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办公团队的优缺点

远程办公团队在协作方面,和传统的办公模式有很大区别,既有优点也有一些弊端,据相关研究部门统计,远程办公诞生自以来,整体的团队协作效率,比传统的办公模式要高50%甚至更多,所以未来远程办公,必定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那么在团队协作方面,远程办公有哪些优缺点呢?一起来看一下。

优点

1、更高效的沟通效率

如果出门去单位上班,可能一天当中有50%的时间,都在开会和进行无意义的聊天,这种情况是很难避免的,因为人们一旦聚在一起,就会有想聊天的冲动,这种情况在远程办公模式下就可以完全避免,由于是远程协作,大家讨论的重点都是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剩下的时间可以进行高效的工作,所以远程办公的团队协作,沟通效率是更高效的。

2、更出色的协作效率

借助于小蜜蜂远程招聘网,所研发的远程团队协作软件,工作效率至少快了80%以上,很多长期进行远程办公的团队表示,在这种新模式及小蜜蜂招聘网的线上协作软件帮助下,他们再也不愿回归传统的办公方式了,远程办公让团队的每一个成员,能力都被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整个团队有了更出色的协作效率。

缺点

远程办公有很多的优点,也有一定的弊端,有一些必须通过现场沟通和协调的工作,就不太适合进行远程办公,这样的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国内最大的远程招聘网站,小蜜蜂远程招聘网研发的远程协作软件,可以完美的进行视频会议及视频通话,解决了远程办公过去沟通及协调中存在的问题,软件还有内置轻松协作模式,帮助每一个团队成员更轻松的和其他成员进行线上沟通。

现在企业在小蜜蜂远程招聘网,发布招聘信息是完全免费的,并可免费获得小蜜蜂远程招聘网,研发的线上管理系统和远程沟通协作系统,极大方便了企业的管理及员工的有效沟通问题。

线上化办公的利弊

今年经常看新闻联播的人,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线上办公,疫情过后,线上办公和直播带货引领了今年经济的发展,很多三四线城市的求职者通过线上办公,找到了一份在一二线城市的高大上工作,实现了在家上班的梦想,但线上办公也是有利有弊的,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线上办公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优点

1、给小城市的求职者更多工作机会

传统工作模式,如果三四线城市的求职者,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往往需要举家带口的迁往一二线城市,一二线城市由于人口拥挤,房租高昂,虽然每个月挣得工资比较高,但在交完房租之后,也就所剩无几了,而且通常来说,一二线城市的日常开支也是相当昂贵的,所以求职者在一二线城市的生活成本是非常高的,但现在有了线上办公这种新的工作模式,小城市的求职者,也可以在大城市找一份高大上的工作,赚取不菲的收入。

2、同事来自五湖四海,结交新朋友

区别于传统的办公模式,线上办公的同事来自五湖四海,比如在湖南进行线上办公,同事可能来自黑龙江,这有利于拓宽线上办公工作者的人际关系网,大家在工作当中进行交流,可以丰富自己的视野,相互团结协作,会更加有趣和更有效率。

3、企业的用工模式更加灵活

这种新模式,企业可以更方便高效的灵活增减自己的员工,不需要再和员工必须签订一个长期合约,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增减员工,非常有灵活性,线上办公对企业的降本增效是非常有好处的,现在有很多企业都采取了这种新模式。

缺点

线上办公现在最大的缺点,就是很多求职者找不到一个正规的线上招聘平台,现在向大家推荐小蜜蜂远程招聘网这个平台,它是国内目前最大、最正规的线上招聘平台,平台独创的双向担保机制,可以充分保障求职者的工资不被拖欠,出现了任何问题,还可以找平台进行申诉,而且每一个工作岗位,背后都对应一个真实的企业,所以求职者可以放心的工作。

远程办公和普通办公对比

今年有不少人告别了普通的办公方式,进行了远程线上办公,很多人表示远程办公更加轻松,也更加灵活,属于自己的时间更多了,也有空陪伴家人了,其实远程办公不只有这些优点的,今天来看一下,远程办公和普通办公有哪些区别。

区别1、远程办公有更强的灵活性

普通办公方式必须每天出勤上下班,到了公司之后,要按照公司规定的上班时间进行工作,这种工作制度往往效率较低,远程办公就不同了,可以灵活自由的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比如可以把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时间留给工作,剩下的时间可以自己灵活安排,这相比于普通办公模式来说,无疑有了更强的灵活性。

区别2、为求职者省下了许多时间

普通办公模式,每天用在通勤上的时间短则40多分钟,长则两个小时,一天的上班时间只有8个小时,所以普通办公模式在路上耽误的时间是相当多的,而远程办公可以省下这些时间,求职者可以利用这些时间,为自己充电,或者是让自己放松一下,这都是不错的选择。

区别3、工作机会更多

可能很多人认为,远程办公比普通办公的工作机会要少,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现在远程办公的工作岗位已经越来越多了,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求职者能越来越轻松的在网上找到远程办公的工作机会,相比普通办公模式来说,远程办公的工作范围是在全国范围内,所以如果采取远程办公模式,求职者更不容易失业,抗风险能力也会更强。

目前国内正规的,招聘远程办公的平台并不多,最好的平台就是小蜜蜂远程招聘网,这家4年前在上海成立的远程招聘平台,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发展我国数字经济,提供远程就业机会,至今已有几十万求职者依托这个平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远程工作,平台的双向担保机制,充分保障了求职者的合法权益,求职者在这里找工作安心、放心。

线上办公的好处与坏处

今年一个吸引人的话题,就是线上办公和数字经济了,线上办公由于有诸多的优点,受到了大量企业的追捧,现在有很多企业都把招聘岗位,放在了国内最大的线上招聘网站,小蜜蜂远程招聘网上,不过线上办公也有一定的缺点,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线上办公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1、为企业降本增效

远程办公可以让企业在招聘环节,节省大量的场地租赁及人员费用,花更少的钱,招聘到更优秀的人才,在传统招聘市场上,企业比如需要一个月开近万元的工资,如果采用远程办公的话,可能一个月连6000块钱都花不到,这对企业来说降低了很大的成本,从而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让求职者更加舒心

远程办公的工作方式,因为是在家工作,让求职者更加舒心,更加舒适,很多来自三四线城市的优秀求职者,工作能力过硬,不愿意一个人在大城市中拼搏,而通过远程办公的方式,即便是在三四线城市的家乡,也可以为一二线城市的优秀公司来工作,虽然相对于在一二线城市工作收入是偏少的,但要比在家乡找一份工作挣得多很多。

缺点

现在远程办公的一个最大缺点是,求职者难以找到靠谱的远程招聘平台,不过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随着国内最大的线上远程招聘平台,小蜜蜂远程招聘网的快速发展,今年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入住这个平台,并在这个网站发布了招聘信息,成功招聘到了优秀的人才,实现了企业和求职者的双赢。

现在小蜜蜂远程招聘网上,有众多的远程工作岗位,能适合不同层次的求职者,不管求职者能力高低,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平台的双向担保机制,可以充分保障求职者的工资不被拖欠,每一个工作岗位,背后都对应一家真实的企业,求职者可以安心、放心的工作。

2021新商业江湖,给企业家五个忠告

来源:穆胜

核心观点

  • 红利期已过,资本开始涌向真正的确定性。
  • 所谓消费升级或降级都是幻象,本质在于企业的战略内核。
  • 年轻化消费市场里“新江湖规矩”,让“超生态品牌”迅速崛起。
  • 现在的平台建设者,更需要的是终局的洞见和过程的强势。
  • 用资本杠杆做队伍建设,才能不错过转瞬即逝的商业机会。

