾事业单位招录信息,有的话也一并去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感受考场氛围,为省考打下基础。如果在事业单位上岸那也是极好的。这种情况下的考生应广撒网,多捕鱼!

2021高校毕业生909万,步入就业寒冬?多途径实现自我救赎

三、备考各类证书

顾名思义,备考各类证书,例如:教师资格证,会计、一建等硬性证书。备考这些证书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身竞争力,为下一步提前准备。准备的越多越充分,选择的机会就会越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准备“硬性”证书。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证书是成为某种职业的硬性条件。比如教师资格证是教师的必备证书。只有拥有这些硬性证书,在一定情况下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其他证书地作用仅仅是锦上添花罢了。

完成自我救赎的路有很多,除了外界的帮助外,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学习”对我们而言即是必要的,也是一种顺应时代的自我救赎。

招了10个员工离职8个!招聘大坑如何避免?

来源:燚博云

员工,现已经离职了8个,剩余两位也是风雨飘摇,领导给压力,部门也催促,为什么招来得员工留不住?是招聘出了问题?该怎么避免呢?

下面总结一下招聘管理中通常存在的误区和问题,不是讲具体的招聘技巧,而是提供一种帮助企业思考和审视招聘方面深层次问题的思路方法。

干货 | 招了10个员工离职8个!招聘大坑如何避免?

误区:临时抱佛脚,没有人才储备

没有人才储备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企业是需要的时候招人,还是不需要也招人?

表现及影响:成功企业的招聘经验,大都是提前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和储备,而不少中小民营企业,对待招人还停留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招,不提前进行人才规划,更谈不上储备。

出现紧急用人时再去招聘,认为招人就像买衣服或买菜一样方便,表面上看随用随招,可以节约成本,实际上赶到紧急用人时再招,一是比较匆忙,容易降低用人标准,匆忙招聘进来的人不一定合适,如离职又带来新的人才波动,导致企业招人进入恶性循环。

而另一方面,招聘工作需要时间,不像买衣服一样,能马上到位,一般主管级以上人才招聘周期大概要3到4个月,人员青黄不接对公司正常运转将会带来很大影响。

干货 | 招了10个员工离职8个!招聘大坑如何避免?

问题根源:以上问题的根源,是因为企业在招聘方面重执行,轻规划,缺少前瞻性、战略性思考,没有提前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和储备。

优化建议:

1) 人力资源部根据企业年度发展规划、业务发展目标、组织发展需要及企业人才现状盘点情况,年初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明确为什么招人?招多少人?招哪些岗位?每个岗位多少人?以此确定年度招聘计划目标。

2)招聘工作常年不懈的开展,做到未雨绸缪,根据预判(如某方面业务量突增用人、人才团队不稳定更换等),提前储备一些合适的候选人简历或备选人才,建立人才数据库。

3)企业日常用人时,可通过轮岗、挂职、实习等方式,提前对核心管理和业务骨干人才的后续梯队人才进行储备和培养,以减少因为核心岗位人才离职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干货 | 招了10个员工离职8个!招聘大坑如何避免?

误区:跟着感觉走,用人标准不清晰

用人需求和标准不明确,是目前中小民营企业招聘中存在的较为常见和严重的问题。

我们先一起思考几个问题:是招领导喜欢的人还是企业需要的人?招德才兼备、完美、高大上的人还是认可并适合企业的人?人才要高配还是低配?

表现及影响:不少中小民营企业没有明确的组织架构,部门职能分工不清晰,没有针对性的岗位说明书,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实际做的工作与岗位说明书描述不一致,岗位胜任力就更谈不上了。

即使人才进来了,但入职后发现实际工作与招聘描述上差别较大,最后还是离职流失,或者是人才入职后,发现人才具备的能力与岗位偏差比较大。

还有种情况是,招人跟着老板的感觉走,老板喜欢高学历、高文凭的,就把高学历、高文凭作为硬条件一刀切;老板喜欢高大上的外资或海归人才的,外企或留学背景作为第一考虑因素;老板追求完美的,就把既高大上又德才兼备作为招人标准,对于人才的要求并不是按企业实际出发的。

干货 | 招了10个员工离职8个!招聘大坑如何避免?

灵活多变是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的优势,但如不加以有效的引导,也会给招聘工作带来很大问题。

这个月老板说一定要招高学历背景的,人力资源部辛辛苦苦找了很多高学历背景的候选人,由于老板经常出差还没来得及面试,到了下个月,准备给老板面试时,老板可能受了某些人或事的影响,思想观念已经转变了,忽然说,学历背景不是第一位的,有实力、能干才是第一位的,人力资源部跟在老板后面疲于奔命,事倍功半,严重影响了招聘效率,增加了招聘成本。

另外,也有的企业,老板一个用人标准、用人部门负责人一个标准,人力资源部自身也有一个标准,这几个标准之间有矛盾,于是人才就这样不知不觉在几个用人标准间辗转后流失,有些即使勉强过关被录用,后面还是因为不同领导用人标准不同,导致人才流失。

如人力资源部看中,用人部门不太愿意要的,虽然勉强录用了,试用期转正时,部门领导不予通过导致人才流失,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

最后的结果是人员走马灯似的换,不停地进进出出,既造成了很大的人力成本浪费,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干货 | 招了10个员工离职8个!招聘大坑如何避免?

