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办公的坏处

远程办公是今年特别火的一个词,2020年是一个多灾之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企业都采用了远程办公的方式,保障了经济的正常运行,今年政府也多次提到,把灵活就业纳入一个新的就业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来保民生,稳经济。远程办公这种新的工作模式,今年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稳定了国内的经济,它有诸多的好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这种新型办公方式的缺点有哪些?

1、靠谱的招聘平台比较少

由于网络办公是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目前靠谱的网络办公招聘平台还是比较少的,虽然发达国家有很多知名企业提出了,可以允许员工长期或永久在家远程办公,但在我国由于远程办公起步较晚,还不能被多数人认可,不过这个情况已经有所改变,成立于上海的小蜜蜂远程招聘网已经帮助几十万求职者在这个平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现在小蜜蜂已经成为国内最正规、最靠谱的远程招聘平台。

2、招聘的岗位种类比较少

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可以进行远程办公的,比如我们熟知的一些常见工作,如外卖员、快递员、理发师等等,都是无法通过远程工作的,目前能够支持远程工作的职业,也就是有那么五六种,相信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未来会有更多的职业,可以远程办公,现在小蜜蜂远程招聘网,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研发,创造了很多的远程工作岗位,让更多的求职者从事远程工作成为了可能。

3、求职者的接纳度低

由于远程办公是一种新兴事物,很多人目前还很难接受这样的办公方式,有很多远程办公的企业,不给求职者缴纳五险一金,让很多求职者感觉没有保障,对这种新鲜事物有一定的抵触,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有所改变,入驻小蜜蜂招聘网的企业,已经在逐渐为远程工作者缴纳社会保险,这就让员工感觉有了更多的归属感,和更多的保障,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远程办公的一些弊端正在逐步发生改变,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远程办公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2020年是一个多灾之年,在多灾多难中,往往孕育着希望和生机,像社区团购、直播带货、远程办公等,都在今年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因为今年的疫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远程办公,作为一件新兴事物,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成为众多企业和求职者的首选。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远程办公就已经在美国率先发展起来了。由于当时受限于很多技术的不成熟,远程办公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直到最近几年,远程办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据统计,现在美国已经有几千万人在家远程办公,或者从事网络自由职业,这占到美国劳动力人口的20%。

国外已经有众多的科技公司,把招聘岗位放在了网络上,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优秀的人才。比如有一家美国的科技公司招聘人才,条件非常优厚,应聘成功可以拿到非常优厚的薪资,所以即使住在北京,照样可以应聘美国的公司。我国的远程办公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今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远程办公和自由职业,纳入灵活就业的统计范畴,实现多种就业方式的共同发展。

今年疫情之后,远程办公的需求快速上升,特别是在线上教育和远程医疗,软件开发、设计等行业,招聘的岗位呈井喷式发展,很多企业表示,在更换远程办公之后,企业以更低廉的价格,招聘到了更优秀的员工,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企业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目前来看,国内的远程办公行业,发展还不是很成熟,虽然平台较多,但存在着鱼龙混杂的一些情况,亟待进行规范。目前国内最正规的远程招聘平台,就是小蜜蜂远程招聘网,这家成立于上海的远程招聘平台,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促进线上就业,实现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作为公司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平台已吸引了数万家优质企业入驻,有几十万求职者依托这个平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小蜜蜂远程招聘网,也引领了国内远程办公行业的高速发展。

远程办公政治环境

远程办公作为今年一种新兴的办公模式,已经受到很多求职者和企业的青睐。远程办公,相对一般的普通办公方式来说,时间自由,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家人,可以更加高效的工作,那远程办公的政治环境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远程办公的政治环境,相对于普通的办公方式来说,有以下几个优点。

1、人际关系简单

如果出去在外面单位上班,不仅要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要拿出很多时间用在人际关系上,而远程办公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基本上就是每天为项目的一些难点问题,和同事进行线上项目的探讨,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可以用来高效工作或者提升自己。

2、项目导向为主

远程办公的大部分线上讨论,都是以项目导向为主。传统的办公模式,在到了公司之后,还要花很多时间开会,或者是与同事聊一些与项目无关的话题,无疑远程办公的工作效率要更高,团队的协作能力更强,远离了办公室文化,整个办公环境变得更加舒心。

3、办公环境优雅

远程办公,可以在家里自由的搭配一个自己喜欢的办公环境。比如在办公桌旁边放一些绿色植物,让人在工作之余更加舒心,还有就是出门找一个安静的咖啡馆,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进行线上办公,更是别有一番风趣。

总的来说,远程办公的办公环境,要远远优于传统的办公方式,这种新型灵活的办公方式,正在引领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国内最大、最正规的远程招聘平台,小蜜蜂远程招聘网,靠科技创新,已经使很多的职业,都可以采取远程办公的方式,并为求职者提供了众多的工作岗位,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更多的招聘岗位出现在网络上。

如果求职者对这种远程办公的新模式感兴趣,那就尽快来小蜜蜂远程招聘网,在这里一定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网络的好处与弊端

现在这个时代,网络已经成了每个人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很多人不仅在网上实现了开店购物、交朋友,还实现了网上就业,以及云办公等等,网络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会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一些弊端,所以是一把双刃剑,那网络的好处与弊端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一下。

网络的好处

1、网络购物

现在我国每年的网购快递量,在以30%的速度迅速增长,不仅仅是年轻人,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在开始学习网上购物,网上购物由于方便,便宜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方便国人的同时,也创造了很多线上就业机会,目前,我国是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相信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一定会进一步助推我国经济的发展,帮助更多的人,实现网上就业、致富。

2、云办公

云办公和网络购物,被并称为线上经济的两大支柱,有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在网上找工作,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网上进行招聘,据统计,我国上班族平均每天通勤时间为一个半小时,如果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远程办公中来,会极大提高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

网络的弊端

网络有诸多的好处,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现在有一些互联网公司,为了赚钱,拼命的向人们每天推送一些短视频信息,用户在看这些视频的时候,没有得到任何营养,反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造成了精神上的空虚,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存在很多诈骗信息,给很多网民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总的来看,网络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弊端,特别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停工采用了线上办公,保障了经济的正常运行,作为国内最大的远程办公招聘网站,小蜜蜂远程招聘网,引领了国内远程办公行业的快速发展,网站成立4年多来,吸引了数万家优质企业入驻,解决了几十万求职者的工作需求,找工作来小蜜蜂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管理科学2.0时代,HR如何成为老板身边的参谋长

来源:刘捷

大家好,我是刘捷。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话题叫《管理科学2.0时代职场人的思维转变》。

管理科学3.0时代已经拉开了帷幕,而现在很多企业连2.0时代还没有走进去,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讲一讲2.0时代是怎么回事。

讲到管理科学,在19世纪中叶,我们的先贤卡尔·马克思先生已经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垄断—崩溃,做出了一个科学的论断。