我想谈点新东西,主要涉及投资风口、消费趋势、品牌增长、平台建设、队伍建设五个方面。经济寒冬因为疫情而加剧,不确定性增加,这几个方面都有些新认知需要迭代。

忠告一:投资风口——不确定性时代真正来临,资本收缩聚焦,开始关注真正的确定性。

在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经历经济的红利期,这种红利大多是互联网经济带来的。面对若干突然涌现的大赛道,头部资本的方式简单粗暴,形象点说是“一大把飞镖”抓起来往靶盘上扔,最后有一个射中就赢了。

他们可以这样赌,头部资本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大资金会主动找过来,另一个是好项目会主动找过来。他们算的是概率。

其他的资本可能没有这种优势,那么,创始人就需要打造个人IP,不断出去参加活动、做演讲。这样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资金端和项目端的优势,在概率既定的情况下能够捕获到好项目。

其实,IP化之后的投资人可能会有“光环效应”,被投者误以为他们能带来多少资源,能够点石成金。

但我认为这种想法不靠谱,投资人最好的资源其实应该是他的人品,还有就是他们能给项目带来的认知启迪。项目能不能做起来,主要还是靠创业者。

如果不是头部大资本,我们手中的“飞镖”可能就有限,再加上互联网经济带来的红利已经被开采殆尽了,靠谱的“靶盘”也不多了。那么,应该往哪个“靶盘”上扔呢?

来看几组数据:

一是整体的投资走向。截至2020年11月16日,2020年国内共发生803起投资事件;IT、互联网、医疗健康三个行业占据了全年投资事件的半数以上。在互联网时代,IT和互联网行业受到资本追捧是毋庸置疑的。而医疗行业本身是热点,新冠疫情这个黑天鹅事件更是让这个赛道炙手可热。

图1:2020年整体投资走向

资料来源:投资界、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二是头部资本的投资走向。头部的十大投资公司(IDG投资、红杉资本、深圳创投、高瓴资本、GGV投资等)2020年共计投资50笔。呈现出的规律与投资行业全年投资走向相符,同样是以互联网、医疗健康、IT三个行业为主,但仓位更重,三者共计占比达70%。

图2:2020年头部机构投资走向

资料来源:投资界、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三是成功上市的公司。2020年,共有480家企业成功上市;其中行业占比较多的分别为机械制造、医疗健康和光电设备,总占比近40%。实体经济往上走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经历了互联网浪潮,投资重新涌向实业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趋势。

图3:2020年成功上市的公司

资料来源:投资界、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四是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与一级市场情况类似,2019-2020年,电子、医药生物和计算机(IT)行业在二级市场上也是资本热捧的对象,位列成交金额前三。医药生物行业在这一年间涨幅高达110.2%。这个就不多说了。

图4:2020年二级市场交易额

资料来源:投资界、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上面是客观冰冷的数据,但我们却可以把几组数据联系起来,发现三个趋势:

其一是硬核科技。以硬核科技为主的IT、电子(5G、半导体芯片等)等产业既是风口,也是资本进行避险的有效手段。

其二是医疗健康。医药生物本来是重科技含量的,本来就是大赛道,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又让这个赛道有了进一步的热度。

其三是线上线下。这个趋势大家要特别注意,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发现,互联网依然是投资热点。但我要提醒的是,纯线上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未必是一线热点了,这是个很大的变化。

过去,资本青睐飘在线上的公司,这是为了避免某些线下企业通过造假、刷数据等形式做出来的“伪线上化”,而且真正线上公司的ROI是很好看的。现在,资本开始重新关注重资产、有线下的互联网公司,因为互联网经济走到现在,没有线下的重资产投入,也是无法实现服务闭环的,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型交易或需要送达性的交易。

还有一个可能更加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公司有“根”,可以在不确定的时代实现避险。各位深耕线下的朋友,你们很有希望。

总结起来,资本在这个真正的不确定性时代开始不再浪投大赛道,而是关注真正的确定性。即使大资本也无法回避这种趋势,小资本更只有聚焦才能存活。

这种确定性被他们视为真正的稀缺价值,大家为了守望这种真正的价值,愿意付出更多溢价,愿意更加地“长期主义”。

忠告二:消费趋势——没有所谓消费升级或降级的趋势,我们看到的现象,都是“战略内核”成功后的结果。

这几年我们一直听到“消费升级或降级”这类观点,于是很多伙伴问我——当下的消费趋势究竟是升级还是降级?这里我就一次性解释了,还是用数据来说话吧。

首先要强调的是,消费仍然是促进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但消费空间被挤压,增量有限。从数据上看,2010年之后最终消费支出的拉动基本都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基本在0轴上下波动。

图5:居民消费对GDP增长拉动逐渐明显(单位:%)

资料来源:Wind,中山证券研究所

再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表现上均有增加,感觉市场潜力肯定还是在的,但剔除了价格因素后,居民可支配收入则是略微下降的,这可能值得警惕。

而且,这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居民举债进行消费,体现为储蓄率持续降低和杠杆率持续提高。所以,我们面临的消费市场整体上是有缩量的。

图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整理

说到这里,就有必要再分析一下消费指数,我们发现,整体居民消费指数也向下走,进一步验证了寒冬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但农村消费却往上走,似乎大有可为。

所以,看待消费市场不能光看整体,这里是结构性的调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企业深耕下沉市场,这里面潜力实在太大,而且近年来还有增速上升的明显趋势。

图7:2015-2019居民消费指数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整理

这种消费市场的结构性调整还体现在居民收入结构上。我国居民收入的结构逐渐走向两端分化,呈现M型,在两端都有大量机会。

如果将收入分为五个等级,可以发现中间部分的群体随着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放缓,消费能力开始出现下降。这部分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下降至M形的右侧,仅有少数中等收入的群体能升至M形的左侧。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生意的定位必须要更加明确,用模糊产品去打群体红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图8:全国5类人群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Wind,中山证券研究所

整体来看,似乎不是需求侧的消费能力不行,而是供给侧不行,没有开采出市场的消费潜力。我的建议是,在这个变化的市场里,各位企业家务必明确自己的“战略内核”。这是我去年就提到的,今年我再基于消费趋势的变化来提醒各位。

所谓战略内核,即企业瞄准什么垂直细分“灯塔用户群”,以什么核心能力为基础提供解决方案,以至于让其他竞对进入后,80%以上都会死掉。

但遗憾的是,大量企业是没有战略内核的。根据穆胜事务所最近做的一项调研,在428家样本企业里,有67%的企业都宣称自己是“量价并重”,而明确自己的产品战略是走量为主还是关注溢价的企业分别只有15%和18%。

一般的观点可能认为,量价并重像是一种更加平衡的产品战略。但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企业受到资源和时间两大限制,量价并重很难实现,更像是一种在战略上的“纠结”。

我一再强调,战略就是“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重做什么,轻做什么”。战略内核是原点,而战略是基于原点的布局,这是一种“饱和攻击”的思路。

顺着这个思路,如果一个企业在耕耘市场多年后,没有实现“品类击穿”“区域击穿”“客群击穿”等效果,他们的战略一定是不成功的!

一定要记住,在这个消费结构迅速变化的时代,聚焦者胜,定位模糊者死。

当然,要求聚焦也不是要你们放弃其他的市场,聚焦的是灯塔用户,他们可以照耀其他的市场,聚焦的是核心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可以延展的。

战略内核可以扩大,但一定是核心能力强了之后才可以覆盖其他客群,千万不能将自己的野心作为核心能力去覆盖不聚焦的大客群,企业家这样做是属于低级错误了,还挺油腻的。

所以,我们在座的企业家们,是不是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战略内核?