问题根源: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因为中小民营企业用人需求和标准不清晰,没有事先明确和达成共识。

优化建议:

1)首先明确组织职能分工、拟招聘岗位的职责和需要的核心能力,以此作为岗位用人标准确定的主要依据。

2)人力资源部事先与老板沟通,明确公司用人的理念及不同岗位用人标准,立足企业实际,而不完全是领导个人喜好,确定用人标准。

3) 人力资源部将公司用人标准,与用人部门事先沟通并达成共识。

4)明确人力资源部、用人部门和老板在招聘流程中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事先明确分工,以减少摩擦和内耗。

5)提升人力资源部人员的专业性,做好老板的左膀右臂功能,做好参谋,将人力资源工作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影响。

6)走出用人标准理念误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永远是紧缺的,不一定能找到。在德才不能兼备的情况下,企业要根据自身不同发展阶段、业务发展需要、行业特点、岗位特点、企业文化、区域人才市场状况等综合确定用人标准,并可动态调整,如可以有的岗位选择高配,有的岗位选择低配。

7)事先确定好企业用人底线和原则,并严格执行标准,用人底线和原则尽量不要经常变。

干货 | 招了10个员工离职8个!招聘大坑如何避免?

误区:说招聘就招聘,政策支持不到位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人才招不到,仅仅是招聘人员的问题还是整个公司的问题?

表现及影响:有不少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的流失率很高,而流失的一个最主要原因通常是招聘没做好。

在老板的概念里,招不来人,就是人力资源部的问题,不行就换人。而在帮企业做咨询诊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的招聘问题,表象在招聘,根源却在其他。

首先现在的招聘形势早已不是买方市场,而是卖方市场。对于你真正想要的紧缺人才,市场上其他企业也需要。

对于求职者而言,就是进行比较选择再决定去哪家的问题。所以,招聘要做的就是把企业作为一个产品进行营销,营销是否成功,就是企业提供的职位及综合待遇与其他企业比是否有竞争力,这里面可以比较的因素包括:公司品牌及影响力、行业领域、薪资福利、人才培养体系、职位晋升空间、领导风格、企业文化、所在区域、办公环境等。

以上方面,一般情况下,企业拥有的优势越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强。反之,如果企业没有任何优势,那招人难的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所以,吸引求职者的内在因素是企业的综合实力,是企业的势和老板的势。

干货 | 招了10个员工离职8个!招聘大坑如何避免?

需要说明的是,在人才争夺大战中,与大企业比,中小民营企业并不是完全没有优势。我咨询服务过的一家初创企业,做区块链和大数据业务,刚成立6个月,企业还处于亏损状态,也不知名,就吸引到了十几位来自阿里巴巴、华为、IBM等知名企业的中高管和核心技术人才加盟,很多人还是降薪过来的,为什么?

因为这家企业拥有明确的业务发展前景规划、相对清晰的组织分工、健全的股权激励机制、人性化的管理风格,以及富有创业激情的工作氛围。

问题根源:如果企业招聘有问题,根源一般不只是招聘。只有跳出招聘看招聘,深入分析企业的优势和不足,这样才能找到问题根源,制定出有效的招聘策略。

优化建议:

1)调整观念:招聘是系统工程,一定要跳出招聘看招聘,不能简单将招聘定义为人力资源部的事。

2)人才是靠吸引的,梳理公司在人才吸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如分析用工市场情况、企业的势、老板的势,并以此确定招聘员工的策略和标准。

3)完善人才激励体系,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招人方面的政策支持要明确(如引进人才的薪资待遇方面是引领型还是跟随型?

4)明确用人部门在人才招聘和管理中的责任,与人力资源部招人工作进行利益捆绑。

5)招聘其实是对公司的营销,要树立营销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干货 | 招了10个员工离职8个!招聘大坑如何避免?

误区:认为人力资源是成本,老板应该重点抓业务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企业经营的根本,是产品还是人?

表现及影响:有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的创始人,是做市场、产品或技术出身的,他们对业务非常精通和热衷,对管理不是很擅长,或者兴趣不大,认为招人就是人力资源部的事,而且人力资源部的事大多是花钱的事,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老板的精力应该放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市场或产品、技术方面。

通常持这种传统理念的企业,受老板的观念影响,其他中高管团队也大多是重业务、轻管理,人力资源部地位比较低,没有专职人员或即使有,但专业化能力不足,进而又进一步弱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

一个对人才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重视的企业,很难有很好的运营管理水平。即使业务大发展时企业盈利状况良好,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程度一般是堪忧的。

反观一些优秀企业,国内的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早已推行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式,已经把人力资源部作为企业的业务伙伴,作为推动企业战略变革和业务目标落地的核心推动者,他们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

小米创世人雷军说“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团队,其次才是产品,有好的团队才有可能做出好产品。”“找人是创始人最重要的工作”。

小米创立初期,雷军用70%以上的时间去找人,小米前100名员工都是雷军亲自面谈,有的候选人竟然一谈就是10多个小时。

干货 | 招了10个员工离职8个!招聘大坑如何避免?

问题根源:很多企业招人难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还没有把招聘工作放到老板真正重视的战略地位,还没有把人才真正当作资源,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才经营也是在为企业创造价值!

优化建议:

1)调整观念:企业经营的表象是产品,背后是人,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经营人才也是在经营企业价值。

2)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做,配置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或通过外部咨询专家辅导方式,逐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化程度。

3)企业老板要拿出一定的时间精力,抓团队建设,从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各个方面,把握人才梯队建设的大方向。

以上是中小民营企业在招人方面常见的误区和问题,当然不仅限于上述内容。企业只有深层次认真审视自身招聘存在的根源性问题,才能更好的去解决和优化。因为能找到问题的根源,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薪酬设计,不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

来源:HRGO

又到一年年底,广大HR们又即将迎来整年最忙乱的时候。

俗话说,只有经历过年底慌乱的HR,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因为在这个时候,有太多考验等着我们。

人才资源计划制定、年度人才盘点、年终总结报告、年度绩效评价、员工绩效走访、全年奖金核算、一己之力扛起年会大旗等等,想到这些,真是一个头堪比两个大!