但是这个“垄断—崩溃”到现在还没有到来。其实有两件事情可能在马克思先生的预测之外。 第一件事情是科学技术。他看到了科学技术可以改进生产力,可以改进劳动生产率,可以改进很多东西。但是他没有预测到一件事情,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航空、航海、通信领域的发展。 

改变的是什么?改变的是生态。我们整个经济社会都跟原来不一样了。这件事情他没有想到。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管理科学。这两件事情迟滞了他的科学论断变为现实的进程。 现代管理科学从1898年开始。一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转型,那个时候才有了“白领”这一概念。

在此之前,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家里有钱自己干老板,还有一个就是工人,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可能成为帐房先生或者大掌柜。

像我们现在这样,所谓的管理者,在二三十年代以前是没有这个身份的。到了五十至七十年代,战后全球经济开始发展;直到八十年代出现了跨国企业全球化的进程。

也就是说在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科学走到了飞速发展直到巅峰的状态,管理科学1.0时代,追求的目标只有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叫流程化。就是要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变成书面的文档,可以复制可以保管

第二个追求的是效率化。所有的事情都要讲成本,只要我的价格比别人更低,我就能取得更多的市场,所以我们要可考核,所管理的一切要可追踪

第三件事情是规模化。这件事情直到现在还仍然影响着我们身边的很多人。我们都喜欢讲企业的估值,喜欢讲企业的市值,或者讲它的净利润有多少。

这个口号在1979年竖在中国的蛇口。从这个时间开始,管理科学进入到了中国。

很多第一代企业就是围绕着这样的一个目标,追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以这样的指引让我们成为了制造业大国。

管理科学1.0时代在八九十年代已经走到了巅峰。所以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全美评选出了最卓越的43家公司。

这个“最卓越”不是市场占有率,不是利润,不是股价的估值,它还包含了很多别的内容:社会责任、员工满意度、创新、专利等。所有你在管理科学1.0时代所能想到的好的维度,它全部都考虑进去了。

这43家公司包括IBM、惠普、通用电气、麦当劳、宝洁、王安电脑。

知道王安电脑的年纪应该都已经很大了,因为这家公司它垮得很早:在1992年的时候,14家公司财务危机,一家倒闭,倒闭的那家就是王安电脑。

到2012年的时候,70%已经陷入了增长的停滞,五家破产或者重组。

所以说不是这些企业本身发生了问题。管理科学1.0时代,它们已经做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环境变了,时代变了。

发生了什么样最大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市场变化
信息流动是空前加速的,来自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航空航海时间可以缩得越来越短,尤其是互联网时代让信息传速变得更快了,有很多产品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完善它,没来得及把流程、成本做到最低,它就已经不被需要了,两三年之后这个产品已经过时了。

第二个变化是个性化
新世代的生活哲学发生了改变。以什么样的人为代表呢?我们那代人从小到大,只有一个梦想,就是勤劳苦干,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做好,该有的一切都会来的。我们那一代人要想成功,这几乎唯一的路径和法则。

然而,新世代不是这样的。新世代有的人说,我就很佛系怎么了?我奉行的是不婚主义怎么了?我就喜欢宅,宅我也可以上班;还有人说我喜欢二次元,我喜欢脱离现实;还有一些人说,我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怎么了?

当这样一群人出现在公司的时候,作为70后或者85前的管理者,你会发现,好像按照当初那一套来进行管理就会出问题,没有办法让效能做到最高。

第三个变化也是1.0时代无法克服的,就是大公司病。我刚才也说了,管理科学的1.0时代,最后有一个标准就叫规模化。

企业做得足够大,才能抗风险。但是企业大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因为企业大了之后,你对于外界的很多接触,已经传递不到你的大脑了。

一家公司那么大,怎么也得分七八十几个管理层级。只有第一线的销售,第一线的客服,才知道市场变化发生了什么。等这个信息到CEO那的时候,黄花菜都已经凉了。

所以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说,越是管理良好的、成熟的公司,越容易在颠覆式创新来临的时候遭遇最惨痛的失败

马云也说,大公司对于正在发生的变化最常见的反应,一是看不见,因为层级隔得太多;二是看不起,这么小的一个事情,这么一个变化值得我为你付出什么吗?三是看不懂,四是来不及,等到一切都明白过来的时候来不及,因为新的公司已经很快就起来了。

那么我们怎么办?管理科学的2.0时代我们要怎么办?

我们原来追求的东西仍然很重要。

我非常反感有些人说我们现在就不要流程了,我们只要快速地去面对市场,因为一切都在变。

变是对的吗?

变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一个状态。然而你在变之前,你一定要对流程还是心里有数的。

也就是说1.0时代,我们所追求的东西仍然是要的:

  • 流程依然很重要。但是我们要在懂得它的基础上学会更快速响应
  • 效率依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效率之上我们要去迭代创新
  • 规模也还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我成长

给大家讲一个案例,柯达。

这个案例的前半部分,我几乎不用跟大家再多做描述,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案例。柯达公司掌握了数码相机最多的专利,然而却把它们锁进了保险柜,为了维护它在彩印市场上高额的利润。

直到数码相机时代来临的时候,大象轰然倒下了。2012年,柯达提交了破产申请的报告。我对这个比较有兴趣,所以又追踪了一下柯达之后的状况。

2013年它悄没声息地又把破产报告收回来了,因为它完成了破产重组。它搞了一笔钱,卖掉了很多的专利,柯达又活过来了。它保留了仅有的几项专利,例如隐形墨水、微型3D打印,就保留这几项专利把它努力做好。

这家公司很了不起。在2015年的四季度还盈利了,赚了多少钱?两千四百万美金。这个数字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跟它原来的辉煌历史相比,这个数字不值一提。

柯达公司回不去了,不再是跨国巨头了,但是,它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家小而美的、很开心、很愉快的公司呢?

柯达公司在16年之后股价一路下跌,从37美元跌到了几美金。就在不久前,它宣布要进入生物医药行业。曾经在一天之间,股价从几美金涨到了接近四十美元。它之后会怎样?拭目以待。

我只想告诉大家,柯达公司同时兼备了管理科学1.0时代的反面案例身份,以及管理科学2.0时代正面案例身份。

用一句话来总结,什么是1.0时代,什么是2.0时代呢?

