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远程办公

现在除了不少国内企业,开始陆陆续续的进行远程办公外,有很多外企也开始尝试远程办公了,这一切源于远程办公的巨大优势,现在这些外资企业都在小蜜蜂远程招聘网,发布招聘信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远程办公并不是在今年疫情之后开始推出的,很多外资企业早在很多年前,就开始尝试这种新型的办公模式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新型的办公方式,最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目前,企业能否远程办公已经成为员工求职时的一个重大选项,可见远程办公模式,在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当然远程办公模式也有它的弊端,很多人认为长期进行远程办公,不利于人际关系的交往,实际上这样的看法完全是错误的,凭借小蜜蜂远程招聘网,今年推出的线上沟通系统,再加上我国不断完善的5G基础设施,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现在即便是在家里工作,也可以随时和同事进行有效而愉快的沟通,所以远程办公完全不会影响人际关系的交往。

随着企业观念的不断改变,很多企业发现员工外出上班,会浪费很多通勤时间,企业还需要支付昂贵的写字楼租金及水电费开支等等,让员工在家工作,只要解决了互相协同交流的问题,不仅节省了企业更多的开支,员工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也更加满意,幸福感也更强了,小蜜蜂远程招聘网推出的线上员工管理软件,还可以让企业轻松的实现员工的管理。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加入了远程办公的行列,为了能快速招聘到优秀的员工,外资企业都把招聘岗位,放在了国内最大的远程招聘网站,小蜜蜂远程招聘网上,并且确实招聘到了令人满意的优秀员工,节省了不少的企业开支,实现了求职者和企业的双赢,这种新办公模式的快速发展,必将助我国数字经济迈上更高的台阶。

全球远程办公行业进入能力

今年以来,似乎全球都在热议一个热词,远程办公,由于疫情的关系,很多企业被迫采用了远程办公的工作模式,现在就连各国元首开会,也都是采用了视频会议的方式,这无疑会对我国的远程办公行业,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目前来看,大部分行业已经具备了远程办公的条件,但仍有相当多的行业,无法从事远程办公,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容易进入远程办公的行业都有哪些?

1、设计行业

设计行业是一个比较容易就能进行远程办公的行业,在国外最大的自由职业者网站freelancer上,艺术设计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艺术设计能够轻松的进行远程办公,是因为艺术设计行业,无需开动任何的生产设备,只需要在电脑上进行简单的制图就可以了,这样的工作完全可以通过远程办公来做。

2、 It行业

在it行业中,程序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每10名it行业从业者中,就有4名以上的从业者是程序员或者是架构师,像这样的工作也可以轻松的通过远程协作来进行,目前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采用了线上办公团队协作的方式,团队的成员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彼此协作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毫无疑问,it行业是非常适合远程办公的行业。

3、除了上面两个行业之外,像我们所熟知的云客服,线上销售,线上教育等都是可以进行远程办公的,这些行业不需要占用任何生产资料,是纯粹的脑力劳动,完全可以借用一台笔记本电脑连上互联网就可以进行远程办公,但有一些传统行业,比如缝纫工、车间技术人员等,就没有办法进行远程办公。

总的来说,远程办公行业呈现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比如国内最大的远程招聘网站,小蜜蜂远程招聘网,今年疫情之后网站上的远程岗位,增加了800%多,现在小蜜蜂网站上工作岗位众多,适合不同层次求职者的需求,想找远程工作,尽快来小蜜蜂远程招聘网试试吧。

在家做的客服怎么找

现在淘宝客服这样的工作,由于入职门槛比较低,非常受求职者的欢迎,很多宝妈及残疾人群体,由于不方便外出,非常适合做淘宝客服这样的工作,但她们又苦于不知道在哪个平台能找到这样的工作,其实现在找客服类工作,最靠谱的平台就是小蜜蜂远程招聘网,小蜜蜂是国内最大的远程招聘平台,目前平台有上千个远程客服招聘岗位,非常适合宝妈及残疾人群体来做。

想找这样的工作,首先要找到小蜜蜂远程招聘网的官方网站www.xmf.com,进入网站之后,点击左上角的远程职位,进入到远程办公的搜索页面之后,在屏幕的最上方找到一个搜索框,然后在这个搜索框里面,搜索客服这个关键词。

  就可以找到一大堆与淘宝客服相关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做起来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会打字,能和客户进行简单的沟通就可以了,在应聘这样工作的时候,公司会对求职者进行简单的客户服务培训,让求职者快速掌握与客户沟通的小技巧,帮助求职者胜任这样的工作。

今年小蜜蜂远程招聘网,已经帮助数百名优秀的求职者,在小蜜蜂招聘网上找到了客服的工作,据统计,平均每个人的工资都在5000元以上,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收入。

除了传统的淘宝客服之外,小蜜蜂招聘网上,还有一部分客服是外贸客服,这样的客服工作,就对求职者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了,必须要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能与国外客户进行简单的业务咨询和沟通,外贸客服的工作收入要高一些,平均每个月可以拿到1万块钱以上。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客服人员,加入了小蜜蜂远程招聘网,通过远程办公,他们表示自己的工作时间更自由了,生活状态也更好了,这得益于小蜜蜂远程招聘网的创新引领,使他们可以享受目前的幸福时光,轻松实现了足不出户,在家上班挣钱的梦想,想在家做客服工作的求职者,赶紧来小蜜蜂远程招聘网报名吧。

cisco远程办公

今年远程办公这个词,成了求职者的流行语,普通求职者对远程办公也有了极大的关注度,现在一些国际大型的互联网公司,也都参与了远程办公的角逐,比如美国的高科技信息技术服务公司思科,就研发出了优秀的远程办公系统cisco远程办公,让很多公司和求职者获得了良好的工作体验。

思科公司秉承远程协作的新体验,率先研发了免费试用的高清视频,将以前那种复杂的通信方案整合为统一的通信方案,改善了人们远程办公的体验,服务了数以千万的用户。面对全球疫情的蔓延,思科将会竭尽全力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合作伙伴提供先进的解决方案,把众多企业汇聚起来,共度难关。