其一,我们有核心能力吗?这里的核心能力要求更高:一方面,不是要求没短板,而是要求没短板基础上还有长板,不仅要有长板,还必须要比别人长很多。

另一方面,这种能力不能依附在老板或能人的身上,而是务必要转化为“组织能力”,否则就不能在变化的市场内找到好机会,将优势变成胜势。

其二,我们有没有瞄准灯塔用户的客群?市场在变化,高端消费群和低端消费群两个“红利池”都有变化的需求,定位模糊的老牌企业很容易掉队。

你们注意到没有,现在网络的梗特别多,这种对于某种文化信号的一呼百应也体现在消费趋势上。重新被划分的市场里,没有满足的需求还挺多的,如果能够瞄准灯塔用户,用他们想要的方式抛出产品,一个品牌是有可能迅速崛起的。这个我下面会详细讲到。

忠告三:品牌增长——“超生态品牌”飞速崛起,谁先领会年轻化消费市场里的“新江湖规矩”,谁就有可能一飞冲天。

我们发现,最近的消费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现象级的品牌,如元气森林、泡泡玛特、喜茶、钟薛高、名创优品、完美日记等。我将其称为“超生态品牌”,他们普遍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估值夸张,市盈率、市销率高于同行业的传统对手若干倍。泡泡玛特上市前在一级市场的估值已经达到25亿美元;元气森林2020年C轮估值20亿美元,也差不多;喜茶2020年3月估值超160亿人民币,折算为美元还是差不多……这类估值也活活气死好多的平台。

二是增长迅猛,他们爆发力十足,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都算是最低水平了。泡泡玛特的营收和利润增长都是井喷式的,而元气森林在今年上半年营收环比增速都在40%以上,最高峰达到200%以上,让人咋舌。

图9:泡泡玛特经营分析(单位:百万元)

资料来源:泡泡玛特招股说明书,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整理

图10:元气森林2020年上半年营收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整理

三是影响巨大,他们往往能够重新定义一个市场,甚至能够带起一种文化。泡泡玛特用盲盒和IP重新定义了玩具市场,带起了一种“萌文化”;而元气森林,重新定义了饮用水市场,将日本的低糖饮料文化引入中国;喜茶则是重新定义了奶茶的市场,在他们之前,花几个小时排长队买一杯奶茶是不可思议的,现在茶颜悦色等品牌的排队,都是喜茶开启市场心智之后的延续……

各位想想,这些品牌的崛起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的创业逻辑可能要变了。

原先,所有的创业者都告诉我,我们是大赛道,以后要做大平台,还要做生态。做茶杯的都想在杯身上装块屏幕,要做APP;做内衣的也想在上面加传感器,也要做APP……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黏住用户,获取用户的终身价值。在他们的眼中,他们都可以做平台,都可以有流量,还可以基于自己的流量搭建生态。

这样的想法很自然:一来平台可以一统天下,是生态的底层,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空间;二来平台拥有最大的议价能力,可以任意宰杀平台上的品牌。

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而且我也要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测——不一定做平台就是最好的前途,未来,做“超生态品牌”可能是另一条突围之路。

大家试想,如果一个高档Shopping Mall没有爱马仕和LV,是不是会让人觉得差点意思?如果一个商圈没有星巴克和无印良品,是不是也会让人觉得差点意思?

本质上说,平台或生态也需要这些品牌来成就自己,这些品牌不仅可以在与平台的博弈中依然占有优势,也会因为自己强势的品牌力而具备跨越不同生态的生存能力。

当然,强势品牌在过去并不具备完全的超生态生存能力,他们对于大渠道始终还是有一定依赖的,所以,他们的估值还是传统PE,他们的增长也没有那么强的爆发力,他们也没有重新定义一个市场。

现在“超生态品牌”不同,他们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如鱼得水,他们自己建自己的主场。

我的团队也复盘了一下这些超生态品牌的成功,我们发现了以下的共性:

其一,针对“新细分赛道”,即前面说的精准定位。这些赛道有的是自己想出来的,像喜茶和钟薛高;而有的则是利用了国内外市场之间的“信息代际差异”,例如元气森林利用了日本已经流行的低糖饮料市场,而泡泡玛特利用了在日本和港台已经流行起来的潮玩文化和盲盒文化。无论如何,这些聪明的企业都找到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新赛道。

其二,针对“新市场”,即年轻用户群。这部分人不会遵循传统市场的市占率格局,他们希望有自己的选择,传统的产品对于他们来说也过于老套,他们不屑。

其三,嫁接“新文化”,即赋予产品重新的定义。一方面,他们在产品内涵上高度重视“IP价值”,如泡泡玛特运营有85个IP,包括12个自有IP、22个独家IP及51个非独家IP。其中,最大自有IP Molly 2019年卖出4.56亿元。另一方面,他们在产品外观上高度重视“颜经济”,元气森林的日系风格设计感强烈,在货架上一目了然,喜茶在产品设计上投入大力气,同样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外观和内涵上的与众不同,给年轻用户群一个强烈的暗示——这不是传统的产品,这是属于我们的个性产品。

其四,利用“新渠道”,即通过各种手段接触想要接触的精准用户。这些企业基本都是线上线下两头走,而且在投放上一掷千金。在线上,他们请代言人、高价冠名节目、全网种草等;在线下,元气森林大力进入新零售渠道,泡泡玛特布局智能终端,喜茶的线下店完全基于数据排产,甚至还有智能货柜等新鲜尝试……

各位记住,他们的这些一掷千金不是“赌”,而是由精准数据支持的,这和传统企业是根本的区别。也就是说,这些“超生态品牌”之所以能够“超生态”,是因为他们已经是高度数据化的企业。

有人也许会问,这一轮的“超生态品牌”和上一轮互联网热潮中的雕爷牛腩、黄太吉等有什么区别。我想,区别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上面的“四新”上,新的“超生态品牌”做得更实,更聚焦,而不是仅仅基于互联网初期的普惠流量红利做传播,所以才具备了估值、经营和文化带动上的爆发力。

二是在背后的品质上,新的“超生态品牌”做得更实,元气森林、喜茶、完美日记等对于供应链控制都有异乎寻常的执着。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持续盈利,最终还是看产品。

忠告四:平台建设——做平台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乱战江湖,且时间窗很小,如果有对于终局的洞见,过程中的强势未尝不可。

说了品牌,我们再谈谈平台。

互联网就那么几种平台,现在基本都有BATM四大巨头在把持,地位相对牢固:实物电商是阿里;游戏和社交是腾讯;非实物电商是美团;信息流是字节跳动。

此外,不仅有二线选手如拼多多、京东、百度等在冲击在位者,一线巨头也开始杀入了对方的阵营,阿里有著名的反美团三件套,腾讯开始做信息流、投资电商,字节跳动开始做游戏和社交…….

对于这些江湖,大家基本别去想了,已经尘埃落定,再有格局的变化也与大家无关了。以前还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创业团队号称要拳打阿里、脚踢京东,现在大家都酒醒了。

现在如果要做平台,只能是出现在一些重度垂直的领域。而对于这些领域内如何打造平台,我现在有点不一样的认知。

以前,我认为所有的自营转平台都很难成功。因为自营自己就是最大的商户,在做平台时必然会将资源向自己倾斜,也就无法公平地扶持平台上每一个商户。一旦这种公平性受到破坏,平台就不可能成立。

我也认为,做平台不能过于强势,应该是一种极其友好的界面,让商户都可以“零摩擦参与”。

现在,我发现两个逻辑都要纠正。

第一,如果自营愿意“自杀重生”,如果有这个大格局,平台也是有可能成立的。第二,如果有对于终局的洞见,在过程中的强势未尝不可,菩萨心肠也可以用霹雳手段。

当然,这两个纠正的逻辑都要求老板是“极品”,拥有极大的“格局”,这在现实中是很少见的。

我尤其想谈谈第二点。

大家不妨想想,如果你们面临一个极大的赛道,现在行业里的局面是小、散、乱,CR值(市场集中度)极低。你会不会想要做个平台,整合那些大小商户,把它吃下来?