如果说,过去一百年中一家企业发展得好的目标,是把这家企业变成一个庞大的、精密的、有序的、人人都知道在某个位置上好好运转的大机器,从而可以高速地、大批量地产出产品,这是我们管理科学1.0时代目标的话,
那么,2.0时代的目标是要成为一个有机生命体

有机生命体跟机器时代很重要的区别,就是机器时代的每一个零部件是没有生命的。而有机生命体中每一个细胞都有它的价值,这个细胞可以变化,甚至可以成长,它可以变成大生命体中的一个小的组织,是一个器官,甚至一个克隆的备份

说完了管理科学1.0时代到2.0时代的变化,那么我们职场人思维的变革在哪里?
给大家三句话。

第一句话,企业和员工在管理科学2.0时代彼此间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相互成就。

很多人听到利用这个词会觉得不舒服。我被人利用了,好像让自己感觉很卑微,但是被利用说明你有价值,只有有价值的人才会被利用。

而且反过来说,职场人不仅只是被企业在利用,你难道没有在利用企业吗?我可以说,绝大多数的职场人如果离开了企业,自己去做一个个体户,95%的人可能连个体户都干不好。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是在职场,在行业,在企业中所换来的,那我们怎么去利用这一个企业?
企业有平台,有口碑,有资本,有资源,还有团队。我不利用好这所有的一切来造就自己职业生涯的提升,不利用好这一切来换来我的社会地位,我不是太吃亏了吗?

因为我毕竟是个职场人,不是一个创业者。而如果我能够很好地利用企业,也让企业很好地利用我,最后的结论一定是相互成就企业会变得越来越大,而你也会得到你相应的结果。

你说是张小龙成就了微信增加的一千亿美金市值,还是腾讯成就了张小龙呢?大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认为是相互的成就。

再说第二句话。

我已经改变了我小时候的观念,勤劳肯干不是一个什么好词,在1.0时代可以的,然而在2.0时代,这不是好词,比勤劳肯干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自我学习,自我成长

学习能力是一个职场人的核心竞争力。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没有一个人在踏上新的岗位之前,就已经具备了所有的职能的。

换句话说,每一个人在担任一个新的职位的时候,他都是不称职的。因为你有你不知道和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什么样的人可以最快称职?老板愿意提拔什么人到岗位上?一定是学习能力最快的那个人,他的称职速度会最快。
那么怎么学习才是最有价值的方式?一般人都会说我很爱学习,我每天花很多时间听喜马拉雅,看微信公众号,也报了很多班。我拿了一大堆的证,但是我好像学习了很多,但我依然没有过好我这一生。
对的,因为你学习没有用对方法。学习要用对方法,请大家记住这三个词:

  • 主动延展
  • 主动运用
  • 主动输出

你学了什么并不重要,第一件事情是,你学到的东西有没有主动地再去学它相关分支领域的其它信息,主动地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去延展你的学习。

第二件事情是,我们有没有学会去运用你所学到的东西。学的东西如果不用那就是个渣渣,一点意思都没有。

第三件事情是,我们有没有学会输出。所谓的管理就是输出,你用你的思想,用你的行为方式去影响你周围的人,输出可以倒逼输入,让你的输入变得更有价值。

这是职场人如何去进行学习的思维变革。

第三句话则是,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职业领域的王者,要有充分的自主意识去推动自己的职业发展,而不是被动地去满足需求、成为工具。

身为职场精英,职业生涯的目标就要有这样的气场:在我的职业领域,我是王者。可能我一开始懂得很少,我不是王者,不是黄金,不是白银,我只是个青铜,甚至是个木头做的小人物,不重要。

但是从一开始就要知道,在我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会不断地去填充我自己的职业技能。

在一定的时间可以跟老板之间达成合作关系,我会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标签,有个性气质的职场人。这个时候我不再是一个工具,也不可能仅仅是一个零部件而已。

作为企业HR,待在企业里都会碰到带着一份两份或者三份合同的人。

有一份合同,所有企业的HR都会碰到,每个人都要有:劳动雇佣合同,这份合同是一定要有的。

但我们还会碰到有人身上带着第二份合同,或者说他的心里带着第二份合同,这是一份甲方乙方合同

他认为,我到这家公司来是跟老板签了一份甲方乙方的协议,老板花了这个钱是请我来解决一个问题。我是企业的一个供应商,甚至还可以帮老板发现一些他没有发现的问题,还可以帮他去开拓新的领域,开拓新的市场。 再厉害一些的人会带着第三份合同。他的内心认为我是这个企业的合伙人,当然很少有人一进公司就会下定这样的决心。

有的人在进了一家公司若干年后,慢慢地会对企业和老板产生一种信任度,将企业的未来看作自己的未来。

那么,我们作为HR碰到这样三类人的话怎么办?

第一类人只带着劳动合同的人,我们心里非常清楚他的立场跟企业很多时候是不一致的。
在疫情很严重的期间,大概两三月份的时候,很多公司面临极大的困境,钱收不上来,应收货款收不上来,销售停顿,老板的现金流面临着枯竭。

那个时候80%的员工都在问一个问题,公司的钱还够不够付我的工资?第二个问题,如果公司垮掉的话,他有没有那个钱赔我N+1?或者要开掉我的话,有没有能赔偿我N+1的那个钱?

80%人想的一定都是这个问题。但是只有20%的人会问,我们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办法可以去解决它?老板你有没有想法?哪怕你问一句,你没想法但你问一句老板你还有没有办法,有什么是我可以做的。

所以在企业中,80%的员工也就是平庸的大多数,对于他们来说,管好他们就行。既然你们认这份合同,那我也认这份合同。

作为企业主,作为老板,我尽量遵守合同,但是我也会很严格地要求你按照合同去完成你该做的事情。
剩下有一部分带着供应商合同的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跟企业已经成为了利益的共同体,因为没有哪一个供应商会希望甲方快点倒台,他一定会跟甲方站在一起。

甲方如果垮了的话,我的应收账款怎么办?我未来还要去开新市场怎么办?所以供应商跟企业会在一个利益共同体上。那么,对于这一部分心态的员工,我们作为HR应该怎么办?

用好他们,也就说是如果企业要花钱让员工听课,请老师来培训,我们应该培训谁?

培训那80%的人吗?效果很小,但是培训这20%的人,他就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帮助你变得更大更好的供应商。他会给你设计新的产品,有新的思路,想办法降低成本,帮助你降低成本。这样的员工才值得我们去投入。

而带着第三份合同的人,在每一家企业凤毛麟角。只有准备了这份合同的人才是跟企业利益紧密绑定的人。对于这部分人待好他们就可以了。

因为他们是会自己去接触世界,自己去寻找成长学习方法通路的那群人。对于这群人来说,你不用做太多的推动牵引。有时候对于新世纪的人群来说,可能推动牵引反而适得其反。

你要给他们创造的什么?创造的是空间、环境、机会,尤其是信任。

那么,HR怎么成为管理科学2.0时代老板身边的参谋长,或者成为和老板站在一起的那个人呢?