作为全球远程办公市场的领导者之一,思科凭借卓越的研发能力,不断在远程办公市场市场进行创新,优化了用户远程办公体验,为企业创造了一个更安全、更可靠的远程办公环境。

现在思科远程办公系统已经进入到国内,与国内最大的远程办公网站,小蜜蜂远程招聘网进行了强强合作,小蜜蜂借助国外优秀信息技术企业的技术优势,推出了优秀的线上管理软件saas系统。

这个让小蜜蜂远程招聘网,耗时三年研发的线上管理系统,能够极大地帮助企业进行轻松的线上管理,每个线上工作的员工,工作结束后系统会自动录像,并生成每日工作报告发送到企业管理者邮箱。

现在小蜜蜂远程招聘网推出了限时优惠,企业在这个网站发布招聘信息,不仅是免费的,还将免费获得一套小蜜蜂的独家线上管理软件saas系统,今年已经有很多企业借助这个系统,取得了良好的线上管理效果,也招聘到了优秀的人才。

我们相信未来,随着小蜜蜂远程招聘网,在国内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以及借助国外先进互联网公司的技术经验,小蜜蜂远程招聘网的用户体验度必将进一步增强,口碑将越来越好,有小蜜蜂远程招聘网的技术引领,国家的远程办公行业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远程办公网站

很多人认为进行远程工作,最重要的是选对职业,其实这样的认识只是对了一半,远程办公最重要的还是要选对平台,因为在我国远程办公行业的快速发展时期,很多平台的资质良莠不齐,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完善,很多资质差的平台,容易使求职者掉进求职的陷阱,不仅拿不到应得的工资,反而会造成资金的损失,所以求职者要擦亮眼睛,选择正规的平台,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适合远程办公的网站有哪些?

1、自由人协作平台

自由人协作平台是一个老牌的远程办公网站,这个平台成立的时间很早,平台主要是以平面设计和写作为主,就是这么一个老牌平台,后来因为经营和管理不善,造成了大量企业和求职者的流失,目前这个平台的用户已经越来越少,很多企业和求职者都去了国内最大的远程招聘网站,小蜜蜂远程招聘网。

2、云工

云工是一个新的远程办公协作网站,这个网站的工作岗位,主要是以传统的程序开发和平面设计为主,想在这个网站上找一份工作并不容易,目前这个平台基本上是僧多肉少,很多人挤破头皮,也很难获得一份像样的远程办公工作,让人感觉在这个平台上找工作没有保障。

3、小蜜蜂远程招聘网

小蜜蜂远程招聘网,是目前最适合远程办公的平台,平台成立4年多来,小蜜蜂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使越来越多的行业可以进行远程办公,解决了很多技术性的难题,迅速成为国内远程办公的引领者,不仅如此,小蜜蜂率先研发的双向担保机制,以及独特的线上管理系统saas,让求职者和企业的利益都得到了双重的保障,目前小蜜蜂远程招聘网,是国内最正规、最大的远程招聘平台。

目前我国远程办公行业的发展方兴未艾,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线上招聘员工,并把众多的招聘岗位,放在了小蜜蜂远程招聘网,求职者在这个平台找工作,合法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工作起来非常的安心、放心。

小王最近可悲催了

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将会对公司未来的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而这些问题通常表现有:公司支出的成本较多,公司因为选择地理位置的原因,租金也会因为不同的地理位置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幅,特别是在一些商务地段。租金对于公司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公司日常的福利等支出这对公司也是一笔不下的支出;因为公司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人才数量是固定的,因此往往招聘不到符合公司人才。还有就是因为劳动纠纷等用工的问题的出现对公司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近日一则消息出现在我们的周围,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小王他就遇到了劳动纠纷的问题。事情是这样的:小王是一家小公司的管理者,最近他也遇到了一件烦心事,最近他招聘了小张做兼职,为公司进行一些视频剪辑的工作,结果工作结束后,小张前脚领到了薪酬之后,回头就把小王所经营的公司告到了劳动局,说公司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要求对自己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这就让小王很头疼,想要找到即靠谱又合法的兼职,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近离不开网络。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一样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完成。不必再浪费时间跑到专门的地方进行处理。同样工作的开展,也已经不再需要到公司的办公室进行。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即可完成工作的内容。这种工作方式出现在今年年初的疫情期间,因为员工在家里进行隔离没有办法到公司工作,而这种工作方式的出现解决了公司的问题,让公司的业务更好的进行下去。

    对于小王公司遇到的劳动纠纷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工作方式加以解决,通过远程工作的方式在互联网网上发布任务需求,挑选合适的人才进行完成任务,一切的流程都通过选择的平台进行完成。这样一来对于公司来说可选择的人才数量变多,遇到优秀的人才几率也会得到增加。而且由于平台的原因,也会避免劳务纠纷等问题的出现。

    但是我国因为远程工作出现的时间较短,还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对于远程工作的应用以及管理还在不断的摸索中。但是在这其中也不乏出现了一些专门作远程工作方面的优秀公司。小蜜蜂远程工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像小王公司所出现的问题在小蜜蜂平台完全可以做到解决。小蜜蜂云工作可以做到避免像小王那样出现的劳动纠纷的问题。通过服务合作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同时开具正规的发票,帮助企业方财务合法合规的入账,最大限度的避免劳动纠纷的发生。同时也会为小王这样的企业提供管理系统,以帮助企业更好的管理远程工作者,通过在家宝这款高效管理软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企业的用工的效率。在家宝这款软件也能够实现实时截屏,智能管理和分析员工的动态,同时也会将每日的工作情况通过报告的形式将结果分享雇佣方,对员工的工作进度有一个清晰认识。

    小蜜蜂云工作平台除了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可能出现的劳动纠纷的问题之外,还有以下的特征比如严格的职位审核,还提前预付薪资,只需要1天就可以提现到账,让通过技能赚钱的方式变得更有保障。同时也具有海量的人才资源库供企业方进行选择。有超百种岗位的人才供企业方进行挑选。做到花少量的钱办最大的事情。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微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和小王一样的问题。各种劳动纠纷的出现,为公司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随着远程工作的出现让这些问题有了好的解决的方式,通过选择合适的平台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形式的出现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求职者来说都是一个契机,可以提高自己的收入,让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健康的发展下去。同时这种工作方式的出现也让人们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新的思考。哪里有网络哪里就可以进行工作。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享受每一天。