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争议,大家都是企业家,企业家的一个特点就是“贪”,当然,我这里是褒义的,意味着对于市场机会的贪婪。

你如何把这个市场吃下来呢?一种方式是建立一种相对友好的界面,用朋友的方式拉商户入伙;另一种方式是用自己认为合理的标准实现强势整合,换句话说,自己定义平台上的公平,强势地拉商户入伙,不行我就打掉你。你们愿意选哪种?

这里大家就有分歧了:第一种速度慢,但风险小;第二种速度快,但风险大,且需要用大资源,另外就是感觉没有那么“平台”。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企业家还是偏保守,愿意选择第一种。

正因为选择了第一种,所以他们在运用资本上,也是比较保守的,不敢运用“重型火力”。其实,这种保守也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是因为没有看到行业的“终局”,正因为心里没底,所以不敢出招。

这种“不敢出招”直接导致了行业效率很难提高。标准化带来效率,而如果不敢强势地推动标准化,非标准化基础上的再多赋能也会被商户认为是花活、隔靴搔痒。

大商户不和你玩,中小商户现实得不得了,他们对于标准化没兴趣,对于标准化基础上的效率提升,也看不到那么远。人家的几个问题是,能给免费或低价流量吗?能给独家低价货源吗?

这里,没有远视和强势的统领者,平台根本建不起来。他们需要用自己的远视看到未来,再把标准强势地推下去。所谓平台,规定动作必须标准化,自选动作可以百花齐放,千万不要认为有一点的标准化就不够“平台”,这是错误的。

近段时间我们研究美团很多,王兴显然是极少能看到“终局”的一类人。

美团原来是一个B2C的企业,而且是偏需求侧SNS基因的企业,而现在则是个S2b2C的企业。这么多年以来,美团对上游的供应链有布局,对下游的零售端有布局,对平台的IT底层有布局,无论是自建还是并购,无论是直投还是用龙珠资本来投,他们一直在像搭积木一样搭建自己理想中的“终局画面”。

当前,美团的生态已经极度丰富,甚至还有做餐饮人才招聘的项目。

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王兴极其强势,但这种强势很有效。例如,在打造IT底层的过程中,美团采用了几步走的策略:先是扶持若干参股企业,对其中表现好的再控股,然后再全资收购。用资本方式实现整合的动作非常的快速犀利。

最近我们也研究字节跳动,张一鸣这个企业家也值得关注,在他的身上同样有看终局的特征。

字节跳动布局信息流,以算法为基础做APP工厂,也是因为强势的算法底层统一了平台规则。各个APP搭建的平台上,信息提供者们才能百花齐放。

前段时间字节跳动杀入了游戏行业,我提醒过业内的企业要注意这个有钱有流量的潜在对手,但对方不以为然。好吧,我祝福他们。

说到这里,我想提醒各位,中国最牛的互联网公司根本不是BATM,而是一个叫做饭否网的企业。这个企业是在王兴做美团之前创立,而张一鸣正是这个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一个企业同时走出了互联网四大巨头半壁江山的创始人,确实牛!

忠告五:队伍建设——机会主义嗅觉的变现依然有空间,要有明确的人力资源战略,用股权杠杆快速搭建核心团队,短平快地捕捉市场红利。

最后,我想谈谈各位的业务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问题。

我们的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大多是一刀一枪去拼,干的都是苦活累活,现在最好能够学会使用巧劲。所谓“巧劲”,有点机会主义的意思,但这种机会主义指的是迅速抓住机会,和长期主义并不冲突。

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企业家正在用情怀和战略定力来伪装自己的“笨重”,记住他们只是认知水平不足,只是“笨重”。

我们这里的好多企业家,都说自己要做一个百年基业,但我觉得大家在心理上并没有做好类似的准备,“活下去”还是大家的第一诉求。这没什么可耻的,很多时候,大企业家口中的愿景和使命都是在自己企业做大后的一种“事后总结”,文宣系统再上上价值,大可不必信进去。

我们的一项调研也表明,产业初生期的红利依然存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能分到一杯羹,中国依然有可观的抢滩期市场,比的是“机会主义嗅觉”,不是硬实力。初生期高获利的第二象限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占50%,而在成熟期低获利的第三象限内,智力密集型企业也占33.33%。

图11:样本企业所处行业获利及成熟状况

资料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如果撕下了情怀和战略定力的伪装,我们不妨仔细想想如何去看到机会和变现机会。其实,企业家能捕捉到机会,是个本事,是个天赋(gift)。我感觉,企业家“浪”一点是应该的,因为不浪的话就是职业经理人了。

如果企业家本身没有认知水平,那么就没必要往下听了,我们很难短期内就改变企业家的认知。如果你的企业在十年前就是1个多亿的规模,十年后还是没有变化,那么,可能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我们这里主要解决的是,看到业务战略方向后,如何去落地战略的问题。

业务战略应该是由人力资源战略提供支撑,说来说去,企业基本就只有两种人力资源战略。

图12:人力资源战略

资料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第一种是激励型人力资源战略。也就是用股权、期权、虚拟股等高激励把成熟的人才招过来,简单的融合之后释放高位价值,追求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胜之能好,类似小米、海尔、万科都是在使用这种模式。

雷军在最开始做小米的时候,就定下了一个人力资源战略——找高手、打群架,他用股权激励的方式绑定了一群干将。小米的股权激励涉及范畴广、行权条件低,可以说是真刀真枪地做激励。小米上市后,大多数员工都分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大家都感叹没有白跟雷布斯。

第二种是赋能型人力资源战略。也就是企业自己做标准化、做知识管理、做人才培养,一点点地打磨出组织能力,类似中海地产和海底捞都在使用这种模式。

使用这种模式的企业未必给出高薪酬,通常激励只是中游水平,但他们培养人才的效率特别高,人才的出成率高、成长很快。他们也不怕人才被挖走,因为会有更多的人才顶上来。

我们的调研数据也显示,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是缺位的。仅有一半的被调研企业表示有明确的人力资源战略。

而在我们对此类企业进行抽样访问时,却发现有90%以上的样本都不能明确给出自己的人力资源战略。综合来看,仅有4.32%的企业有明确的人力资源战略。

我们在座的企业家怎么选呢?这里我就把话说开了,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适合赋能型人力资源战略,大家基本都没有那种耐心。如果考虑这个要素,再结合前面谈到的机会主义嗅觉依然有空间,那么采用激励型的人力资源战略就势在必行了。

说到这里,问题似乎简单了,各位企业家都去做股权激励嘛。但问题似乎又没那么简单,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只有49.07%的企业有明确的股权激励计划。而在这些企业中,有23.3%的企业股权激励使用得非常好,不但覆盖范围广而且激励作用明显。综合来看,在所有企业中,只有11.45%的企业可以用好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的作用已经无需多言,但大量企业依然对此态度暧昧,而且走上股权激励的企业里,似乎还“两眼一抹黑”,可能是跟风上马了股权激励。

这些现象的背后,既不是老板没有胸怀,也不是缺乏技术支持,企业缺乏明确的人力资源战略,习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才是问题的根源。

我的建议是,各位面对迅速涌现的市场机会,路子一定要野一点,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有好的人才,想清楚了要人家做什么,就一定要用现金+股权把TA抓进来;如果好的人才不为所动,依然要留在原来的团队,就用现金+股权把他们的团队撬进来,TA不肯走,多半证明TA的项目还有点价值。甚至,对于行业上下游的战略合作伙伴,也可以使用股权的杠杆。

我想说的是,股权是很珍贵,但如果用在关键的人身上,就很划算。不要怕用股权绑错了人,我们有大量的技术手段可以把人才套住、保护企业的利益,这个各位完全可以放心。

当然,我们不是要帮企业欺负人才,而是要让大家双赢,反之,如果企业把股权捏死在手里,最终就是员工和老板双输。

工作地点变更无小事,HR需谨慎对待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

最近由于公司业务原因,需要调整办公地点,企业面临搬迁。部分员工不接受新的办公地点,希望公司给予赔偿并解除劳动合同,其中还有一位孕妇。

请问各位HR,企业搬迁,员工不想去,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支付补偿金吗?是否需要分多种不同情况来讨论呢?