帮助老板在企业中鉴别这三类人,并且有区别对待的激励政策,管理政策这是我认为HR要在2.0时代可以做到的事情。

想要做好人才培养,需要弄明白这“四个问题”

来源:拜托啦HR

对于当下快速发展的企业来说,持续实现外部人才引进与内部人才的培养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基本前提。

许多企业为了实现快出人才、多出人才,企业开始不遗余力地将大量资源投入到人才培养上,其中最显著的现象就是:没有一个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不设培训管理职能的,各类企业大学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

大部分企业在人才培养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入了误区、甚至是死胡同,比如有些企业把人才培养与课堂培训划上了等号,企业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人力去听了各种课程,但培训效果总是千篇一律。

形成一种“三动”现象,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不动

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从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现状出发,以支撑企业长远的战略规划为导向,结合每年具体的经营规划落地之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各项人力资源的训练和开发的活动。

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绝对不是简单地做课堂培训,培训只是企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方法、一个工具。企业如果不能改善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法,那么企业后续的人才梯队建设将仍是声势大、雨点小,只开花、不结果。

我们如何才能很好的设计、推动、改善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我认为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01

培养目标从哪来

在设定企业人才培养具体的目标时,我们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人力资源情况与未来发展需求,通过一些既定的程序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企业具体的人力资源差距,针对这些差距去设定人才培养的目标。

1.人力资源结构盘点。包括不同时期公司甚至每个部门人员的学历、司龄、性别、工作年限、流失率、人员增长数量等结构变化趋势,从整体与局部分别掌握公司人力资源数量的各项特征;

2.人力资源效率效益盘点。包括不同时期公司以及每个业务部门的人均销售额、人均利润;也包括支持性部门的服务比例(如每一个财务人员服务于多少人,服务比例反映的是职能工作效率)、公司及各部门管理跨度与管理幅度的变化趋势。通过对公司人力资源效率效益盘点,我们可以从宏观上去评价公司近几年不同类别岗位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推断出员工能力的升降。

3.既有关键人才的能力盘点。我们可以通过岗位素质模型测评或者简单运用360°能力评价,来定性评价既有关键人才,包括中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依次判定他们实际工作中各项能力表现是否胜任。

4.评估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与未来的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需求的差异。通过解读企业长期的战略与短期的年度规划,以此判定出企业未来对各类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的需求。再将未来需求与既有的现状进行点对点的评估,找出企业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比如,通过了解企业未来战略规划得出企业未来需要大批量的、高端的研发工程师,而企业既有的研发岗位人力资源数量和能力都达不到需求,那么未来几年企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工作就是大批量培养企业的研发工程师。

在进行盘点之后,就可以根据存在的差距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举个栗子:一家企业通过对销售队伍过去连续三年的人力资源盘点发现:销售人员数量基本上没有增加、人员基本上没有流动、人均销售额三年基本上也没有变化。为此,该企业在后续营销队伍的人才培养方面定下以下发展目标:

1.持续引进外部销售人才,并切割既有销售人员的市场区域,实行“赛马”机制;

2.强化既有销售人员的营销能力,建立与营销人员职位等级晋升的能力指标以及对应培训项目,改变过去由单纯的业绩表现决定职位晋升;

3.实现内部人员互相调配,变化原有人员市场区域与客户群体。

02

培养的核心对象是谁

许多企业都有做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分析,然后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了广大基层员工身上,结果发现效果并不理想。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企业的业绩表现在较长时间后并未实现大幅增长。

像这样的问题在很多企业都是比较常见的,那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

俗话说:“瓶颈通常都处在瓶子的顶端。”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展现出比它的最高主管更宏观的愿景与更卓越的绩效。打蛇打七寸,培养中高层人才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这其实是由于企业四个生命周期的发展需求所决定的。

创业期明晰高层产权,注重中基层成长;

成长期关注制度与流程建设、股权改制,提升中层能力;

成熟期再造流程与制度,防范大企业病;

衰退期善用高级人才变局,靠文化稳定军心。

可见在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中高层人才的能力提升与发展时企业永续经营的前提。

成熟期与衰退期更需要中高层人才发动管理变革,来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

因此,无论什么样的企业,无论企业身处哪个阶段,培养未来企业所需的人才的最该做的事情就是必须培养现在所有的中高层人才。否则企业后继绝对无力。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上级没有能力获得继续升迁,他带出来的下属可能优秀、可能得到提升吗?

03

培养的重任谁来担当

许多企业只要提到人才培养,第一个跳出来做代言的人肯定是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成员。认为他们可以通过专业的培训管理、制定与执行公司调岗与轮岗计划来实现人才培养。问题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能否担当企业人才培养的全部工作吗?

其实真正指导各级人才能力发展的,就是员工的直接上级主管;

能够协助企业做好人才培养的人就是企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中高级人才,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才。

首先,管理者设定目标,决定目标应该是什么,也决定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以达到目标。他将目标有效传达给部门员工,并通过这些员工来达成目标。

第二,管理者从事组织的工作。他分析达成目标所需的活动、决策和关系,将工作分门别类,并且分割为可以管理的职务,将单位和职务组织成适当的结构,选择对的人来管理这些单位,也管理需要完成的工作。

第三,管理者还必须激励员工,和员工沟通

第四,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是建立衡量标准。同时,和其他方面的工作一样,他和下属、也和上司沟通这些衡量标准的意义及衡量结果。

最后,管理者必须培养人才。

上述管理者的五项工作内容每个项工作都是可以用来支撑企业的内部人才培养。当然如果要想让管理者愿意去承担企业的人才培养的职责,企业的最高负责人就应该随时随地按照这个思路来做。从上到下、一级一级地影响下来,最终为企业建立起优质的人才梯队。

04

内部学习氛围怎么营造

企业内部人才培养需要好的文化氛围,当管理者能够并且愿意承担指导下属的职责时,还要被指导人能够全心投入、并接受这些指导。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不会。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崇尚学习的文化,人人都反对学习的话,那么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仍然会落空,企业发展到最后也会后继无力。所以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打造一种崇尚学习的组织氛围非常重要。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所在公司在经营发展中的各项问题,有针对性的向标杆企业学习,从而找到自己的差距。很多企业都会通过研究标杆企业的最佳管理实践来发现自己的差距。如参观国内外知名企业、与行业内的标杆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交流学习。

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做到了什么程度,然后再分析自己与他们的差距。认识差距、直面差距,才会有改进的方向和学习的东西。

比如美的集团非常崇尚标杆学习,并且不仅仅是向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学习:产品创新向三星、宝洁学习;品质管理像三星、松下、丰田学习;渠道管理向步步高学习;品牌推广向飞利浦、宝洁学习;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向可口可乐学习;终端建设向飞利浦学习;客户服务向海尔;供应链管理向戴尔、富士康学习。

 另一方面,企业的高层要以身作则,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交流会。比如有些公司规定每周周会会安排一个学习与分享环节,让团队内成员互相分享与交流;有些公司为了保证中高层能够静下心学习,干干脆采用一刀切,把每月的那几天作为学习天,将所有干部集中起来进行封闭式的培训或开展其他学习,这都是一种从上到下构建学习氛围的方式。

如何设计出让人信服的绩效考核制度

来源:中人网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在生存战争中不得不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来保证企业的发展。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员工激励制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实施绩效考核最大的问题和最应注意的事项就是如何使员工心服口服。如果无法做到让所有人信服,绩效考核很可能带来反作用,是员工的积极性受挫甚至是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严重的还有可能影响到企业内部的团结,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那么在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时,该如何让所有人满意呢?