别多想,去行动

来源:lachel

优秀的人大多都有一个特征,就是行动力非常强。

但现实中,许多人往往会有一种心态:

我不是不愿意行动,但我觉得还没有准备好,我想等一切都准备好了,再去行动。

这就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要么,错失良机。比如,有一个难得的项目机会在你面前,你心想「我还没准备好,等下次吧」。

可是,哪有那么多的「下次」?很多时候,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不会再有机会了。

要么,就是一直都在「准备」的路上,永远没有开始的时候。比如:我想转行,那我得先考个证;要考证,那我得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要有充分的时间,我得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完……

然后呢,就一直在忙手头的事情。过了一年、两年,仍然还在「准备」的路上,遥遥无期。

很多时候,我们的计划、目标,就是这样被我们兴冲冲定下来,又被我们抛诸脑后、不见天日。

实际上,这很可能就是降低我们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4 年,心理学家 Gilovich 和 Medvec 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发现:

从短期来看,人们更容易为「做错」的事情感到后悔,并会想办法去补救、纠正;

但一旦把时间拉长,不论强度上还是数量上,「没做」的后悔程度,都会远远超过「做错」。

「做错」的后悔,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但「没做」的后悔,可能持续许多年,乃至于成为记忆里一个永久的遗憾。

为什么呢?很简单:一件事情做完了,那么它所带来的影响就终止了,哪怕结果不够好,你也可以不断去调整它、优化它;但一件事情没有做,并且再也没机会去做,我们就会对它存在「不确定的损失厌恶」,也就是说:

我们知道自己「损失」了,但又不确定「损失了什么」,于是,我们会不断地给这种损失加码,不断地把各种可能的后果,往这个篮子里装。

这种感受是最难接受的。

所以,如果你也面临「做,或不做」的困扰,只要你的确对两者的利弊都考虑得非常全面、清楚,而它们的确又不分轩轾 ——

那么,优先选择去做,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至少,你会不那么容易感到后悔。

但是,即使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也很难摆脱「准备好了再行动」的迷思。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观念呢?如何让自己具备更强的行动力呢?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种观念。

保持着「准备好了再行动」心态的人,往往会有这么一种认知:

  • 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就会让别人觉得我「不够优秀」;
  • 我无法接受自己「不够优秀」这件事;
  • 因此,我必须等一切准备好,确保能得到满意结果,再行动。

正是这种认知,导致我们容易束手束脚,对选择和决策采取「回避」的策略,从而错失一个又一个机会。

那么,这种认知合理吗?

不难看出,它其实是存在许多问题的:

1)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一定意味着「不够优秀」吗?

2)别人认为我「不够优秀」,就意味着我真的不够优秀吗?

3)我一定要做到「非常优秀」才可以吗?

4)只有一切都准备好,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吗?

那么,我们不妨对每一个问题,都来分析一番。

1. 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一定意味着「不够优秀」吗?

这实际上是一种「结果导向」的思维。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强调一个观点:结果导向,是一把双刃剑。

在职场里,强调结果导向是好的,很多时候它意味着自主性和空间,你可以按你自己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去行动,只要能满足对结果的要求就可以。

但同样,很多时候,过于强调结果导向,也很容易陷入「KPI陷阱」里面。

什么是 KPI 陷阱?简单来说,就是用数字来衡量结果,用结果来衡量一切。比如:

  • 你想减肥,于是想办法锻炼、减值、节食,在一段时间内瘦了几十斤——这种减肥方式有效吗?
  • 你想学习一个领域,于是背概念、刷题、猜题,临时抱佛脚过了考试——你真的学到东西了吗?
  • 你读完一本书,做了一份精致详尽的思维导图,把内容浓缩总结出来——这种阅读方式有效吗?

用网络词汇来说,这其实就是「做题」的思维嘛。

但生活是做题吗?不是的。生活是一个系统。它关注的不是你得到了什么结果,而是你如何对这个系统施加作用力,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引导它变得更加灵活、流畅,向着你想要的方向去运转。

以上面的例子为例,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

  • 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保持更均衡的营养摄入、更多的日常锻炼,并习惯这种模式。
  • 以考试作为一个开始和框架,不断去学习和汲取新知识,并放进这个框架里面。
  • 从书里拎出一个知识点或思维方式,应用到生活中,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和思考模式。

也就是说:不是关注结果,而是关注「我发生了什么改变?」

所以,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才说:好的目标是什么样的?不要去量化它,而是通过设计一个最小化的模式,慢慢去优化它,使得它更加接近你想要的样子。并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它给你带来的改变。

你一定要理解:量化目标,关注结果,其实是一个「无奈」的办法。正是因为我们难以衡量成果,所以才需要退而求其次,通过量化结果、追求结果,来大致地模拟「成果」。

但在生活中,你完全不需要这套方式。因为你自己就是你生活的中心,你完全可以关注你每一天的变化、成长、状态和感受,不需要通过「结果导向」这种降维的、无奈的办法去实现。

所以,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把「结果」跟「优秀」解绑。

并不是说在所有事情上,你都要做到最好,才算是优秀。不是的。真正的优秀还可以包括:

  • 有足够的勇气去探索和尝试新事物(尽管结果未必好);
  • 让自己每一天保持成长和进步(允许犯错的存在);
  • 比起「以前的自己」做得更好(而不是跟外界相比)。

简而言之: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关注成长而非「衡量」,你所感受到的阻力,会小很多。

2. 别人认为我「不够优秀」,就意味着我真的不够优秀吗?