01

劳动合同办公地点的约定

现在很多公司的劳动合同都有自己的模板和标准,在合同设计时,HR会考虑到法律规定合同必须要体现的部分,也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对某些条款进行调整修改,以便劳动合同更有利于公司利益。

根据劳动法相关规定,办公地点是属于合同必备条款。

《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因此,在双方签订合同时,工作地点都会有。否则,合同就可以按无效处理。

企业在工作地点填写时,有以下误区千万要注意。

(1)直接填写“全国”、“中国”、“全省”等宽泛地点。

(2)不写具体工作地点,约定为“以实际工作分配为准”或“根据工作或岗位需要来定”。

以上两种工作地点填写都不建议,虽说HR的目的是为了后期有工作地点调动时,有依据跟员工沟通。但要知道,此种填写,一旦员工不同意调动,公司强行以合同约定做调动时,从法律层面来说公司的做法是不合法的,真要遇到员工劳动仲裁,结果很有可能判断为公司的调岗行为是违法的。

记得去年看到过案例,员工A是一家连锁餐饮店的店长,入职时安排的地点在苏州市区,关于工作地点,劳动合同约定,A的工作地点以实际分配为准,如因工作或岗位调整的需要,需要分配到其他地点工作的,A须服从公司工作安排,完成工作任务。

在合同进行的第二年,因公司直营店业务拓展,将A等人调到安徽去开拓新店,A考虑到妻子孩子都在苏州,家安在苏州,不愿意去安徽,公司以入职签订的合同约定为由,下达了A去安徽的调动通知书。双方就工作岗位地点调动未能协商一致,A没有按公司约定的时间到岗上班。最终,公司以A拒不到岗上班,旷工5天为由向A发出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A后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共计5万余元。此案件经过一审二审,最终法院依法支持了A的上诉请求及理由成立,判定公司的行为属于违法解除。

当时法院判定的依据主要为当初工作地点的设定过于宽泛,在实际合同履行中,工作地点变更必须要双方协商一致,要考虑到员工的生活需要,变动点在合理的范围内。

我们要明白,作为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从立法角度来说是希望通过对工作地点的约定限制公司随意调整工作地点。

有些公司仗着经营性质特殊,打法律的擦边球,把工作地点约定的很宽泛,比如说约定全国,想着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随意调动员工工作。

但请记住,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是藐视法律条款的,把条款当儿戏,这种工作地点的约定当属无效的。

02

案例回答

首先考虑搬迁距离问题。是从A城市搬到B城市,还是从A区搬到B区。距离不一样,操作也不同。

我们在合同办公地点通常写XX市。一般情况下,在判定工作地点的变更,需要考虑是否属于“重大变化”,致使合同“无法履行”。

通常,市内搬迁的,双方应当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员工因此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公司位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不予支持。

公司由市行政区域内向市行政区域外搬迁的,员工可以拒绝去新的工作地点工作,并可以依据劳动法要求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

如果说,市内搬迁,搬迁的新地点与旧地点距离不远,员工到新地点上班影响不大,我觉得是属于合理工作地点变动,公司就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了。

如果说距离较远,跨市搬迁,对员工本身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当员工不同意时解除劳动合同时,公司按照法律规定依法支付补偿金。对于孕妇来说也是如此。

一谈到变更工作地点,很多HR是有所惧怕的,怕处理不好会引发仲裁及赔偿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公司发展需要变更办公地址是正常的行为,我们判断员工以此为由离职要经济补偿时,一看合同工作地点的约定是否合法合情合理,二看变动是否给员工造成重大影响。

·END ·

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领导们真的都知道吗?

来源:科普企业管理咨询

据调查估计,65%的员工辞职是因为自己的领导。

我们常说员工辞掉工作或“炒掉”公司,但其实他们炒掉的更多是指领导。

公司不会做不利于他们的事情,而人会。也有时候是同事的问题导致他们辞职,但是,他们的直接上级通常才是真正促使他们离开的人。

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领导们真的都知道吗?

很多领导能给员工留下不错的第一印象,这也让开始新工作的员工更加乐观,他们希望顺利开展新工作。但是时间一长,员工会透过领导伪装出来的假象,看清他们的真面目。如果老板是个混蛋,员工迟早都会发现。

那么,员工会因为哪类人辞职呢?

1 轻视他们的人呢

谁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得到别人的赞美。但是,很多人在工作中不但得不到赞赏和认可,反而会被轻视。如果领导盛气凌人,轻视甚至侮辱员工,就会给职场上人际关系,包括工作关系,带来灾难性后果。

英裔加拿大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决断两秒间》一书中写道,人际关系专家约翰·高特曼能够通过夫妻双方的谈话准确预测出他们婚姻的美满程度。

他用什么指标来判断婚姻会出现裂痕呢?侮辱。如果夫妻一方总是侮辱另一方,婚姻注定会破裂。

我们不可能提升我们所轻视的人的价值!如果心中没有尊重,我们就不会尊重别人。为什么?因为人的内心想法必然会表现在行为上。

据观察,领导一旦轻视下属,就会操纵他们、物化他们,甚至不把他们当成人看。领导这样做是绝对不合适的。

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领导们真的都知道吗?

那么,有什么解决办法吗?发现员工的价值,表达出你对他们的欣赏。

1、领导通常善于发现一个机遇或一场交易中的价值。在对待员工时,他们也需要有类似的能力,发现下属的价值,并称赞他们的贡献。

2、他们也许通过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为客户贡献了价值,也许为组织的总体价值做出了贡献,也许通过提高同事的绩效贡献了价值。

如果你能找到他们值得被欣赏的地方,他们就会因为为你工作而感到欣慰。

2 不值得信任的人

你有没有跟自己不信任的人一起工作过?那种感觉肯定很难受。

没人愿意和自己不信任的人一起工作。

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领导们真的都知道吗?

曼彻斯特顾问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职场信任度在日渐降低。他们发现,领导在工作中出现以下问题时很快就会失去下属的信任:

  • 言行不一致
  • 将个人利益置于团体利益之上
  • 隐瞒信息
  • 撒谎或说话半真半假
  • 思想保守

领导和下属之间信任关系的破裂如同镜子破裂一样。用石头砸镜子,镜子就会破碎。尽管有可能黏好捡回的所有碎片,但镜子还是有裂痕。裂痕越多,镜像就越扭曲。同理,缺少信任,人际关系的裂痕就难以弥合。

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领导们真的都知道吗?

调查也表明,以下是领导培养员工对其信任的几种最佳方法:

  1. 保持正直
  2. 坦诚地交流愿景和价值观
  3. 尊重员工,将他们当成平等的合作伙伴
  4. 将共同目标置于个人目标之前
  5. 不顾个人得失做正确的事情

作为领导,建立和维系信任事关气节和沟通。如果你不想让员工离开你,你要始终如一坦诚地信任他们。

3 能力不足的人

我常常听到人们抱怨他们的上司不是好领导。不管是工厂车间的工人、销售、中层经理、运动员,还是志愿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领导有能力胜任工作。

  • 无能的领导会分散团队注意力
  • 浪费员工的精力
  • 妨碍员工对于主要事务的关注

他们使员工不再关注愿景和组织价值观,反而去关注领导的行为。

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领导们真的都知道吗?