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华恒智信的高级咨询顾问赵磊老师提出以下观点:企业要想通过绩效考核达到员工心服口服,其实并非易事,要想实现这样的目的,需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实施合理的绩效考核需要企业内部管理中有大量数据支持,这些数据可以清楚的表示出员工的工作成效。
只有摆在面前的数据才是最有说服力的,用数据说话永远是最有力的方式。对于员工的绩效评比要展示真实合理的数据,这需要建立一套完整严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同时还要求数据收集反馈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

其次,企业的领导层要具有一定威信,值得员工信赖,当员工出现问题,对其进行批评时员工能够信服。

领导层的决策应该是具有群众公信力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贯彻落实。如果员工对领导层失去信赖感,那么他们就不会对来自领导层的决策有任何信任,对于领导的批评教育业不会虚心接受,那么企业实施的绩效考核也就失去了信任基础。

因此,企业领导层应该注意维护自己公正的形象,适当的亲民以及决策时的公平公正是保证威信的必要手段。以上这两点是做到让绩效考核心服口服的基本前提。

如果企业能够做到以上两点,在进行绩效管理的工具方法选择方面,华恒智信团队建议企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第一、量化工具上,企业需要建立明确的绩效评估等级标准。
华恒智信的团队曾经接触过一家在上海从事信贷行业的企业该企业为了实施合理有公信力的绩效考核制度而引入了先进的绩效考核工具,EVA及BSC平衡记分卡,但是在实践中他们发现员工并没有应为引入绩效考核而提高工作效率,其绩效管理仍旧存在问题。对此,华恒智信老师经过细致的分析同时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发现,企业虽然引进了先进工具,但是在考核标准上并没有进行细致的量化。
因此,企业要想使得绩效考核信服口服具有良好的公信力,就应该细致地量化考核标准让每个员工明白自己为什么在考核中能表现优秀或不足。以打扫办公室卫生为例,该企业只是说明打扫卫生的要求是屋子干净,然而这是种空话,并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员工无法判断那种程度才算干净卫生。
因此而制定卫生干净的标准可以变为针对具体项目的项目化评分,例如,有纸屑-3分,地面、桌子等积灰-3分,且空气中有异味-5分等等,这样才能做到以数据说话,用标准去衡量员工的成果。员工对绩效考核的结果也能信服。因此,企业应该注重标准化的建设工作。

第二、建立畅通的员工沟通渠道,多频次、前置的沟通。
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在日常管理中发挥好管理者的身份,注意日常工作中员工有可能出现失误导致扣分的环节,在发现可能存在的这些隐患后要提前告知相关联的员工让其注意避免。这样在最后员工仍然还是出现问题,并被批评时,员工就比较容易接受。
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忽视这一方面,就有可能在员工心中留下故意不告知的形象,长此以往员工就会失去对领导层的信任。例如,在管理孩子时,如果孩子出现淘气学习成绩下降的苗头后,家长就及时与孩子沟通,说明如果再出现此现象,可能就要接受惩罚,这样在出现问题后,孩子就能够很好的承担责任,接受家长的批评。

而如果只是一味的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批评教育,孩子往往不会接受,甚至还会更加叛逆。企业管理者在处理员工关系时应该时时刻刻关心员工就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

第三、目标设置上,设定具有一定挑战但基本能够做到的。
企业在为员工设定目标时,应该是员工能力可实现范围内的、通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员工的能力是有限的,设置过高的绩效考核目标无法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会出现员工的逆反心理,企业将面临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

例如,员工只是具备一两酒的酒量,但是在制定目标时要求其达到一斤,这可能对员工就比较为难,在其无法完成任务时,其就会借口,对其的批评很难做到信服。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要想做到绩效的心服口服,不仅仅需要量化支持系统与值得信赖的领导这两个方面的前提,还需要在量化评价指标、前置的沟通与能力范围内的目标设定这三个工具方法的配合。

众人托举CEO、当众唱10遍《团结就是力量》,我所经历的奇葩团建

来源:显微故事

谈到各公司的团建形式,或许每个人都有冲动想说几句。

这个本用于团结员工斗志的集体活动,在创意十足的HR和CEO眼里,变成了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活动。

有人曾说,互联网离职有三大高峰期,被优化、拿完年终奖,以及参加完团建。

本期显微故事讲述的是一群参加过奇葩团建的人,他们之中:

有的人在团建的破冰环节需要高举CEO,让他不要从绳子上掉下来;

有的人在团建期因业绩不佳被当中羞辱,当众唱10遍《团结就是力量》,如不参加团建就要罚300元;

还有的人被领导要求全公司和其6岁的儿子一起去图书馆学习……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破冰环节”众人拖举CEO

看老板演讲流泪,我却不深夜买醉

宁宁发27岁互联网

互联网有两个离职高峰期,一个是年末(被优化高峰期),一个是年初(年终奖发放后)。

其实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高峰期,那就是互联网每次团建之后。

这段时间,总有一批年轻人对公司的巨大憧憬被现实逐渐消解,继而选择离职。

我就曾是其中一员。

2015年毕业后,我加入本地一家互联网公司,公司正处于业务发展高峰期,所以招了不少“新鲜血液”。

为了让大家更快地熟悉彼此,公司决定搞一场团建,美其名曰“破冰行动”。

下午三点,破冰行动在公司附近的一家体育馆举办。

策划人兼主持人是老板在外面请的专业人士,团建形式大抵是将成员分成四队,做对抗竞技。

其中,包括接力赛跑、撕名牌等等环节;每个环节结束后主持人都会为第一名摇旗呐喊,也给最后一名一些鼓励,八面玲珑,宛若成功学培训机构的讲师。

没想到的是,其中的压轴环节直接让我萌生了离职的想法。

正场地中间有一根绕成圆形的绳子,主持人让我们人挤人站在圆圈外,举起这根绳子的同时,搀扶着我们的CEO踩上了绳子绕圈走。

他还不时地加一些煽情旁白:

“这个绳子就像是公司,缺少你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承重”。

“只有大家心在一起,力往一处使的时候,才能托起CEO,才能托起公司未来。”

老板走下绳子的时候,泪流满面地跟大家举了个躬:

“今天我很感动,原本走在上面提心吊胆的,生怕有人放手,但是没有一个人放手……谢谢大家,给我信心!”