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总是需要相信「我是优秀的」「我是有能力的」,也就是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尊水平。否则,我们就会陷入对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怀疑里面。

正常情况下,这种自尊水平是适中的、理性的:我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清楚自己能取得什么样的表现,基于这种清晰的理解,我对自己的「优秀程度」会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知。

但是,如果从小成长在一个追求好结果、不允许犯错的环境里,我们就容易被塑造出一种脆弱的高自尊状态。

也就是说:我们会将这种评判标准「外化」。我们会认为:

我自己觉得自己优秀是不够的,我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让外界也认为我「优秀」,才可以。

这就导致了,我们总是很关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认为别人总是在关注自己,对自己抱持着很高的期望。一旦满足不了这种期望,就会损害自己的形象,从而损害自己的「存在感」。

但实际上,这完全是「中心化效应」在作祟罢了。

大家都非常忙,不会有人持续关注你,更不会有人持续对你抱持着一种高标准和高期望。

什么是中心化效应呢?在我们的认知里,我们的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们每天想什么、做什么、产生什么样的思考和感受,我们自己都一清二楚,并且,我们会把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放在最首要的位置,通过它们来认知和理解外面的世界。

那么,久而久之,我们就很容易认为:别人跟「我」一样,能感受到我的一切想法,产生跟我一致的认知,会像「我」关注自己一样关注我。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说你对自己的关注是100%,那别人对你可能只有5%。也就是说:当你的表现是50%时,你自我感知是「负50分」,在别人的感知里,可能只是「负2.5分」而已。

也就是说:你自己庞大的内心戏,在别人的感知里,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波澜,甚至对于他对你的认知和评判,很可能都不会产生波动。

所以,一个简单的建议就是:

把自己从别人的目光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去思考「我想要什么」「我认为怎么样」,而不是「别人想要什么」「别人需要怎么样」。

在自我实现和他人期望之间,保持一个平衡,而不是过度地倾向于哪一方——这样,才能让你更持久地走下去。

3. 我一定要做到「非常优秀」才可以吗?

这就是完美主义的通病。

完美主义最常犯的毛病,就是把标准设置得过高,并且,要求自己在各方面、各领域,都向该领域自身可及范围内的「最好」看齐,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及格线。

从某种角度来说,完美主义能提供动力,这没错;但与此同时,完美主义也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因为它通常会忽略两个事情:

1)你对比的标准,往往并非来自一个个体,而是来自不同领域的多个个体。

举个栗子:你身边的朋友中,有人年薪50万,有人生活清闲自由,有人婚姻和睦、家庭美好……你对比自己,觉得自惭形秽。

问题是:这些来自同一个人吗?不是的,他们是不同的人。生活清闲自由的人,可能收入仅供温饱;年薪50万的人,可能过着007的生活;婚姻和睦、家庭美好的人,可能在工作上谨小慎微,一点错都不敢犯……

2)你设置的标准,往往是远高于平均值的。因为只有远高于平均值的标准,才容易被你看到。

媒体也好,我们自己的圈子也好,总会有一个「聚光灯效应」:关注那最顶尖的1%,忽视剩下的99%。

久而久之,我们就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觉:觉得一定要跟这1%看齐,我们才算是「成功」的,才算是不拖后腿。但事实上,人的能力和表现分布,本来就是一个正态分布。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1%,那这1%就不是1%了。

简而言之:我们的成长环境,很容易把我们对事物的阈值不断拉高。它会一遍又一遍地向你灌输:「做得好」是不够的,你必须「做到最好」才行。

这当然是不合理的。

事实上,一旦你转变思维,接受「事物的评判标准是连续且多元的」,很多心理压力也就会迎刃而解。

一方面,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只有 100 分跟 0 分之别。在它们之间,还可以有60分、70分、80分……

我们完全可以无须追求「最好」,而是追求「比较好」。

另一方面,事物并非只有一个衡量标准。工作是否满意,并不是以收入作为唯一指标的;生活是否幸福,也并不是以「看起来是否光鲜」来评判的。

比起外界的评判标准,更多地去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许是一种让你摆脱压力和束缚的方式。

4. 只有一切都准备好,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吗?

实际上,并不存在「准备好」这回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因为你一直在成长、在变化。你今天的「准备好」,等明天再看,也许就又变成「不够好」的状态了。

所以,如果你一直在等待「准备好」,那就意味着你几乎永远都没办法去行动。

举个栗子:17年底的智识营1.0,当时我觉得已经非常棒了。但19年回头看,觉得问题非常多,于是大刀阔斧调整,升级到2.0。

但才过了一年,我又开始觉得2.0不够好了,能挑出一大堆毛病,于是,开始筹划做3.0……

既然总是会感到「不够好」,那为什么不从现在就开始行动呢?

所以,我的做法,不是说等到课程打磨得毫无瑕疵、没有进步空间了,再上线。而是告诉学员:课程后面可能还会优化升级,但我会把一切优化升级,全部同步给大家。你随时可以看到最新的版本。

同样,你去做一件事情,也许当下没有办法做到最好,但你能够留出提升、改进的空间,后面慢慢地去完善它,修补它,也是可以的。这是一种更好的策略。

再者,我们的大脑设计,本来就不是让我们在某一个「最好的状态」去行动的 —— 反过来,我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在对它进行训练,帮助它不断地实现「更好」。

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不在于让大脑用最好的状态去解决眼下的问题,而是:将眼下的问题作为训练材料,不断强化和训练它,使得它可以解决未来更多、更不确定的问题。

举个例子:你要等到状态最好的时候再去处理最困难的任务吗?不是的。你必须把它安排到每天的时间表里,强迫自己去攻克它。状态好就多做一点,状态不好就少做一点,这样才能不断锻炼你对复杂问题的耐受力和应对能力。

所以,如果你一直在等待「最好」而不去行动,那只是白白错过了让大脑变得「更好」的机会。

简而言之:在我们的一生里,解决哪一个问题、做成哪一件事情,其实都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自己得到成长。

对于当下任何一件事情来讲,我会建议「追求满意解」就可以了。

具体包括:

1)整体满足及格线,不出错,达成最基本的要求。

2)在平均期望的基础上,再争取做出亮点,而不是追求完美。

3)留出改进、提升、完善的空间,让自己可以不断迭代优化它。

用这种心态去行动,你的压力会减少很多。

结语

最后,简单说一下。

很多时候,我们欠缺的是什么呢?其实是一种「头脑一热」的能力。

当然,这篇文章不是让你不去思考,而是,尽量减少自己在行动之前的权衡和犹豫。告诉自己:

  • 不要太注重结果,只要让自己多迈出一小步,就可以了;
  • 不要太关注别人的看法,自己的感受才重要;
  • 不要把标准设得太高,要注意多元化和连续性;
  • 没有「准备好」这回事,每一天都可以是最合适的一天。

有时候,想得越多,也就越倾向于「不行动」「不犯错」。这当然是好的,但也很容易给我们留下遗憾。

所以,我的建议是:少权衡,多规划。

与其一直权衡利弊、考虑得失,不如多想一想:这件事情我可以怎么做?如何才能实现我的目标?我可以事先准备些什么,来避免不好的结果发生?