如果下属能力很强,就会担心领导会不会把工作搞砸;如果下属能力弱或经验不足,就不知道该做什么工作。这两种情况中,员工工作效率都会降低。

能力不足的领导无法长期领导能力强的员工。

《领导力21法则》中的尊重法则认为:“员工会自然地尊重比他们强的领导。”领导能力为7分的员工不会服从领导能力比他低的领导。他们会辞职、跳槽,去找能领导他们的人。

4 没有安全感的人

领导重视员工、正直、有能力,员工就一定愿意追随吗?

答案是否定的,即便领导具备了这些素质,还有一个因素可能促使员工出走——领导没有安全感。

判断领导有没有安全感很容易。缺乏安全感的领导对权力、职位和得到他人认可的欲望可能外化为恐惧、猜疑、不信任或嫉妒,但有时表现得相对隐蔽。

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领导们真的都知道吗?

优秀的领导会做到以下两点:工作出色,培养有潜力的下属成为领导。

缺乏安全感的领导从来不这样做,相反,他们还试图把自己塑造成必不可少的角色。他们不想培养下属,阻碍他们发挥潜力,不让他们比自己更成功。

实际上,这种领导只想借助下属们的帮助来获得成功。无论何时,只要下属达到一定水平,他们都会视之为威胁。

员工希望领导能够激励他们,而不是打击他们。他们希望领导能提高他们的水平,帮助他们进步,而不是打压他们。他们希望领导帮助他们发挥潜力,获得成功。

如果领导更在意维护自己的权威、保护自己的职位,那么他们最终会去投奔他人。

对组织而言,最糟糕的事情是流失优秀的员工。出现这种情况,不要只归咎于公司、竞争、市场或经济形势,要反思领导到底哪些做得不对。

不要忘记,员工辞职不是因为公司,而是因为人。

结尾:

如果你想留住最优秀的人才帮助公司完成使命,你就要成为更优秀的领导,不管你是哪一层级的领导!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钱给的

来源:刘润商学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钱给的。

而真正的安全感,永远来源于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


 1 

真正的安全感

永远来源于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

前些日子,进化岛社群里一位同学向我提问:

她说自己供职的公司,岗位的责权利很不清晰,自己每天工作很累,挣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干下去?

看到这个问题,我的感觉是,当一个人问这样的问题时,基本上她是没有选择权的。

如果她有选择权,她不会问的,早走了。

我们先不讨论这个问题本身应该怎么回答,我们从这个问题的背后来思考。

你始终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有选择权的位置上,这个很重要。

如果突然有一天,这家公司没了,你就算拿了很多的钱,但你想过没有,你能去哪里?

你今天如果创业,突然之间融资到不了账,现金流面临断裂危机,你立刻可以干什么?

要始终把自己放到有选择权的位置上。

所以核心不是这家公司对你好还是坏,而是如果有一天这家公司踢了你,或者你踢了公司,你能去哪里?

疫情反复的时候,有个段子很火: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钱给的

人们每天融入地铁汹涌的人潮,义无反顾的选择工作,是因为不怕疫情吗?

真的是为了钱,连命都不要了吗?

大概率是因为没有办法,没有选择权。

房贷要还,车贷要还,孩子要读书,老人要赡养,员工要发工资,房租要交钱….

生活的每一项成本都需要钱,没有钱,根本就没有资格选。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钱给的。

而真正的安全感,永远来源于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


 2 

那怎么去建立选择权呢?

第一:勤奋,愿下笨功夫

《超级演说家》第二季总冠军刘媛媛分享过这么一件事:

一个普通阿姨是怎么拥有选择权的?

自己因为工作特别忙,每天点外卖,对身体特别不好。朋友听说之后,就推荐了一个她觉得特别好的阿姨。

媛媛就尝试和阿姨合作了一些日子,感觉非常棒。

首先,阿姨效率特别高。干活比别人快很多,不磨蹭,一个小时能干2个小时的活,都是跑着干的。

其次,经常超预期满足你的期待。交代一件事,她能干三件事。我说辛苦阿姨帮我把早餐做了,她可以把衣服洗了,顺便把地板托得干干净净,地面一点灰尘都没有。

最后,阿姨人品特别好。我让她帮我用家里的食材做宫保鸡丁,阿姨发现家里没有花生了,结果她自己花了15块钱,去买了一袋,都没有告诉我,我发现了给她钱她才要。

媛媛觉得特别感动,她觉得阿姨不是斤斤计较的人,就决定一定要用她。

结果阿姨说,她只有早上6点钟有时间,其它时间段全部约满。

她想商量和阿姨说,能不能到家里来做全职。

阿姨说不行,因为她的客户都是老客户,都是服务了3~10年的客户,她月收入也已经过万了。

愿意下笨功夫,做事漂亮,做人靠谱,不斤斤计较,因为她的努力,为自己建立了有尊严的选择权。

不是客户选她,而是她选客户。

很多时候,大家都挺怕付出的,觉得我多付出一点,会不会被别人说傻,别人一个小时干一个活,你一个小时做三个活,不是特傻吗?

但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聪明人愿意下笨功夫,执着这种傻劲,才换来了回报。

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

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钱给的

第二:选择一家有潜力的公司,伴随其成长

30岁之前,最重要的选择原则其实就15个字:跟对人,做对事,拼对命,攒经验,广积累。

进入家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做一件可以持续积累的事,一个可以持续学习到新东西的职业和岗位。

把自己变成一个稀缺的人才,把自己变得足够值钱。

那怎么选择一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呢?

有一条极其重要的判断原则:社会价值。

比如:樊登读书会的帮助3亿国人养成阅读习惯;比如:让1亿人财商及格。

一家公司商业模式创造的社会价值大小,决定了其是否具备发展潜力。


第三:完成个人品牌构建

30岁以后,人的体能会开始下降。

很难再靠努力成为核心竞争力。只能通过经验胜过年轻人、通过才干和资源胜过同龄人、通过聚焦来胜过更强者。

这时,再漫无目的地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之上形成可持续性积累,可叠加式的进步,将会非常危险。

最大的不利,就是你的专业知识,永远在低层次徘徊,无法提升有价值的稀缺能力,而这又会影响你职位的晋升与薪水的增长。

给自己一个专业定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会为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增加更多有价值的筹码。

如何塑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三步:了解,信任,偏好。

第一,了解。有学员说,我想把自己打造成中国的XXX。做100场活动,让更多人知道我,成为IP。

然后,就可以做更多事情。

我说,不是先成为IP,然后再做事情。而是你一定要先做事情,有了“作品”,才能成为IP。

很多演电影的演员,其实是不大看得起总是参加综艺节目、但就是不拍电影的演员的。

为什么?

因为参加综艺节目,留不下“作品”。

一个演员,是因为作品,而成为IP,而被大家了解。

第二,信任。

作为咨询公司,我为我的咨询、培训客户提供服务。那服务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我的标准是:因为这次的服务,下一次不管你出什么产品、什么服务、卖多少钱,他连内容都不看,闭着眼睛买。

因为他相信,不管是什么,多少钱,你都能让他得到的,远超他付出的。

这就是信任。

你一旦让用户被人嘲笑傻,觉得不值,开始比较,你的信任就遇到了危机。

建立信任,慢慢来,比较快。

第三,偏好。个人品牌的建设路径,走到最后,就是一句话: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一开始,觉得这人挺有意思。然后,哟,原来挺有才华。

最后,真不错,值得追随。

对价值观的共鸣,人品的认可,而产生的偏好,是个人品牌最终的归宿。


第四、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每一个行业的优秀人才,都有自己聚集的圈子。

比如商业评论网、虎嗅网等等,都是相关人才聚集的地方。

脱离具体的操作层面的琐碎事情,把你看待问题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

在属于你的专业圈子里,在某一个领域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干货,可以帮助你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行业影响力。

你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得到的知识,终究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