其实当老板走过我手中这段绳子的时候,我非但没觉得感动,还觉得自己是老板赚钱路上的垫脚石。

眼前他晃动的皮鞋一脚踩碎了我的自尊心,让我一度想松手。

结束“破冰环节”时已经6点,算是日常的下班时间,公司安排了聚餐。

在聚餐祝酒的环节,老板并没有沿袭酒桌文化劝我们喝酒。

结果同桌的主管立马说,“明白,不会喝酒的,等下保证回去加班完成今日任务。”

后面老同事告诉我们,之前的团建有旅游福利,会安排大家淡季去三亚旅游,但是要求带上电脑随时待命。

于是一溜烟的人在海滩边找无线网回客户信息,“公司提供好的环境,就是让大家奋勇前进的”。

第二天,就有人提出了离职。我则换了工作,来到了深圳。

这里的互联网公司遍地,团队中的人来来往往,大家也更讲究“团建增进感情”,甚至每个月一次的团建变成公司福利,被HR写进了《公司手册》里。

而深圳年轻人的团建无外乎按摩、桌游、轰趴、吃饭、唱k,最后都殊途同归——酒桌买醉。

劝酒的花样繁多,文雅一点的就用活动来决定喝酒。

比如,国王游戏、狼人啥、唱歌接龙、扔色子、猜酒拳,狂野一点的就是团建前订好目标“喝倒谁”,想法子找理由放倒对方。

这样的团建局可以从晚上8点喝到凌晨3点,然后留下一大段“酒疯传奇”的证据,比如醉后狂舞的视频、席地而睡的照片,抱着马桶狂吐的狼狈样子……

直到每个人都精疲力竭为止。

那后来是为什么离职呢?

年末体检时,25岁以下同事中,有几个人检查出酒精肝、尿酸高,被医生看体检报告时候那句,“年纪轻轻,怎么……”

给吓退的。

团建交200、缺席罚300

当众羞辱员工,绩效差唱10遍《团结就是力量》

小平强 男 25岁 成都 房产中介

23岁,我大学毕业,进入了一家金融公司销售部,负责发展需要借钱的客户。

但想找到合适的客户不容易,我几乎每天都在打电话,但收获甚微。

老同事们虽然有资源,但分过来的客户多是没有意向的,说不了几句话对方就开始骂人挂电话。

一个月过去了,我一个单子都没有签到。

每天开早会时我都心惊胆战,生怕被40多岁的女领导叫上去,站在全公司几十个男男女女面前低头道歉。

没错,这是这个公司的传统。

要是有人长时间没出业绩,会被叫到讲台上去,面向着所有人不停鞠躬,诚恳地说对不起,并接受领导的批评教育。

说是教育,其实是各种乱骂,大意是免费坐着公司椅子吹着空调喝着水却出不了业绩,害不害臊?良心如何能安?

我终究是没躲过去。

开完会后,女领导宣布周日团建,大家谁都不能缺席。我问老同事能不能请假,老同事笑笑说:

“都得去,不去罚款300块。”

团建在公司大堂举办,我们把办公桌拼成两排,众人围坐。

女领导买了几十件啤酒和一大堆瓜子花生,还有不多的凉菜,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东西。

每个人只能喝啤酒,如果要喝饮料和水,需要交纳罚款,50块一杯。

我很震惊,旁边的老同事拍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公司团建一向如此。

女领导开始吹牛,讲述自己辉煌的过往,众人边奉承边敬她酒。

气氛渐渐变得活跃,我也喝了几杯,和坐在旁边的人聊天打趣,完全没注意到此时空气已经凝固。

我转头,已经喝得面红耳赤的女领导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很快,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向我了。

女领导问我:

“来公司一个月都没出成绩,每天都在干嘛?是不是在背地里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

我又气又恼,感觉被侮辱了,但我确实没有出成绩,只得低着头。

女领导见状,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很多:“这么多人,只有你最垃圾,亏你还上过大学。”

我抬起头想回怼几句,看到许多张和女领导一样的脸,一瞬间又变得胆怯,只希望这一切赶紧结束。

为了对我的无能表示惩罚,她还要求把公司的司歌《团结就是力量》唱10遍。

我想拒绝,他们告诉我:“这是公司传统。”

我唱前面三遍时还有人在听,后面就没人听了,大家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完全无视了我的存在。

我想悄悄回到座位,结果有人发现后大叫,说我偷奸耍滑,我只好站起来继续唱歌。

我不知道那10遍是怎么唱完的,我内心原本的愤怒已经变成麻木,我呆坐在座位上,想着未来该怎么办。

当我反应过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只有三四个喝醉了的人趴在桌子上睡觉,一并留下来的还有他们旁边的几滩呕吐物。

第二天去到公司,财务部的人来收团建费,一人200元。

我很惊讶,一人两百明显太多了,团建不应该是公司出钱吗?

对方告诉我团建费用一直是员工均摊,花不完的钱留到下次团建再用。

坚持上了一个星期的班,我心里越想越气,最后毫不犹豫地辞职了。

这是我工作两年来经历的最奇葩的团建,如今每每想起还是非常不舒服。

老板儿子和我们去图书馆

看似奇葩却给我上了一课

老莫 女 27岁 运营 东莞

我第一份工作是广告设计。

公司比较小,加老板共6个人,不过生意好的时候也挺忙,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

公司氛围很好,老板也才30岁左右,和我们有很多共同话题,常约着一起吃饭打乒乓球。

某天,喜欢看《航海王》、拥有一颗熊熊燃烧的中二心的老板突然发现,我们业余时间肯定没有好好读书,这不利于个人进步和公司发展。

他认为,广告人对待问题要有独特看法,最好还有专业美感,看待世界的角度也要与众不同。

为了培养我们看书兴趣,老板决定团建去图书馆看书。他还兴奋地说道: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家一起进步,多好!”

于是,某个周六,老板带着我们去图书馆,和我们同路的,还有他6岁的儿子。

我每次回想,都怀疑老板是为了骗我们给他看孩子。

到了图书馆,大家都在看视觉设计、广告策划的时候,我却埋首在了杂志堆里,甚至看完了一本鬼故事。

交流心得的时候,我非常尴尬,憨憨地说:“红配绿,还是可以做出很高级的效果的。”

“比如,红墙配绿瓦,红宝石配绿翡翠,红裙配绿腰带,红衣女鬼配青衣书生。”

但大家却比我更有收获,还记得我们有位四五十岁的老师傅,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谈论起了关于汽车的设计和配色的内容。

他那神采飞扬的样子,像极了刚出社会,对一切新鲜事物都饱含热情的少年,他的眼里是有光的。

这次团建看似奇葩搞笑,但也带给了我很多思考。

后来的日子,每当我陷入失落情绪里,我都会想起来这次团建,老板和同事们谈及热爱的内容时的场面。

它让我知道并相信:学习是终生的事情。

有一个自恋的领导,是怎样的体验?