最近有几位伙伴在后台留言,表示想让我们写一些关于薪酬方面的文章,正好最近在这方面有些感触,今天就一起分享给大家。

01

薪酬设计

不是拆东墙补西墙

很多公司的薪酬,就是在各种拆解之中完成的。

压着老员工薪酬,招聘新员工;开除高薪老员工,拆分薪酬招几个新人… ..

薪酬的本质是什么?

劳动力输出劳动的价值,并从企业获得相应的报酬,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市场交换行为。既然是交换,是市场行为,那么,薪酬设计一定要遵从市场规律,要有市场的竞争性,或者跟市场匹配。

这样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迟早会出问题。

马云说过,优秀员工离开只有两个原因,要不是钱没到位,要不就是心委屈了。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讲透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两个链接。

第一,企业与员工的简单的雇佣关系,这种关系是依靠工作成果与劳动报酬来维持的;

第二,当这种雇佣关系足够牢固之后,企业与员工就可能出现高于雇佣关系的信任关系。

很多老板一上来就给员工画饼,其实实质就是想直接越过雇佣关系,把信任关系一步到位。显然,这是很不现实的。

马云这句话是大道至简的,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是我们HR最为头疼的两件事,尤其是在今年。

但,我们可以再把这句话细化分析一下:留不住人主要就是发钱发得不好,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不会分钱。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每一次公司的薪酬设计都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很多企业的的薪酬设计就是无用功。

甚至个别企业:让责任大、风险大、压力大的工作岗位得不到高薪,让奋斗者受到委屈;却让责任小、风险小、压力小的岗位得到了高薪,这样能留住人就怪了。

市面上,最常见的就是大家都喊着学习阿里华为的拼搏精神,但给员工的回馈却相差甚远。但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难道都是公司想在员工身上“白嫖”吗?

不尽其然,至少不少公司都在积极推进薪酬体系的建立,这就说明公司并不是不愿意把钱发给员工,而只是还不会发好钱而已。

所以,薪酬体系这项关键任务,依旧压在HR的肩上。

薪酬设计,不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

02

薪酬的关键

不是钱,而是人性

不理解薪酬其中玄妙的人,会觉得“不会发钱”只是资本的说辞。

只能说,不在其位,难有体会。

但HR应该是深有体会的,不管是薪酬还是激励,这个东西并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事情,但凡涉及到钱的东西,都要分场合分数额、看结果想后果。

之所以说人力资源是个管人的工作,很大部分都是来源于薪酬工作极大程度上是和人性相关的。

做薪酬的HR都听过一句话:薪酬激励不等于金钱激励。

为什么会有这句话?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有研究发现,员工关心薪酬差别的程度,要普遍高于薪酬水平

你可能觉得这是人的一种虚荣心,不在乎自己挣了多少,但必须要比别人挣得多。但这个解释是比较表面的,这个研究的结果真正表达的是,员工个人之间的工作岗位、职责、态度的区别,必然会带来个人薪水的差别。

这个“差别”是普遍存在的,但薪酬制度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这种“差别”既能鼓励到优秀员工,又能让大多数员工所接受?

也就是说,HR们在发钱的时候,考虑的不仅仅是拿钱的这个人,还要考虑其他没有拿到钱的人,这两头的心理感受都是需要HR仔细考量的。

再换个说法,一个好的薪酬制度,对外能凸显出企业的竞争力,对内能保证团队的公平性。

如果说,人力资源是管人的工作,那薪酬则是洞察人性的角色。

薪酬设计,不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

03

薪酬有基本的设计步骤

按步骤设计,不会出大问题

一个详细的薪酬结构设计流程,大致如下:

薪酬设计,不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

我们做一下简化,也会有四步:

步骤一,岗位分析。

岗位分析前,我们首先要对岗位进行梳理,了解一个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岗位状况。在收集到与岗位有关的各种相关信息之后,对岗位进行分析。

步骤二,岗位评价。

基于岗位说明书,企业可对岗位进行评价。岗位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排序法、分类法与要素计点法。根据评价的岗位价值的相对高低进行排序,把所有岗位的等级结构都建立起来。

步骤三,薪酬体系及薪酬方案确定。

到了这一步,每一家公司的做法都不太一样。比如生产型企业,就会用计件工资;销售型企业,就会用销售提成制。有些企业还会因为员工的特殊性,双方协商确定特殊工资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协议工资。

步骤四,薪酬体系设计与实施流程。

确定薪酬体系的薪级、薪档,薪酬套改及测算,这一步比较难,最好有前辈带着你做,你才有可能完全吃透。在具体的薪酬方案形成之前,为了把控企业人工成本变动所带来的风险,按照新的薪酬规则对薪酬进行套改及测算。

完成这四步,薪酬设计才算完成,最后呈现的结果大致如下。

薪酬设计,不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

04

薪酬的管理

更像是一种艺术

我的一位做薪酬的同事,曾发过一条朋友圈,这样写道:

“薪酬,就像杯子里面的水。对于有的人来说,这点水少了,所以不要;对于有的人来说,这点水多了,于是洒了。”

这句颇有“艺术”的话,其实描绘了真实薪酬工作,我们从不同企业对员工的薪酬计划就能看得出来。

比如说,华为为了人才很愿意砸钱,砸到你头晕为止,砸到你走不动路为止,砸到你亮眼放金光为止,砸到你加班时都心怀理想,奋斗,责任,等等正能量,而且也不觉得苦。

这是重视人才,科技研发为主的华为,所使用的惯用路数。

但如果一家线下零售的连锁公司想要引进这种路数,能不能行得通?