只有你将学来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心法,这些知识才会真正属于你。


第五、学习管理。

有些人不想做管理,当然没问题,你可以努力成为专家技术性人才。

学习管理,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培养自己大局思维的途径。

学会从更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技术型人才过于纠细节的弊端。

但是如果你只考虑到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你的替代性是很高的。

一定要超越你的职位,要有开放的心态,避免职位给你带来的思维上的短板。


 3 

只有你自己能给自己安全感

在之前,有条新闻刷了屏:撤销收费站,遭到收费站工作人员的反对。

工作人员说道: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我现在啥也不会,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36岁了,除了收费什么都不会。

把安全感作为目标,是得不到安全感的。 把稳定作为目标,是得不到稳定的。

安全感是能力的副产品。

曾经有人问我:润总,是什么让你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我不敢说我今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如果一定要让我总结我走到今天的原因,那一定是:

在每一件事情上,我都会做到,榨干我所能学习的一切东西。

如果我大学毕业时,当时在广告公司不好好学,只把设计、市场当作一份薪水来源,就不一定有机会进入我向往的那家公司。

如果我做工程师的时候不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好、客户服务的感觉培养好,做管理时就很难有那种强烈的“同理心”。

如果我不是在做项目的时候,顺便学习、报考了项目管理专家的认证,就不会有后来出去给企业讲课的机会。

如果我不是抓紧一切给企业讲课的机会,锻炼我的演讲能力,把自己放在更大的挑战里面成长,现在就不会自己创业做咨询。

如果我不是在做公益项目的时候全力以赴,我后来就不会认识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更不会给恒基地产做咨询顾问。

如果我不是从小培养写作能力,在每一次写作中提升,就不会有机会写出《5分钟商学院》,更不会让40多万学员认识我。

如果……

如果我没有在每一个职位上,把所有能学的东西都学到,那我一定走不到今天。

所以,在每件事情、每个职位上,都要榨干你所能学习的一切东西。

千万不要手软。

你要相信,再小的事情,都一定能从中学到点什么。

不要在意薪水的高低,不要纠结事情的难易,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从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学到最多的东西。

总有一天,你做过的那些看似没有用途的事情,会在生命的某一时刻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价值线。

这条价值线会指引你,走向你想要的生活。

只有不断确保自身对别人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拥有一条价值线,才真的安全。

只有你自己能给自己安全感。


最后的话

公司的规则,乃至整个商业世界的规则,就是价值交换。

有价值的稀缺能力,是你降妖除魔的屠龙刀,也是你刀枪不入的软猬甲。

疫情肆虐时,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

在同一辆巴士上,有人会被病毒传染,有人平安无事,这是身体免疫力。

同样的封城隔离,有人一年吃喝不愁,有人一星期就拮据,这是财务免疫力。

一样的灾难,有人阳光积极向上,有人怨天尤人,甚至仇视他人,这是心理免疫力。

同样呆在家里,有人在读书,学技能,运动,直播开会;也有人睡觉、看电视、玩游戏,这是价值免疫力。

这场天灾,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对所有人的身体、阅历、认知、人性、良知、勇气、思想、灵魂、价值观等,都是一场赤裸裸的筛选…

要战胜意外与不幸,我们最重要的是提升所有免疫力,提升有价值的稀缺能力。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钱给的。

加油!

小米高管言论让米粉尴尬:究竟是话太伤人,还是话糙理不糙?

来源:上峰说

日前,小米高管王媚在参加某论坛时,一句“得DS得天下”,迅速在网络上发酵,不仅引发了一场大讨论,甚至还上了热搜。对此,笔者仔细梳理了一番,发现大致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首先,认为对米粉不尊重。有小米的粉丝说,我以为跟了小米这么多年,自以为是小米的粉丝了,没想到在小米心目中,我们是“DS”。他们认为,买很多小米的产品,在网络上处处维护小米,替小米打头阵,却不得应有的尊重——赚你的钱又看不起你,太伤人,知道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吗?

小米高管言论让米粉尴尬:究竟是话太伤人,还是话糙理不糙?

小米经营粉丝文化

更有米粉说,网友说他们“DS”,他们据理力争,跟他们杠到底。现在倒好了,小米自己这样对用户进行定位,一直就看不起我们,让人心塞、心寒。他们认为,小米公司高管都持这种态度,是企业文化出了问题。

网络上,发誓要与小米切割开来的用户不在少数。一位小米用户在网络上发帖:“发完这条评论,我就要和我的小米手机告别了。”还有准备买小米手机的用户说,“刚看中一款5599元的手机,正要下单呢,推了这条新闻。幸好没有付款。”一位小米10用户则气冲冲地说,“买的时候花了4699元,你说我是DS?”还有很多小米用户说,下一部手机更换苹果、华为。

小米高管言论让米粉尴尬:究竟是话太伤人,还是话糙理不糙?

米粉欲与小米切割

其次,认为话糙理不糙。不少网友认为,小米高管的直言,虽然话不好听,但话糙理不糙。这些年来,小米一直主打性价比,以廉价机抢占市场份额。为了凸出个别参数,小米通常拿高通处理器开路。一些小米粉丝也津津乐道,处处给小米和高通背书,并给其他厂商贴上“厂妹机”、“万年联发科”、“爱国营销”及“海军”的标签。

小米高管言论让米粉尴尬:究竟是话太伤人,还是话糙理不糙?

有米粉接受这一言论

不少网友认为,这位高管没有说错,只不过说得太直接。事实上,也有小米粉丝坦承,他们本来收入就低,“DS”咋了?一名“吴国遗民”的小米用户说:“没错啊,我就是买不起12(苹果12)的小米DS呢?”还有小米用户不在意“DS”称呼,认为自己本来就不是什么高端人士。更有小米粉丝为小米及小米高管辩解,认为人还是实在一点好,不要听不得刺话,听不得实话。

小米高管言论让米粉尴尬:究竟是话太伤人,还是话糙理不糙?

网友展开争论

第三,“重大泄密”说。小米诞生时,创始人雷军就说,小米硬件不赚钱,一心为发烧友造手机。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米粉,他们认定了今后要跟小米一起走。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小米的“发烧友”究竟指的是什么。只不过,这么多年来,小米与粉丝都心照不宣。然而,现在,小米高管却这么直接地把这部分群体归为“DS”,捅破了窗户纸。网友认为,这属于“重大泄密事件。”

小米高管言论让米粉尴尬:究竟是话太伤人,还是话糙理不糙?

网友认为会伤害品牌

第四,“品牌伤害”说。虽然这位高管认为话说错了,主动请辞,小米也进行了澄清。不过,在一些人看来,这一说法,对小米品牌定位的影响很大。过去,小米一直给人廉价形象,小米也想摆脱这种形象。这两年,小米也有意往高端发展。这句话,给小米浇了一盆冷水。虽然小米的这位高走了,但对品牌的影响短期内不会消除。

你,为什么遇不到好公司?

来源: caozsay

先来个思考题,如果这个太乙真人是你的领导,你觉得是好还是不好?