也就是:把注意力从「要不要做」「会不会出问题」「结果会怎么样」,转移到「怎么做」上面。

这才是一个更有意义、更有建设性的思路。

互联网打工人为什么要摸鱼?

来源:深燃

大型摸鱼现场被老板全程目睹,可以说是打工人的噩梦了。

“好奇,一大早到现在就在群里聊天的同学/部门是今天工作很空闲吗,这很常见吗?”,近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字节跳动CEO张一鸣在公司内部游戏交流群中看到,一些员工在上班时间聊热门游戏《原神》,这让他感到不满。“虽然公司不禁止上班时间偶尔闲聊,但连续几天都在游戏群这么活跃,我还是非常意外的。”

按照故事的常规走向,被大Boss批判一番的“打工人”们早该作鸟兽散,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繁忙的工作上。但此次事件中,妙就妙在有员工祭出字节跳动价值观之一“坦诚清晰”对张一鸣进行实力回怼,该员工称,上班时间闲聊是没法回避的问题,应该算一下群里单个员工在群里闲聊花的时间占上班时间的百分比,以及这些员工的业务是否和游戏相关,再看是否影响了工作效率。如果仅仅是因为群人数太多导致刷屏,每个人并没有在群里闲聊花太多时间,就没有必要担心。

尽管这件互联网人摸鱼趣事以张一鸣的“退群”落下了帷幕,但关于互联网人摸鱼的讨论不会停止。

深燃和7位互联网人聊了聊他们对于摸鱼和工作效率、管理方式的看法,有的人摸鱼摸成了表演大师,能瞬间把摸鱼演成业务探讨,有的人探索出了摸鱼的最高境界——拉着领导一起摸鱼,有的人深剖自己内心,认为摸鱼背后是对公司深深的失望。而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并不会盯着摸鱼这一件事不放,而是首先会考虑员工业绩是否达标,如果觉得摸鱼影响了工作,才会考虑裁员或调整工作量。

无论是员工还是老板,其实都不否认,摸鱼是人性,适当摸鱼,无伤大雅。

在顶头上司旁边看韩剧,摸鱼的关键在于假装认真工作

李红 | 25岁 游戏公司营销专员

对我来说,摸鱼是必备的。摸鱼相当于我和工作之间的润滑剂。可以说不会摸鱼的互联网人不是好打工者。

每天早上打开电脑的时候,“不想上班”的念头几乎占据了我整个大脑,于是我一般干一些“可以但不是很必要”的事情,从而混过早上。比如吃吃早饭,打打水,上洗手间(公司洗手间排队的人超多这样就有了摸鱼的借口)……就这样过去了半个小时。

我的顶头上司其实就在我座位旁边,但这也不影响我摸鱼。摸鱼的关键点是要装出你其实在认真工作的样子。打开网页,谁知道你是在查资料还是冲浪。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事,经常借着工作的名义去摸鱼。比如,在群里或者和同事小窗聊天,看似在聊工作实际上我们在八卦;借着找素材的名义打开B站刷一下;趁领导不备小窗视频网站,一边看韩剧一边做一些不费脑子的工作……

不过有时候摸鱼和工作之间的界限没那么分明。因为我们是游戏公司,打游戏反而成为了正业。有一回我上班时间拿着switch,大领导看到了有点儿不满,但实际上我在截图做素材。

说实话,摸鱼门道千千万,领导其实是很容易识破的。我们的工作还是结果导向的,用业绩说话,所以很多时候领导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但是不能太过分,堂而皇之的摸鱼很容易触碰到老板的雷区。比如,我一个同事刚入职第一年,因为没有项目,上班超级闲,然后在上班时间看起了漫画。结果被大老板看到了。大老板记到现在,一提到她就想起“上班看漫画”这件事。她的升迁也受到了影响,在工作中也没什么存在感。

不过,在我看来,摸鱼是肯定会摸的,适当摸鱼反而能让我在压力和繁忙的工作中,稍微得到放松。摸鱼之后再工作,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并且该干的活还是会干好的,毕竟还是要用绩效说话。“工作”和“摸鱼”这两者不冲突,反而是相辅相成。

上班8小时摸鱼7.5小时,因为业务能力强老板还能忍

小明 | 29岁 教育机构全托班主任

张一鸣这个事怎么说,大公司摸鱼应该很常见吧。可能因为这就是我的日常,所以我见怪不怪了。

我的职业是教育机构全托高三生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答疑解惑。由于学生的学习有专业教师管,生活有宿管阿姨管,家长有招生老师管,学生的问题不算多,我的工作本来就轻松。再加上一部分工作可以交给新人来干,一部分可以拖着以后干,每天就做一点不得不做的工作就行。

可以说我的工作就是摸鱼。打完卡就开始在办公室里发呆、唠嗑、打游戏,除此之外还会看小说、刷抖音,有时还会聚众在线上斗地主、打麻将。每天大脑状态就是,“好烦呀,又上班了,今天要干点啥”,每天都在找摸鱼的新玩法。如果按每天8小时为工作时间来计算,我应该每天平均摸鱼时长大于7.5小时。几乎每一次学生来问问题时我还在打游戏,摸鱼摸得我都快忘了上一次工作是什么时候了。