或许行得通,但就是会破产。

我们常说薪酬制度就是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一样,各有不同,无法相互汇通,这话的意思是即便你搬来了一样的制度,但一定得不到同样的结果,因为最基层的土壤不一样了。

说薪酬是一门艺术,在于它的创新性、独一性。当然,这也是每一位薪酬HR说不出来的痛。

显然,想要建立真正适合企业的薪酬体系,你我都还任重而道远。

20 多岁,他们开始存钱准备退休

来源:神译局

早早开始储蓄的三位年轻人。

现年21岁的德雷·法利(Dray Farley)。图片来源:Heather Ainsworth for The New York Times

15岁的时候,德雷·法利(Dray Farley)在 YouTube 上看到喜欢的游戏主播发了个视频。这个主播玩《使命召唤》(Call of Duty),但那个视频不是讲游戏的。

“那个视频内容讲的是如何在22年内致富,其中提到一些数学问题以及复利和雪球效应等概念,以及你的收益最终是如何产生更多收益的。”法利说,“看完那个视频后,我就在人生中首次想到了退休账户这个问题。”

如今21岁的法利,是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准毕业生。他知道自己在初中和高中时期的游戏习惯不太可能让他培养并保持对储蓄和投资的兴趣。

然而,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不仅让他没有按原计划在校完成最后一年的本科学习,还让他错失了一些实习机会,这也让他更加重视储蓄。

“这场疫情真的增强了我自身储蓄的动力,也让我明白了在任何恐慌之中,都要保持纪律性和坚持不懈的做法。”法利说。

保持充足的储蓄水平,可以成为对抗不确定因素的最安全对冲方法。当经济不确定性增强、新冠病毒确诊病例暴增的同时,靠着平时为自己准备的“未雨绸缪基金”来渡过难关,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还能缓解焦虑。

一些20岁出头的年轻人很早就养成了储蓄习惯,他们甚至已经在考虑和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无论是金钱还是物质方面的“储蓄”,都会让他们获得一种直接的安全感。

“对于全球各地存在的一些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实际上也是有一线希望的——它可能会让一部分群体储蓄更多的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安德森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和行为决策副教授哈尔·赫什菲尔德(Hal Hershfield)称。

“这些无疑是世界各地都在发生的坏事,但在认识到收入和工作稳定性并无法得到保证的时候,可能有人就会意识到,事情会在一夜之间会发生变化。”赫什菲尔德教授补充说。

这就是今年年初许多美国人所遭遇的情况。一场几乎没有任何预警的新冠病毒大流行暴发蔓延开来,导致数以百万计的美国民众感染病毒,同时还导致了他们的工作和收入的消失。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数据,由于美国民众被迫待在家里,同时也减少了开支,他们的平均储蓄率从前三年均保持在7%至8%的浮动范围内,一下在今年4月份跃升至33.7%。

在此之后,这一储蓄率也在渐渐下降,到今年10月份,它已经下降至比较合理但仍然相对较高的13.6%。

比尔·盖尔(Bill Gale)是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高级研究员,他一直在研究千禧一代在面对经济逆风时的反应。对许多人而言,这种逆风最早要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说起。

据盖尔称,总体而言,千禧一代比之前几代的受教育程度更高,他们可能具备更好的条件,并倾向于在体力负担较轻的工作中工作更长时间。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抵消了他们在个人财务方面的压力。

然而,即便在大流行之前,年轻人的资产仍然因为之前的经济衰退而“伤痕累累”。一项在1989年至2016年期间针对20岁至35岁的家庭净资产中位数的研究表明,上一次经济衰退对资源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冲击,并且在近十年后仍然挥之不去。

如今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对于那些有稳定工作的人而言,储蓄的冲动是否依然存在?脆弱感是否又意味着更持久的习惯改变?

盖尔还称,Z世代群体,即1996年以后出生的人,可能会遇到某些类似的趋势变化。他指出,Z世代可能会意识到,人们在如何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和当下不确定性时,仍然是存在区别的。

“通过储蓄来起到缓冲作用,是非常正常的做法。要不就晚点再买贵重的物品,要么就直接不买得了。”盖尔说。

一部分美国年轻人已经学到了宝贵的一课,这些经验和教训也在帮他忙为退休而储蓄,即便退休这个话题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遥远的话题。

疯狂储蓄,减少开支

麦克·卡萨尔(Mike Cassar)今年28岁,是一名保险辩护律师。对他而言,尽可能多地储蓄是他坚持如一的目标。

他从2017年在密歇根州找到第一份工作后,就开始关注退休计划了。自那以后,他在储蓄方面获得了惊人的收获:他把超过70%的个人收入都储蓄了起来。

卡萨尔称,关键还是在于保持少量支出。大学期间,他没有选择学生贷款,让自己还没开始毕业就担负起债务,而是选择了可以为他提供涵盖75%学费奖学金的法学院。此外,他还跟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

大学毕业后,他给自己的预算也非常紧张,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校园附近的一栋大楼里租了一套小公寓,租住公寓的大多也都是大学生。他当时开的是一辆福特福克斯(Ford Focus)汽车。他还会把现金储蓄起来,看着自己的退休账户、投资账户和储蓄账户的存款不断增长到超过20万美元。

最近,卡萨尔又实现了新的人生里程碑——这背后所需要的资金也主要来自于他的储蓄账户。他去年9月结婚,并且在底特律郊区法明顿山区域买了一栋房子。他的妻子今年也是28岁,是一名护士。他们俩的收入大约50%都会用于储蓄,为退休后的生活做准备。对此,他们感到非常有安全感。

不过,这种安全感也出现了一定的挑战。

今年年初,随着新冠疫情暴发对各行各业就业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卡萨尔也卖掉了他的一些投资,认为他和妻子在这种时期需要增加手中的现金,来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几周之后,我又把所有套现的钱投了回去。”卡萨尔说,“我其实不应该这么做。实际上,我当时也非常担心,认为自己手头上现金多一点的话,就能让自己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当下局面。但到最后,我其实并不需要那样去做。”

这也是一个教训,也让卡萨尔更加相信和认可其规划和储蓄的能力。

“这就是应急基金的作用。”卡萨尔说。他提到,应急基金应该至少能支付6至9个月的开支。“如果我们失去了工作,那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他补充说。