前一篇文章 谈谈企业的人才观 看到很多吐槽点评,很多人抱怨说过于理想主义,现实的企业根本不可能有好的管理,有好的领导。

其实很多旧文都遇到过这样的吐槽,有些人会很极端,认为根本不存在理想的企业和领导。

真的不存在么?为什么我从业20年,大部分效力过的公司,我觉得都是很不错的。我真的不是带着光环想去哪里去哪里的,我应聘被拒的经历也是数不胜数的。

我第一份正式工作,说来是20多年前,做电信计费的,说实话,公司是靠关系吃饭的,最新看到老板的新闻,是因为行贿罪名被抓进去了。但回忆起来,当时我的直属上司对我蛮好的,容忍了我很多少不更事,傻逼的行为。公司行政和人力资源也都特别亲切,工资按时发,涨薪很给力,福利也不错。确实,我也遇到过高阶领导的批评和同事的指责,但也确实是自己工作没做到位,怨不得别人。我现在还跟一些当年一起做技术的老同事有联系,关系很融洽。

再往前捯,我读书的时候兼职的老板,或许格局小气了一点,做事手段不那么光明正大,但毕竟帮我打开了眼界,让我认识了职场和技术的前景,同时初步的建立了商业的认知。 

往后说,绿盟科技,我去的时候真的是艰苦创业的阶段,刚刚能发的出工资的阶段,牛人如云,我现在都觉得自己何德何能,居然可以一下子认识这么多叱诧风云的技术大牛。

之后百度,我去的时候不是巨头,只有不到300人而已,还是一个纯粹的创业团队,收入和估值比现在很多创业公司还低有没有。俞军老师帮我彻底重建互联网的产品观和价值观。今天还在跟人聊天,字节跳动现在牛逼不,核心岗位多少老百度同事担当重任。当年很多产品部门的实习生,应届生,现在都是各个巨头的总监级别甚至更高级别的管理者,这都是我身边发生的事情。

4399,为什么我总拿它当例子,真的是眼瞅着很多背景和资历平庸的人在这里得到了快速的成长,成为能独立担当一面的业内顶尖人才,这样的名单我也可以念出很多来。

难道我是锦鲤么?我去哪里都是对的,你们去哪里都是错的?我肯定不是锦鲤。

第一个问题,个人职场认知问题

什么是好企业,什么是好领导。

没有绝对的好对不对,你在一个企业能收获什么,能得到怎样的成长,能增长怎样的认知。这个企业给你的价值是什么。

刚才提到的那些公司都是好公司么,换个角度看呢。

兼职时候的工作,是好工作么?老板做事不厚道,还欠我工资呢,你说是好老板么。但我当年初出茅庐,行业认知视野的提升,和那点拖欠的工资,哪个价值更大呢?

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好工作么?业务靠关系吃饭,老板都被抓进去了,能是好公司么,但当时技术团队成长很快,内部氛围很好,待遇也不错,这也是事实不是么。

绿盟是好工作么?那么多技术大牛,信息安全的黄埔军校,但你看是不是大牛们最后也都天各一方了,绿盟的薪酬在巨头面前也没有竞争力了不是。

百度是好公司么?这不已经从巨头队伍中落伍了么,如果比拼花式吐槽李彦宏的话,我大概比你擅长对不对。

4399是好公司么?曾经那么好的位置和发展势头,都没能上市成为巨头,难道不是有问题的么。

回过头来说,你为什么遇不到好公司,因为你只看到了不好的那面。

吐槽谁不会,我刚毕业的时候也是各种吐槽公司这种那种不好,你真以为去了巨头就可以随心所欲,各种自由了?哪个巨头的员工没有吐槽的。从腾讯到阿里,从谷歌到FB,哪个巨头员工的吐槽我没听到过。哪有十全十美的工作环境和领导。

任何公司,都会有人吐槽公司不好。任何管理者,都会有人吐槽管理不好,拜托,你是找工作,不是找保姆。

但是确实,有些企业,人才脱颖而出的几率会高很多。

第二,个人职场选择问题

我经常说我们这代人比较幸运,赶上了好时候。

说多了,很多读者就觉得,对啊对啊,你那个时候怎么选都对。

不好意思,我这个幸运,是跟我的前辈比的,我们可以有学上,前面有一代人是没大学上的。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工作机会,有一代人是没的选的。

我们很幸运,赶上了可以靠学习和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比起我们的前辈,这是很幸运的。

现在对于年轻人来说,所有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你可以自己选学校,自己找工作,可以自由的辞职,转行,乃至于可以自由的创业。

网络上什么课程都有,付费的,免费的,很多免费的或者便宜的课程质量极高,搜索引擎可以通览几乎所有科技,人文,历史信息,我们年轻的时候哪见过这个。

你可以在网上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从发布文章,创建视频,到分享代码,帮助别人回答问题,等等等等。只要有能力,肯输出,一定有出头的机会,也有很多很多收入变现的机会。我们年轻的时候哪见过这个,会写点字的,要不就是靠拍厂商马屁赚点猥琐的公关费,要是有点节操就一分钱都赚不到,哪有现在的大V这样滋润。

谁的时代更美好,谁比谁幸运啊。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机会,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问题,时代越来越好,年轻人其实是机会越来越多,很多人不觉得,总觉前一代人机会更好,因为大家只能看到以前别人兑现的红利,看不到当下自己眼前的机会。我们这个时代好,20年前能有几个人看得清互联网的趋势,有几个人肯选择互联网作为终身职业,谁会认为这是未来。

我自己选的好不好。

你选择职场的时候,你会考虑什么?

户口啊,工资啊,离家远近啊,有没有加班费啊,五险一金全不全啊,选来选去,你自己挑的工作,去上班,说,哎呀老板王八蛋,哎呀上司啥都不懂。

我旧文说过,很多年轻人,20出头,老气横秋,你自己要选老气横秋的企业,要追求所谓安稳,要找有保障的企业。最后呢,唯独没有去选自己的成长,自己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选一个年轻、有活力的企业,选一个人才密度高的企业,选一个自己成长的方向,选一个能够帮助自己成长的上司,你是有选择权的。

那有人说了,我成绩不好,我学历不好,我资历不够,这个那个的。

起点低,怎么破。 这篇旧文说过,不赘述。

所谓选择,一定是有所放弃,有所得,不可能既要,又要,你的人生不是写爽文,开挂,好的都是你的,全世界围着你转,哪有那么好的事情。你自己拎不清自己想要什么,抱怨有什么用呢。

第三,职场成长的容错问题

谈谈容错性 2016年就提过了。

从“自相矛盾”的一些问题来谈谈认知 上篇文章特意列出这个旧文。

我站在管理角度谈问题的时候,很多打工者就抱怨自己遇到的管理者不行。

我要是站在打工者角度谈问题,很多老板就抱怨自己的员工不行。

挑别人问题总是容易的。

职场要容错,我说作为管理者,不要苛求人才是完美的,全面的,以及具有足够主动性的;但作为人才,你也不要苛求管理者是完美的。

你的容错能力在哪里,如果管理者没有发挥你的价值,你能不能有一个合适的沟通方式,来争取自己的价值输出;如果管理者没有明确你的成长目标,你能不能主动点去寻求管理者的支持和帮助;如果你自己坐等一个万能的管理者把你每个毛孔的才能都挖掘出来,你等着吧。

人才也要有自己的主动性,主动找到展现自己价值的领域,主动承接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任务。

怀才不遇是最常见的抱怨,把责任推卸给老板傻逼是最容易的选择。

读者永远正确是大V吸粉最熟练的套路,我不喂养这些读者,不爱听的自己退订。

最后说一下

现在这个社会,真不埋没人才,这么多年我看着那么多年轻人成长起来,每次都有人说,那是他们时代好,我看着80后成长起来,看着85后成长起来,看着90后成长起来,现在开始看着95后成长起来。每一代的优秀人才都能脱颖而出,每一代的平庸者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机会,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问题,我感恩时代,是因为时代赋予了我的长辈所没有的选择权,让我拥有了自己决定命运的机会。你们天然就拥有这个权力,所以你们从来不觉得这是幸运。

很多人觉得老板压榨员工,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哎,注册个公司一点不贵的,你试试看喽,你也可以当老板,压榨一下员工看看。

所有市场竞争相对充分的领域,人才的价值都是企业所看重的,这句话我强调过很多次,我希望所有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仔细琢磨一下。如果你害怕竞争环境,就别抱怨人家不重视人才。

互联网给了人才无数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场景,真的是无数个,这是我们年轻时所没有的,你说自己怀才不遇,你展示过你的能力么?

如果没有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国现在程序员的工资应该是多少钱,猜猜看。可以问问刘慈欣老师,作为IT工程师,他写小说前,大概工资收入是什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