来源 / 受访者提供

摸鱼工具主要就是手机,只要开好静音模式和及时锁屏,就不会被发现。其实就算发现也没啥事,领导也不说什么。前两天我们聚众在线上打麻将,有俩人开了声音,突然校长就推门进来了,虽然我们第一时间就把屏幕扣过来、锁屏,他应该听见打牌的声音了。他也没说啥,就叫我们去接待家长。只要不是过分不务正业,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实他也不知道我每天干了什么,而且我是答疑老师里唯一211毕业的,解题能力强,不然就我这种摸鱼态度,早就混不下去了。

摸鱼的生活还算快乐吧,每个人的欲望不同,我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者,就想愉快的度过余生。

如果非要说本质的原因,其实我就是用摸鱼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之前在学校里,有一个很固定的及格线,我知道我学习的方向、目的是什么,但工作对于我来说一直没有很清晰的目标。我在天津工作,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没有买房压力,也没有养家的重担,不上班也不会饿死,工作就很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动力。用摸鱼打发时间,空虚的痛苦能通过游戏、小说快速填充,让自己不用长时间处于无聊的状态,思考意义。

有时候看完一本小说或者通关游戏之后,什么也不想干了,会想想工作这7年收获了什么,会发现什么也没有。

我知道这份工作不可能让我这么一直摸鱼下去,所以也在同时考公务员,这对于毫无升迁想法的我来说简直是绝配。摸鱼无止尽,空虚没有尽头,其实考公务员,也就是让眼前有个目标吧。

上班时间摸鱼创作,真香

高原 | 30岁 互联网公司体育视频编辑

每年12月-次年2月,都是我们固定的摸鱼期。

因为我们组主跟足球赛事,夏天忙到飞起,但冬天的摸鱼期也不是没有工作,只不过每天拿出2-3个小时就能完成,偶尔也会有一些临时紧急的工作任务,剩下时间大家就各自摸鱼。

上班时间是早九到晚六,食堂11点半开,有的同事可能稍微晚点到,在工位坐一个多小时,就下楼吃饭了。中午休息会,下午一般是工作时间,然后下午5点健身房开门,很多人就去健身,健完身再洗个澡,6点就正常下班了。

在不影响到其他人的情况下,我会看一些比赛的回放集锦或者直播,关注行业动态。如果我这算是摸鱼的话,那其他人就比较夸张了。

上班时间倒头就睡的,打各种游戏的,最夸张的是,一个同事开了几个小号用几台电脑同时打游戏。每天下午,有的同事偶尔下楼抽烟、买水、透气,一个下午出去一到两次都是常有的,大家在楼下集体性地吐吐槽、聊聊天,有的直接叫外卖,几个人坐在一块认真地喝下午茶。

我喜欢喝茶,时常一到工位先去把茶盘、茶壶都清理一遍,再坐到工位开始沏茶。还有个同事特别喜欢喝咖啡,每天到了工位,先把咖啡豆放到器皿里,然后开始摇,摇成粉末,最后冲上一壶咖啡。

刚到这家公司的时候,有闲暇时间,我还是想多关注一些顶级比赛,比如上午会看NBA,但也担心领导看见,因为我们不需要做NBA报道,有一次领导提醒说“还是要注意点”。后来发现,一到歇赛期大家都是这个状态,都见怪不怪了。因为这份工作挣的钱不是很多,很多人的想法是,工作量跟这份钱还算是成正比。

当然,我不算是一个特别爱摸鱼的人,因为工作已经很不饱和了,再摸鱼有点说不过去, 于是这段时间就成了自己培养兴趣爱好的黄金冬季。反正我是不会让自己闲下来,对着电脑发呆,或者跟同事纯聊天。

我喜欢传统曲艺,最近又迷上了脱口秀,上班开会时会试着写一些段子,把想法列成提纲,再慢慢往里填内容。

这份工作现在挺适合我的,因为我晚上客户应酬比较多,有时候晚上应酬完回去挺累的,如果工作要求准点到、要求上班时间不能摸鱼,时间长了会比较疲劳。而且我平时有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做足球解说,时间多是后半夜,那第二天到公司可以眯一会儿。我的这些爱好,都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做功课。

钱多事少离家近,这份工作至少占一样,我觉得还挺幸福的。

看综艺被抓个正着,转而假装在做产品体验

铁木 | 35岁 互联网从业者

我在国企、外企、私企都待过,我发现,每当宣布自己要摸鱼的时候,老板一定会来找我,这就是职场墨菲定律。

在国企,职员需要展现自己的外向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落到摸鱼上,如果你坐在角落里刷手机摸鱼,老板看见了会不高兴,同事也会觉得你是个怪咖。

国企正确的摸鱼方式,是午休时几个人聚在一起打牌,哪怕下午稍微晚会儿开工也不要紧,老板甚至会加入。在牌局上,你要展示自己对牌局的计算能力,和影响别人出牌的能力,也就是逻辑能力和煽动能力。其实这也不完全算是摸鱼了,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能力展示,有时候都会收到老板意想不到的好评。

在外企的时候,老板是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只要完成了份内的工作,老板不关心你在做什么。只要别大声喧哗,别刷黄赌毒网站就行。

在互联网企业的时候,又是另一种有趣的体验。因为互联网公司崇尚加班,又没有加班费,大家很容易倾向上班摸鱼。而互联网本身的产品形态,多少都带些轻娱乐的色彩,很多产品是用来给用户刷时间的,因此很难说清楚摸鱼和体验产品的边界在哪里。

我在互联网公司时,有一件摸鱼趣事。我们大部门是做电视的,我的Team做视频推荐,我工位后面摆了个70寸的超大电视。那段时间正好对接腾讯视频,有天晚饭后,我开始津津有味地看吐槽大会。