卡萨尔把当前经济的不确定性看作是一场压力测试。让他感到非常幸运的是,他自己有储蓄来缓冲,尤其是当许多人都失去工作并且在苦苦挣扎的时候,这些储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只是一场测试,看看到底会出现什么结果。”卡萨尔称,“我们已经渡过了难关,也希望通过这场测试后,我们能继续向前,保持这个习惯和目标前行。”

清偿债务

现年27岁的凯莉·爱德华兹(Kelly Edwards)。图片来源:Daniel Brenn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凯莉·爱德华兹(Kelly Edwards)今年27岁,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技术咨询业务的经理。对她而言,清偿债务是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

爱德华兹清楚地记得2018年的超级碗星期天(Super Bowl Sunday)。那一天,外面刮起了暴风雪。她本来计划进城去跟客户见面,但最后不得不把密歇根州北部的一家酒店作为藏身之地,准备躲到暴风雪过去。

由于远离自己在丹佛的亲朋好友,她所体验到的孤独感,加之被困在暴风雪之中,让她开始去反思自己的金融生活。就债务方面而言,加上学生贷款和汽车贷款,她一共背负了超过3.2万美元的债务。与此同时,她自己的储蓄也不够用。

“我感到非常无能为力,心想:‘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她说。

于是,她制定了一个计划:提前清偿债务,每个月定期自动缴纳退休储蓄金。她还给自己做了一份个人的资产负债表,记录她的资产和负债情况。

“我不喜欢在财务上有任何负担。”爱德华兹说,“这会让我感到不适。如果总是有债务在身,这会让我感觉像是一种心理障碍。”如今,爱德华兹已经清偿了所有的债务。

如今,清偿贷款债务并决定更加慎重地消费和储蓄,几乎会影响到爱德华兹所做的每一个财务决定。

无论是401(k)退休福利计划、Roth IRA个人退休金计划,还是健康储蓄账户,她都努力让自己按最高标准去缴纳。此外,她还给自己开了投资账户。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都得益于自己在其他方面的“牺牲”:她选择并接受租住越来越小的公寓。

当她想花钱买东西时,她就会用商务旅行时积累的信用卡积分去兑换。这一部分积分也非常可观。在疫情暴发前,爱德华兹去爱尔兰旅行的费用就是用信用卡积分兑换的。

“我几乎不关心市场情况。”爱德华兹说。她提到,在她这个年纪,“只要我按自己的方式来行事,我就有足够的优势。”

尽早行动

对于文章开头提到的法利(Farley)而言,他个人理财计划的基石,就是尽早养成储蓄习惯。

他一直牢记那个视频中关于复利的指导,总是会给自己设定各种目标,将暑期短期工作和实习工作中获得的现金回报储蓄起来。

慢慢地,在他19岁的时候,法利就开了第一个投资账户,设法攒够足够的钱去买两只标普500指数的股票。

 “大多数时候,我几乎没有任何钱可以投资。”法利说。不过,他把上学期间一年的驻地顾问津贴和过去两个暑假的实习收入都专门储蓄下来用于投资。“我一直在固定地投入尽可能多的钱,尽快地投入到证券中去。”

即将毕业的法利,计划在毕业后继续保持储蓄的习惯。从明年2月份开始,他将在一家金融软件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经历了这场大流行病的紧张时期,法利也更加明确和认可自己的储蓄计划,让自己以及以后的家庭能够在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时期渡过难关。

“如果类似大流行病的事件再次袭来,并且导致我失去了工作的话,这对我和我的家庭来说,都不会算是一个特别大的负担。”法利说。

北上广的年轻人,消费也“下沉”了

来源:燃财经

随着90后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抓住年轻人”几乎是所有品牌的共同认知。但是,留住年轻人,已经越来越难。因为,这届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和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更加难以捉摸。

过去,年轻人更重视别人的认可,需要用品牌来标榜自己的生活品味,但现在,年轻人更注重“取悦自己”,只会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花钱,其他的消费,会更追求性价比。

在传统制造业当道,电商还未崛起、企业创新力还不成熟的阶段,一家公司依靠一位代言人就能打造出一款经典品牌,从而在消费者的内心树立起超强的品牌消费意识,这家品牌或许就能获得长达十几年的持续化经营。

但是,随着电商平台的崛起,以及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在当下的消费环境中,品牌想要“一劳永逸”的做营销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根据第一财经报道,以快速消费品领域为例,最新的调研表明,每隔三分钟,就会有一个新产品诞生,90%的厂商都在过去一年中推出了新产品,但大部分产品都没有为品牌带来增量或者新的消费者。其中,只有28%新品为品牌带来了销售额增量,只有6%的新品为品牌带来了新消费者。

京东零售CEO徐雷就曾提起过,95后的年轻人们“对品牌的忠诚度是极其低的”。他说,除非这个品牌本身就是品类的代名词,不然95后的消费者经常会尝试一些新的品牌,切换速度非常快,所以大家会发现,这几年在中国以及国外出现了很多所谓的“网红品牌”。

网红品牌能不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百年老店,这并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那些更小、更细分的消费偏好和需求中,能够催生新的品牌,也是很多人的消费观念正在“下沉”的体现。网红产品、小众需求和极致性价比,开始迎合了许多年轻人的消费特性。他们的消费理念,更注重个体的内心感受,而非对“品牌价值”的追求。

本期小酒馆,我们也和一些年轻人聊了聊他们的消费故事。他们中有的人在当年还是个坚定的“品质生活党”,买运动鞋必耐克,手机必定是苹果,咖啡必买星巴克,但现在月薪上涨了,反而爱上了回力鞋和瑞幸咖啡;还有人从不看价格、认为砍价“low”,变成了拼多多的常客;也有原来买东西注重“逼格”的人,现在成了羊毛党和1688爱好者。