来源:果壳

你的领导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自己为公司项目做的巨大贡献、对未来的宏伟规划,许多人抱着赞赏甚至崇拜的目光看着他,他也一直很享受这种场合。

但你却眉头紧锁,感觉这个项目他做得没那么多,一些功劳本是因为你的付出,却成了他的勋章。他对于未来的美好描绘,也让你隐隐担忧:真的能实现吗?仿佛又画了一张新的大饼。

他似乎很有远见,也很能突破传统的羁绊,但这也使得他对于一些规矩非常漠视,他总是规则的特例。

“性格极其宏大、过度自信、不诚信。他们虐待下属,认为自己是上级,不听专家的话,制造冲突,并且认为规则根本不适用于他们。如果有任何分歧或不忠诚的迹象,他们就会大发雷霆。他们对团队的观念永远都是‘我’。”

这是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哈斯商学院(Berkeley Haas)的珍妮弗·查特曼(Jennifer Chatman)教授对自恋型领导的描述[2]。

珍妮弗·查特曼的团队今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自恋型领导者像病毒携带者一样,“感染”组织文化,降低各个级别的协作和诚信水平,即使他们离开了也是如此。

他们认为,自恋型领导者在公司文化上的影响具有以下4个特点:

1.更喜欢缺乏协作和诚信的文化。

2.会降低团队的协作和诚信水平。

3.实行低协作、低诚信文化相关的政策。

4.拥有倾向否定合作和诚信决策的追随者。

自恋型领导的两面性

自我调节模型(Self-regulatory models)提出,自恋者会对自身有更积极、夸张的自我观念,并且他们会通过自我调节策略维持、或增强自身这种积极夸张的自我观念。换句话就是:自恋者会认为自己很棒、超级棒,并且会越来越坚定自己超级棒。

研究者曾提出“巧克力蛋糕模型”来描述自恋者:巧克力蛋糕的第一口,往往味道浓郁、质感醇厚。但过了一段时间,这种浓烈的气味可能让人越来越觉得恶心[3]。

学界一般把领导分为“社会化”和“个人化”两种类型,社会化领导用手中的权力来服务于集体利益,他们关注追随者的利益, 并且注重商业道德和惯例;个人化领导则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利,其所在组织的愿景也是基于个人价值观而不是组织文化或氛围而建立[6]。

个人化领导不关注下属的需求和价值, 不愿受外部规范和道德标准的约束。自恋者一般渴望自我提升、渴望获得赞赏、喜欢剥削他人,这与个人化领导在概念上有所重叠。

自恋者也更容易被人看成是自信、外向的人,这两个特征又是影响人们的领导力感知的突出因素。因此,自恋者在某些时候往往很容易处在领导岗位。

现有的研究指出,自恋型领导对于公司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巧克力蛋糕,有时人们会觉得其很美味,但也会引起一些人的反胃,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味道上。丨图:dolvita108 / Pixabay

他们会更大胆地进行创新,并在危机时刻果断决策。同时人们也容易被他们宏伟的愿景、自信和大胆的行动所吸引,为公司带来积极的影响。有研究指出,拥有更多自恋型CEO的公司,更有可能接受新技术,并进行大胆投资[4]。

但自恋者的低诚信、缺乏同理心和个人主义取向会使得他们给其领导的组织带来风险。

也有研究指出,自恋者领导的公司更容易卷入诉讼、出现道德违规行为。并且自恋者过分自信而对风险不敏感,造成员工积极性低下,从而降低了公司绩效。

像病毒一样影响公司文化

自恋型领导会对他们所带领的团队和团队文化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两项实地研究和两项情景研究来探讨。[1]

第1项研究以257名MBA学生为对象展开,他们中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制各占一半。

研究者首先设计了性格量表来让学生们互相评价,以确定学生们的自恋程度。然后,研究者评测了学生们各自建立团队文化的倾向。

第2项研究在56家公司展开,这些公司有89%被列入世界财富1000强。研究者共收集了880名受访者的问卷,并在一年后对其中648人进行了回访。

研究者通过问卷让受访者对公司CEO的性格和公司文化进行了评估,并收集了其CEO的通话记录、信件等材料。

研究指出,越自恋的领导,越容易在电话和信件中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并且其签名也越大。同时,越自恋的人会越外向,但同时也越容易不讨人喜欢。

第3个研究在线上招募了122名平均工作经验接近10年的受试者,他们近半在管理岗位。

受试者在进行了性格评测后,被要求对一系列涉及诚信或合作政策进行评价。研究者还提出了一系列因诚信或合作问题违反公司的行为,询问受试者若作为经理,看到后有多高的意愿向他人指出该问题。

研究者同时提供了两份简历,要求受试者评价谁更可能晋升,简历中两人各自有着合作或者诚信的问题。

第4个研究招募了200位平均工作经验为12年的受试者,他们40%的人处在管理岗位。研究者描述了两个场景,来展示自恋者的情形和低合作、低诚信的情形,让受试者进行评价和决断,来考察他们对与诚信和合作相关的不同政策、人选的观点。

结果显示,更自恋的人会倾向于创造不太合作、不太重视诚信的组织文化。自恋性格的CEO所领导的公司文化也明显合作水平和诚信程度都较低。

而自恋程度较高的受试者明显认为促进合作和诚信的政策和行为并不那么重要,更愿意提拔诚信程度较低的人。同时,如果受试者自恋程度越高,就越不容易制裁公司中的协作违规和诚信违规的现象。

自恋型领导的行为和对待政策的态度,更容易塑造低合作、低诚信的文化。当CEO更自恋、团队合作和诚实氛围更差时,下属角色的受试者更容易向CEO做出合作和诚实程度较低的决策和建议。

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教授埃德·舍因(Edgar Schein)指出:“领导者做的唯一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创造和管理文化。”

领导者通过他们的沟通,和决定哪些行为被认可,包括衡量什么、奖励什么的决定,以及选择、招募和提升什么类型的人,哪些态度和行为被传达和鼓励,来塑造了团队的文化[2]。

这项研究从公司文化的角度切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研究者表示,这种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深深植根在公司当中,哪怕自恋者已经离开了公司也很难更改[2]。

需要指出的的是,目前关于自恋型领导的研究还在探索阶段。现有研究指出,对于公司而言,任用自恋型领导利弊兼有[6]。

从正面来看,自恋型领导具有有效影响他人的社会技巧和魅力。此外,他们的积极影响某种程度上来源于他们大胆表达的倾向、目标灵活的导向、对工作群体创造力的促进以及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敢于冒险的倾向。

从负面来看,为了使得目标得以实现,自恋型领导倾向于剥削他人,具有低质量的人际关系,在重大决策中高估潜在收益。同时,他们会走捷径或者实施非伦理行为,而这些行为也会造就相应的企业文化。

显然,对于自恋型领导的评价,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自恋型领导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以及怎样弥补不足和规避风险,学界也尚未形成体系和统一的结论,这需要随着研究的深入,获得更多的了解和讨论。

你有面对过自恋型的领导吗?你怎样看待自恋型的领导?