随着李诞在节目上侃侃而谈,我也在电视前笑的前仰后合。突然,电视后面面向我坐着的一位老哥,抬头看了我一眼,那个眼神非常奇怪,我不太确定意味着什么。

但我下一秒就自动演起来了,自言自语说:“嗯,能把吐槽大会这个节目推出来,和用户的历史行为还是很吻合的,这个推荐模型效果不错”。

然后我回头瞟了一眼,发现我们CEO在微服私访扫楼。不管她信不信我是在工作,至少她没有当面批我,也没问我叫啥。

我觉得摸鱼可以算是上班族的天性,但如何合理摸鱼,在不同的职场环境里,评判标准也不同。不过不论什么场景下,别人在干活,你出大动静摸鱼,都是很糟糕的行为。

我的体会是,内向的人独自摸鱼总是不讨喜的,但如果把摸鱼成果应用在工作中,就不一样了。对于外向的人,把各部门同事搞在一起摸鱼,抽烟、喝酒、打牌、打球,不但领导不会干涉,这个人早晚要成领导。

摸鱼的最高境界,是让领导跟着你一块摸

邱坤 | 25岁 某创业公司员工

很多人提到摸鱼,觉得好像是一个贬义词,跟偷懒耍滑是挂钩的,但我觉得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摸鱼可以说是一种工作方式。

我在一家创业公司,当时入职挑座位的时候,我专门选了一个角落的工位,左边是窗户,后边是墙,前边和右边全部都是工位,其他位置要么跟其他人挨得太近,要么靠近走廊和门口,我这个简直就是摸鱼的黄金分割点。

但其实我很少在上班时间内摸鱼,一般都是下班后。因为公司虽然默认下班时间是六点,但其实是八九点。创业公司加班很严重,每天下班了所有人都不走,有些人是工作没忙完,有些人是假装加班给老板看,还有人是不敢走,我就是不敢走的那一个。有几次我刚下班就走了,后来被部门领导谈话,批评我工作不积极,后来每次我都等领导走了我才走,即便是手里工作忙完了,我也非要磨蹭到八九点才走。

但下班了还待在公司真的很无聊,没办法就只能摸鱼。我喜欢打网游,但公司的电脑配置太低,每次上线都卡成马赛克,队友说话都像说rap,所以我只能去附近网吧。

为了避免被发现,我每次去网吧都是什么都不拿,公司电脑也不关,比如停留在某张PPT的页面,杯子里倒满热水,放一袋打开没吃完的零食在桌上,甚至有时候还不拿手机,造成我还没下班,只是去卫生间的假象。

这个效果非常好。每次6点多我就去网吧,打两个小时游戏,八点多返回公司拿东西,正好赶上大部队下班,我还可以跟老板打个招呼,两头都不误。

但这也有个问题,毕竟人不在公司,有时候领导找我有事,一等一个多小时我都不回来,打电话不接,领导也开始怀疑了,所以这个频率得把握好。

摸鱼的最高境界,是让领导跟着你一块摸。有一次中午我在公司打王者荣耀被领导发现了,当时其实已经到了上班时间,我缩在角落里以为大家看不到,但领导突然走到我旁边,吓得我手机都掉到了桌上。那次领导没说什么,后来我找到机会就给他安利王者荣耀,还说身边所有人都在玩,谁不玩谁落伍,就这么洗脑洗了两个星期,后来他就开始跟我组队,我们一块摸鱼……

其实老板也摸鱼,他玩在线斗地主,有时候我从他办公室门口经过,能听到里边传出来的斗地主背景音乐,玩过游戏的一听就懂。还有两次在电梯里,我还看到他拿着手机正在玩斗地主,都不看四周的那种。

上班偶尔摸个鱼很正常,是一种休闲放松以及同事间交流的方式,尤其是组队打游戏,很快大家就熟络起来了。与其加班装样子,不如在线摸鱼。

我摸的不是鱼,是对公司的失望

Jacky | 29岁 某海外电商品牌市场

摸鱼人的悲哀在于,有大把时间,但不知道摸什么鱼。

说起摸鱼,我感觉我们整个组都在摸。环顾周围同事的工作状态,有的拿上手机、笔记本,面做焦虑状,装作去参加会议,其实在里面一呆就是一小时,也不知道在里面干什么;有的打开做到一半的PPT,装作在查找资料和数据,实际在看帖,有的甚至在玩新出的《赛博朋克2077》,一个2天可以做完的PPT,已经拖了一周。

当然我自己也是摸鱼大军中的一员,我一般打开钉钉聊天窗口或者做了一半的表格放在桌面,看看新款电子产品的发布,看看股票基金,这样还能够瞬间切换到工作界面,至少不会出大问题。

或许你不相信,以前我是一个工作效率非常高的人,而且像我是做海外电商品牌的,经常要等大洋彼岸客户的时间,等大促一来,不睡觉是常有的事,但我从来没有抱怨过。不仅如此,我还经常做份外的事,比如主动找朋友调研欧美市场,做数据分析,最后为公司找到了瑜伽裤这个爆款单品。

但今年,一切情况就不一样了,疫情对我们行业来说本身就是一次大洗牌,加上公司之前积累的旧疾一下子爆发,公司已经奄奄一息,甚至老板本人也一直留在国外,至今未在公司现身。同事们从一开始突然松懈的小心摸鱼,到现在已经是家常便饭。

除了公司的变动,同事的动向也一再影响着我。几个我之前比较欣赏的同事,先后离开,大家原本私下都公认能力一般的同事,得到了老板的“提拔”,再加上今年我的身体查出来有些问题,对健康的担忧会不断让我分心,至今还呆在公司没有离职是因为去医院方便请假。但这件事一直悬在我心里,我知道我该行动了,不能再这样下去。

其实互联网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讲究自我精力和时间管理的行业,不是工作时间越久干的活就越多,互联网公司更应该考量的是如何激励提高工作效率。

这一点我觉得在这次“字节员工摸鱼被张一鸣抓现行”的事件中也有体现,如果员工真的是抱着摸鱼的目的,完全可以避免在有老板的群里讨论。大家都不是傻子,心里都有分寸,一般都不会影响工作结果。摸鱼还得先把船开好,与其严抓群聊,不如思考如何提高效率。