正如徐雷曾表示的,这些90后、95后的消费者是极具个性的,尤其是国内的这些年轻消费群体,他们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判断或者选择。他们会形成很多自己非常小的圈层,而这些圈层就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偏好,进而创造出非常非常多的细分市场,衍生出非常多的新品牌、新机会。

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文创品牌成为网红,泡泡玛特登陆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和中老年群体一样,在拼多多和1688上追求性价比,也都成为这种消费倾向最好的注脚。

月薪3k买耐克,月薪15k选回力

美式 | 30岁 互联网从业者

我参加工作有几年了,工资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我觉得自己的消费观念,反而是在持续“下沉”。

2013年6月,我大学毕业,当时扣除五险一金之后的月薪不足4千元。这些钱就担负起了我一个月所有的开支,包括衣食住行和社交,说实话当时生活挺拮据的。

但即便是这样,我当时却还是特别喜欢买品牌商品。我记得人生中第一次使用分期付款,就是在北京清河的五彩城买了一双耐克鞋,花了我当时月薪的三分之一,然后还款用了6个月。

2014年底,我买了人生中第一部iPhone,花了6000多元钱,也是分期付款,因为我当时还没什么存款。那会儿并不懂什么手机,但是就是下意识觉得我要买苹果手机,仿佛手里拿着的是iPhone,我整个人的感觉就很不一样。之后,我连续3年跟着苹果产品的迭代买新机,出了就买,都是分期。

我开始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当然是喝星巴克。我记得当年星巴克和广发信用卡曾联合做活动,在夏天和冬天的特定时段会有个“周五指定饮品买一送一”的活动。我为此特意办了一张广发信用卡,就为了能多喝一杯星巴克。

这几年,我工资也涨了。现在15k的月薪在北京比上很不足,但比下也算有余。可我却发现,自己的品牌消费欲望变低了,并不想追求所谓的品牌或者大牌。

我刚毕业那会儿觉得回力的帆布鞋特别“low”,但现在我已经买了两双,还觉得特别好穿。我现在手上的一部国产品牌手机已经用了快3年,我觉得它只要不卡顿、不死机,用起来挺流畅的,就没必要换。最有意思的就是我对星巴克认知的变化,从认可它的“逼格”很高,变成了这不过是一种饮品而已。

现在,我也是瑞幸咖啡的用户,抢它的消费券,还进了它的用户群。

我是什么时候发生了这种变化?连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我觉得变化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我的心理变得成熟了吧。以前我觉得衣服鞋子是穿给别人看的,要尽可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现在我觉得,衣服就是用来保暖的,自己觉得舒服就行了。当然,品质还是要有的,只不过我不一定非要所谓的大牌了。

我觉得这样也挺好,把钱花在更需要它的地方,不必再为“品牌溢价”买单。

以前追求品质生活的我,开始用起了1688

圆圆 | 25岁 互联网公司PR

我是一个很容易被消费主义“洗脑”的人。

前几年消费主义盛行,各式各样的种草大V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上冒出来,这些KOL在社交平台上大肆宣扬着“女孩子要对自己好一点”的言论,而“好一点”的定义都是从物质出发,比如,护肤品至少要是全套的CPB、SK2或Lamer,口红至少要有十支以上且都是两三百块的大牌,衣服和包包决不能是淘宝杂牌,买不起大品牌,至少也要是原创设计师独立设计的小众品牌。

每天浸润在这种网络环境之下,我的消费观也被这种“精致主义”的文化逐渐渗透,买东西一味地追求品牌,因为我觉得只有品牌才能够堆砌起生活品质。

我后来发现,这种情况越来越甚,甚至偏离了生活的本质。比如,我打算健身,但健身的时候我更注重的是健身服和健身装备是否“有逼格”,反而不在意健身效果如何;做饭的时候,会注重烹饪用的锅具、餐具是否“上档次”,反而不在意烹饪出来的味道如何。

而我那时只不过是个刚毕业两年的职场萌新,几乎所有的收入都用来购买这些我认为能够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不知道是我在享受生活,还是生活在“绑架”我。

2020年初,疫情突然来袭,我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收入来源。这时候我才知道,没有存款意识的人,是有多么不堪一击,家里那些有“逼格”的物件其实买到手的那一刻就贬值了,在闲鱼上卖至少要自降一倍的价格,还不一定多久才能卖出去。

这些平时彰显着生活品质的东西,在急需用钱的时候几乎不能帮上我分毫。

好在两个月后我又找到了下一份工作,但经历过“黑天鹅”以后的我,已经不会再盲目去追求所谓的生活品质了。

换工作以后搬了家,也需要添置不少物件,朋友推荐了淘宝的1688给我,我逛了一圈,发现1688上的一些东西和淘宝上是一模一样的货,但是价格却出奇的低,一套竹筷淘宝卖15.8元,而1688上一套一模一样的竹筷只需要1.4元;淘宝上一个小众ins风的盘子要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钱,1688上却只需要4元钱。

我在1688上买了所有需要新添置的物品,合计下来总共还不到150元,而且这些生活用品的质量和样式都不错,并不比我以前所追求的“品牌”差到哪里去。

此后,我便爱上了在1688薅羊毛的快乐,连衣服也开始在上面“淘”了,一模一样的秋冬打底裤在淘宝上卖80多,1688上只需要卖17元,它不香吗?