二流教育背景,如何拥有一流履历?这里有4个真实案例

来源:求职百科

今年夏天高考前夕,我们做了一份读者调查,题目是“你对你的高考满意吗?”高达95%的回答者选择了“不满意”。

毕竟大多数人觉得,原本我可以更好的。就连马爸爸也曾三战落榜,无缘北大。

 但好消息是,在那之后的生活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读者认为自己“过得不太好”。

剩下的大多数人则表示,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逆袭”,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今天这几个特别励志的故事来自我们的读者。

即使身处“二流”的学校,他们从未放弃努力,而是选择朝着一流的人生奋进,用实力证明,“一考定终身”不过是偏见而已。

1

“虽然没赚多少钱

但活成了小时候最爱的样子”

@新泰范枭遥子

我啊~高考不到500分,只能读了个专科。后来毕业了,天生向往自由的我没有选择上班。

我回到家乡,两年多走访了近400个村,写了很多关于文化历史和风俗民情的文章。后来也逐渐帮人写村志做村史。

这个过程很有趣,知道了很多故事,接触到了很多人。也把一个个小山村,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个个节庆风俗的来历告诉了更多人。

渐渐的,在这座小城,越来越多人知道了我的笔名。传来传去,也竟成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

17年参加本地创业大赛,台下有位评委说:

你所做的一切,我们整座城市都应该感谢你。

当时我在台上差点流出了眼泪。

今年被评为了山东省乡村好青年,新泰菁英优秀青年。自认为忝列门墙,但领导告诉我当之无愧!

虽然没赚多少钱,但活成了小时候最爱的样子!

2

“成长就是为了梦想

倾尽所有,绝不回头”

@匿名读者

高考考了两年,在本省上了一个普通一本数学系。看到自己身边的朋友985、211,有很长时间不愿意和别人提起高考的分数。

大三考研,跨考top10商学院,被很多人嘲笑。

第一年考研失败,第二年再战。

为了背下2000页的专业书,我整个冬天在学校的湖边拿着书,还拿着一个水壶,开始4小时背一章,到后来两小时复述全书。

北方的冬天很冷,手冷的时候,就拿着水壶暖暖手。

考场上,把自己所有的理解和想法都写在了那张纸上。我觉得我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对这个学院说:我想去。

结束后回家,老爸问我能考多少分,我说不知道应该是第一名。

直到查分数的那一刻,真的是400+分,第一名,我冲出去抱着老爸哭了。那时候是自己长这么大最开心最幸福的一刻。

但这并不是结束。

一个数学系的学生去了商学院,周围都是保送来的985名校同学,我却连ppt和excel都不会。有时为了完成作业甚至通宵做PPT。

最让我自卑的是身边同学都有着光鲜亮丽的实习经历,而我连一个简历都写不出来。

为了让自己优秀,我去参加各种社团的竞聘,每次演讲稿都练习十几次。过年不回家去实习,大公司不要,就从小公司做起。

任何面试都去尝试,到后来成了面king。

毕业时我手握10个左右顶级公司的offer,选择一家500强互联网企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到现在我马上毕业三年,已经有一年多带领十几人团队的经验。

如果说,自己的成长有那么一个关键时刻,这个时刻一定是我为了自己的梦想,倾尽所有,绝不回头的那一刻。

3

“学历不够,经历来凑

曲线救国也能找到好工作”

@金鑫鑫

我就是高考考得不好,进了三本院校的人。在学校里面我就想:以我这学历,以后怎么找到好工作呀?

然后想到了曲线救国的方法:学历不够,经历来凑

我很想成为数据分析师,但是三本学历很难找到好的公司。

于是大一花了所有奖学金去香港的一个保险公司实习。大二抱了一位朋友的大腿,一起写了份策划书,获得了百度夏令营培训的机会。

有了以上几段经历,海投竟然收到了阿里的实习面试邀请!

面试当天,和面试官聊了很多,感觉她很喜欢我,但是当时我的PPT技能不太过关,只会套模板,她就给我推荐了她学PPT的课程。

为了增加通过机会,我在周末两天自学了一系列PPT课程,拿我之前的和学习后的PPT做对比发了给她,她感动地招了我进去。

我进去后才发现我的竞争者都是985的!可把自己牛逼坏了!(๑‾ꇴ‾๑)

有了这段经历,第二份实习,我去了Kantar。最后通过校招,进入了Ipsos。最近刚升职了!

4

“如果没有当年的拼搏

如今身边可能是轰隆隆的机器噪音”

@匿名读者

高中三年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也没什么目标,一直保持在中上游的成绩,且稳步下滑。

最后,我的高考是历史最差的一次。

不出所料上了个普通本科,糊里糊涂选了一个名字很长很高大上的工科专业。

我对我的大学没有一点期待,因为我知道它很烂,但我很坦然,因为我的分数就考了这么多。

直到大三开始,我们去工厂实习,我意识到自己以后的工作环境有会多差、多危险,工资有多低。

一瞬间的念头,我觉得我要考研。

每天宿舍食堂图书馆,暑假没有回家,只给自己放了一天假。

顶着40℃以上的高温,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去图书馆,晚上待到闭馆,回宿舍对着风扇接着看书到十一点,然后睡觉。

终于,我超出分数线68分,顺利进入专业排名很好的211学校。

研究生期间,我深刻认识到好大学和垃圾学校对四年生活的影响有多大,对一个人未来的影响有多大。

研二开始练口语刷单词,想在毕业的时候进入光鲜亮丽的外企,但是以失败告终。最终只进入了一个民营企业。

毕业第一年,我下班仍没有放弃练口语,终于在第二年一家德资公司向我发了面试邀请,我凭着前一年学到的技术和流利的口语拿到了offer!

目前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两年啦,去年年底帮助产线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今年工资一下子加了50%,好开森呀!!!

如果没当年的坚持,我现在可能在某车间,身边轰隆隆的机器噪音……真的不敢想。

5

写在最后

上面这几个故事,都是LinkedIn领英读者们的真实经历。

在阶级固化严重的趋势下,高考打个胜仗,意味着你能提前拿到一张“车票”,驶向拥有更好环境、更多资源的新世界。

反之则意味着“掉落”,就像读者感叹的:

去了一个地方二本,读书时身边没有人考雅思托福GRE,也没有人跟我讲证书的意义,老师不管不问,同学眼光狭窄不上进,也没有什么大企业。

毕业到大城市才知道自己是渣渣。

现在很迷茫,在一个小企业,一无所有,满身疲惫,生活一望到头,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

然而,我们欣慰地看到,高考的本质不过是一次选择的机会。

漫漫人生路上,每个人无时无刻不面临新的选择,正是这些小小的、微不足道的每一次选择,塑造了高考后的人生。

它可能是迂回上升的,也可以是急速坠落的。

只要不因高考失利给自己设下囚牢,逆风翻盘的故事,你我皆可是主角。

 “人生是一场长跑,每个人都会有机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最多不过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