何况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很多商品,虽然贴的牌子不一样,但老家同根同源,都是从义乌流出来的。说到底,我还是识破了消费主义的陷阱,那些大V所鼓吹的精致主义,不过是制造一个带货的借口,去绑架你消费。

我已经逃出来了,但还有很多人陷在其中。看看现在那些年轻人“网贷”的文章就知道,这些消费陷阱何其之深。

其实,品质生活的重点不在于品质,而是在于生活。有一颗积极生活的心,还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和对抗风险的能力,这才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

原来我瞧不上拼多多,现在却“真香”了

曲图图 | 26岁 新媒体运营

没有人能够逃得过王境泽的“真香定律”,比如我。

当初被人安利拼多多的时候,我是无语的,因为我很惊讶竟然有我的同龄人在用拼多多。以前我一直以为,这是只有我妈和我奶奶才会用的APP。

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我待在家里,多次下载多次卸载后,我被拼多多成功“拿下”,我现在使用它的频率,已经超过了淘宝。

在家那段时间,我要买些烘培原料,但是我发现在淘宝上买竟然跟实体店价格差不了多少,于是我试验了下拼多多,没想到价格便宜,5元还给包邮,评论也还好,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下了单,发现东西还不错。

我后来又尝试着买了几次家居用品后,购物热情就像开闸的洪水一般迸发了。我花了一周时间在拼多多上刷各种东西,买了一堆物美价廉的日常用品,需要的、不需要的,页面上推荐的我感觉有意思的东西,都买了回来。有一次我无聊到还买了一个“锦鲤戒指”,虽然戴了两天,就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但还是觉得很值。

我大量的购物时间开始花在拼多多上面。以前我是不用拼多多的,因为在我看来,逛这些平台,找人“砍价”,是老年人才会喜欢的事。而我喜欢的东西,和中老年人,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我才突然发现,用不用它,和年龄无关,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喜欢做手账,也需要经常去买很多特别的贴纸、贴画、胶带之类的东西。以前我都是在潮玩店里去买,现在我也在拼多多上找它们,一元多的贴纸竟然还能包邮,简直不要太方便。就这样,我在很多家店里都买了不同样式的东西,关键是每家店花的钱都是七八元左右,这些在淘宝的精品店里都不包邮。

现在买生活用品,我也会先打开拼多多,合适了都是直接买。当然,我买衣服鞋子什么的还是用淘宝。

前两天当我得知拼多多上开始拼劳斯莱斯的时候,我才知道,竟然有比在拼多多上买苹果手机还狠的。还有啥是拼多多不能拼的?

我用700元买到了同款“加拿大鹅”

西瓜 | 23岁新媒体从业者

“等我挣钱了,我一定去买正版大品牌。”大学时候和朋友出门逛街,看见商场里的品牌店铺,我只能进去逛一逛,从来不敢剁手去买,毕竟一件衣服就可能要花掉我两个月的生活费。

因此,买“品牌”货就成了我工作后的购物首选。毕竟在穿戴潮流上,不能落在别人后面嘛。尽管我毕业不久,工资不算太高,但是我买着高兴。

有一段时间流行某品牌的大黄靴、彪马的蕾哈娜经典款,我周围的朋友们人手一双,成为了潮男潮女的出街必备。我也不例外,对它动心了,但是那阵子我确实手上的钱紧。我偷偷去找了某宝上的潮鞋代购,他们那里平均200元的价格就能买到一双款式一样的鞋,我开心坏了。

我开始去尝试找所谓的明星产品“同款”,有时候运气好,买到的东西质量很好,有时候也会踩雷。朋友看见了,有时候还会跟我要链接,也一起省钱。但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买所谓的“同款”,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了。

有一次,我本打算买一件“加拿大鹅”,去实体店试了一下,准备入手的那一刻,看到价格我犹豫了。这一件10000元以上的价格,几乎是我这个月全部工资,我最后还是放弃了。

后来我打开手机,偶然在朋友圈看到了“代购”信息,我看到一件同款衣服的价格才700元,没有犹豫就下单来看看质量如何。出人意料,这件衣服的质量让人惊讶,虽然不是大牌,但穿在身上的效果不比正品的差,保暖的程度虽还比不上正品,但也值这个价格了。

要说上大学时候,买“同款”是为了省钱、满足自己追求大牌的虚荣心。但现在已经毕业工作了,我也还是会买。朋友有时对我说:“买一双2000元左右的鞋、几百元的衣服,应该不会给你造成太大的经济压力了,这时你为什么有时候还去买同款呢?”

但我知道,我现在想要买“同款”,已经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品牌了。我只是单纯地认为,不值得在这些服装类的商品上,搭上我全部的薪水。我喜欢时尚感,但却只是喜欢自己搭配自己的快乐,买起衣服来还是个“月抛型”。用不超过1000元的价格,去获得一个大牌同款、又不缺乏潮流感的商品,即使过几个月我不喜欢了,我也不会觉得心疼。

独立生活后,我成了一名“羊毛党”

莫得 | 24岁 自由职业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在毕业离家独自生活前,我从不知原来网上购物有“隐藏优惠券”、线下店铺会有“低价团购”等各种省钱的渠道。

和爸妈住在一起,靠爸妈给自己生活费时,我买东西是不看价格的。我喜欢什么、觉得什么好用或者有需求,我就去买就是了。顶多注意下,总价不要太超过我爸妈的接受范围就可以了。买东西讨价还价,那是中年人的专利。

第一次体验“薅羊毛”,还是几年前,我在淘宝上看中了一个储物箱,打算下单购买时,想起了舍友之前和我提过,淘宝下单前可以先搜一下有没隐藏券,会便宜点。于是我请教了一下舍友,并通过她分享的链接,获得了15元的无门槛优惠券。这也意味着我便宜了15元买了一个箱子。我这才恍然大悟,上网买东西也有省钱之道。之后凡是网购,我都会事先搜索下优惠券。

但是我不是单纯就喜欢省钱。除了找优惠券以外,看“成分表”也成了我购物前的一大准备动作。同为“蛋白质3.6”的优质牛奶,被不同品牌冠以“有机可追溯”、“专属牧场”等宣传语后,一盒牛奶的单价能相差好几块,可是各自的配料表都只有“生牛乳”这一成分。当然不排除有的消费者会考虑口感等其他方面,可对我来说,配料表和成分表一样的商品,普通价购买就行,我认为之间的差价更多是品牌溢价。

而在此之前,我的消费习惯与我父母一样,觉得品牌就意味着“安全可靠”,所以买牛奶时我十年如一日选择本地某品牌牛奶,可是现在我觉得,同等价格还有很多可选择的品牌。当然不一定是买便宜的东西,只是同等价位选择更合适的同品质商品。

为了能及时“薅羊毛”,我特意关注了一名“羊毛博主”,他每天会在微博上发布优惠券和最佳订单参考,我们称之为“作业”。每天我都会浏览这个博主发布的信息,遇到合适的就会参照“作业”下单,除了一些得靠“抢”的地板价商品大多时候我赶不上外,日常组合用券的活动我基本都能赶上。

因为全品类券和商家活动很多时候可以同用,先领券然后遇上商品有折扣的,就相当于折上折购买了这件商品。5元的湿厕纸,两元多的饼干……都是我“抄作业”的成果,当然我的这些“战绩”在其他大神眼中不足为奇,有网友可以做到优惠券后花几分钱就买到上百元的产品。但于我自身而言,我很知足,因为这已经足够划算了。

这段时间“广西优惠券”也很火,抢到广西消费券和用上店铺的隐藏优惠券后,可以做到不到两元就买一包螺蛳粉。虽然在这之前,我都是某一个品牌的“忠粉”,但是在尝过低价品牌的螺蛳粉后,我觉得味道也挺好,所以下次我还会选择它。既然味道和品质都差不多,那当然是要买性价比最好的啊。

就算开着宝马,买鞋也不追大牌了

张伟明 | 35岁某互联网公司中层

我今年35岁了,在北京打拼十年,有一辆宝马5系,房也有了,房贷还在还。我在有些人眼里应该是妥妥的中产,但我自己知道,我这点财富和“有钱人”相比,中间还差着北京10套别墅。

我的消费理念很简单——实用为主。我早就已经过了靠外在的穿着来满足虚荣心的年龄。我清楚地知道哪些商品是我的虚荣心溢价,哪些是真正的需要。

我穿过价值5位数的行头,但那穿上真的不够舒服,只是在某些商务场合适用。平时我喜欢穿耐克的平价运动鞋,也喜欢限量版的AJ,但我有时也会买“A货”——仿照限量版球鞋设计的类似同款。

我知道我买的便宜球鞋只是看起来类似大牌,但看到了合适的还是会买。原因是,有些配色好看的鞋款被炒上了天,我既买不到,也不想无聊的花冤枉钱买。“A货”尽管不是真的,但我很喜欢。我有时候觉得,这些鞋的质量,其实和我买过的真鞋的质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那我又何必花冤枉钱。

众所周知,高价的AJ并非运用了什么高科技或者珍贵的材料,而是靠配色设计俘获了大众的芳心,或者跟其他品牌联名,鞋身上多了另一个品牌的LOGO,是品牌赋予了它们更高的价格。

但有趣的是,当我开着我的宝马出门,一脚从车里出来,并没有人发现过我穿的是平价鞋。到现在为止,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怀疑我的鞋是假的,除非我主动告诉他们。

有时,当我告诉朋友们实际上我穿的是同款鞋时,朋友们一致都夸我消费理念健康,没有一个人认为我虚伪。

追求性价比,买到假货也得将就用

小猪 | 24岁

这几年,我的消费观念正在一点点转变,对于大牌、品牌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尽管工资在上涨,但在购物消费这方面越来越节约,反而还比不上曾经的学生时代

上学的时候,我买东西极其讲究,买裤子不会挑选200元以下的,一款大衣便宜的都要八九百元,我家柜子里都挂满了我的衣服,有的甚至都没上过身、没穿出过家门。

彩妆、保养品这些用到脸上的东西我更是一点都不含糊,虽然不是最贵的,可起码是日本法国等知名品牌,一支CPB、爱马仕的口红也是四五百元起步,一套保养品算下来也要一千多元,虽然用起来也无功无过,也没有宣传的效果那么好,但是总觉得大品牌用起来更安心。

但是工作以后,我的消费欲望反而比不上从前了。我不会再刻意追求那些大牌,反而更注重性价比。

我之前听说快手上辛巴的直播间里商品打折力度大,我去看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辛巴在直播卖东西的时候声情并茂,演讲很用力,好像每一件便宜的商品都是为了粉丝,从品牌方那里硬拿来的折扣。于是我在他的直播间里下单了一款某品牌口红,比官网旗舰店便宜了整整一半。

我高兴了好几天,结果收到货的时候傻眼了。这款口红不论是包装还是膏体质地,都跟我之前的不一样,即便只拆封没有使用,但是客服也不接受退货,只能将就用了。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虽然开始注重性价比,但对一些号称打折力度很大的大牌,我基本上不会考虑了,因为图省钱的后果就是容易买到假货。现在我对一些比较平价的品牌反而比较钟爱,就像一些国产医用级的护肤品牌,我就很喜欢,它比大牌便宜,也不比大牌差。

现在,我开始喜欢在淘宝上不断对比性价比、找打折商品。我有一件从淘宝79元买来的牛仔裤,穿起来比优衣库三四百元的还要舒适有型,我买到过一件打三折的李宁棒球帽,39元戴起来也不差。口红这块,我现在既买国货品牌,也买大牌。反正,在我喜欢的前提下,只要质量过关,东西越便宜越好。

我想这些消费观念的转变,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开始挣钱了以后,知道钱来得不容易。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年少无知的时候容易被收割智商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慢慢有了自己的分辨能力,知道了一些大品牌营销的“陷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年纪大了之后,我开始规划未来的人生,懂得为明天储蓄,希望能给到自己足够多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