应对摸鱼,永远不要挑战人性

本杰明 | 38岁 前酒店业运营总监

张一鸣还是太“嫩”了,摸鱼这种事,要是老板把它当个事说,就显得老板小气了,也会暴露老板的心思、显得没有城府,这种事情,得在暗处下功夫。而且根据我多年的职场经验发现,一个领导越自信、段位越高,就越不会看特别细致的东西,他有自己独特且隐晦的判断标准或方法论,评估公司的情况。

先说员工为什么会摸鱼,一是他的工作量不饱和,二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拖延症,如果deadline不是迫在眉睫,很多员工就会先摸一会儿鱼,然后推进一点工作,到最后发现时间来不及了就开始加班。

从管理心理学上讲,摸鱼是人性,因为摸鱼的快乐是即时反馈,能够给人迅速带来快感,而工作是延迟满足,工作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探索,才能获得“奖励”。谁都很难禁住即时反馈的诱惑。针对这一点,管理者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员工进行目标拆分,将大的目标拆分成小目标,让一件工作看起来不那么“漫长、艰难、看不到头。”

如果我觉得员工摸鱼已经影响了整体的工作进度,我会重新调整工作量,完不成的员工肯定会开始抱怨KPI太变态,自己就会考虑辞职。如果自己完不成、也不走、还影响团队进度的,我会把他裁掉。

一来,杀鸡儆猴,重新形成一种团队内的紧张氛围,二来,如果少了一个人,工作量就会重新分配,剩下的人虽然活干得多了一些,但是能拿到更多的工资和奖金,还会感觉到资源多了一些。这就叫顺着人性管理。

而且,如果我是张一鸣,我绝对不会暴露自己,因为那是一个多么难得、多么鲜活的能够真实地观察员工的地方!我会继续隐藏在群里观察员工,然后根据观察,对工作量进行评估,重新制定目标或裁一些绩效落后的员工。

一个有智慧的管理者一定是顺应人性的、结果导向的。我不赞同那种在厕所安计时器、屏蔽网络防追剧的“防摸鱼办法”,因为大部分工作,并不像流水线工人一样,不动脑子拧螺丝就行,而是需要思考,需要创造力,这些方法就是纯粹把人当工具了,那如果这样的话,现在的技术也很发达了,怎么不考虑用机器、人工智能去代替这部分人的工作呢?

如果用太生硬的方法阻止员工摸鱼,会让员工心里不舒服,带着抵触情绪工作,这对工作没什么好处。我也做过员工,我知道和同事聊聊天,是会让心情很愉悦的,双方甚至会在看似摸鱼的交流中碰撞出一些灵感,最后变成很不错的产品或策划。

还有一点,老板在考虑员工是否是在摸鱼的时候,也应该考虑这个员工的工作性质。比如我以前有个做客户开发的同事,他每天就嘻嘻哈哈地跟别人聊天,找各种人喝酒,醉醺醺地出现在办公室,还和漂亮姑娘约会。这在别人看来可能是摸鱼,但其实这就是人家的一种工作方式。

都说“图文已死”,2021年图文新媒体还有机会吗?

来源:鸟哥笔记

在短视频风起云涌的今天,很多人会觉得,类似于公众号这样的图文内容,是否已日暮西山,不再有价值了?

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也不乏听到很多老板会说,做公众号没有丝毫技术含量,也没有盈收利润,所以要尽可能的缩减这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甚至直接取缔。加上最近公众号阅读量的显性修罗场,愈加显得雪上加霜,各种报道的唱衰,很多新媒体小编会非常迷茫,马上就2021年了,图文新媒体还有坚持的必要吗?或者说,图文新媒体,还有出圈的可能吗?

我认为,答案没有绝对一说,一个人本身所处的环境、手头所握的资源、可以替代的选择等,都会影响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质上,这是一个决策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认为图文新媒体没有市场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另一个问题,早年的时候,大家都在判断纸质书的命运,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厚重的纸质书将会被淘汰,那些以纸质书为盈利点的出版社、新华书店等也将关门大吉。诚然,互联网的碎片化阅读给纸质书籍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但纸质书真的只剩下消亡了吗?

不是的,近些年来,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合办,依托各级中心图书馆,采用自动化设备和无线射频技术,实现一体化服务,具备24小时开放条件的场馆型自助公共图书馆,又被成为城市书房、乡村书屋,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着各个角落。纸质书,通过互联网,创新了出路。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图文新媒体的落寞不是因为图文内容本身,而是在于是否思而变,变而通!我们之所以会认为视频才是市场,很大原因并不是因为图文新媒体红利的稀薄,而是陷入了一种定式效应。

什么是定式效应?

《学习之道》的作者在书中写到:当我们陷入定势效应时,脑海中已有的,或者是最初的想法,会阻碍我们产生更好的想法或者答案。

  • 公众号红利已经不再了
  • 短视频才是未来的新媒体市场赛道
  • 图文新媒体布局已经定了,新号没有市场了的
  • 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更新图文了

当上面这些想法占据你脑海的时候,就陷入了定式效应,你会不断怀疑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是无用功。这样的后果是,只要短时间内,图文的效果不理想,你就会告诉自己:

  • 果然如此,那还是放弃吧,不要浪费时间了
  • 图文新媒体太难了,没有前景的

当一件事情,一开始就被定性为几乎不可能,没有市场,不建议等, 大部分的创意想法和答案都会被扼杀。

其实我们细究,不难发现,那些图文新媒体也好,那些视频新媒体也好,不是因为笃定什么才去做,而是尝试去做才发现机会。图文10万+依然不知凡几,微信一块动作频繁,都在为图文加码,其实内容不好,再好的风口也会从暖风变成北风,而内容若是好,再难的局面也会迎刃而解。

这就是我对图文新媒体的认知。不要去问别人值不值得,你就问问自己,为什么想做?如果你不知道怎么问自己,或许,WRAP决策流程可以帮你。

WRAP决策流程

什么是WRAP决策流程?这是希思兄弟在《决断力》中提出来的,希思兄弟把决策过程分为面临选项、分析选项、做出选项、接受结果四个步骤。并对每个步骤中,可能出现的阻碍我们理性决策的因素,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 W:面临选择时,拓展选择空间(Widen your options)
  • R:分析选项时,现实检验(Redlity test your assumptions)
  • A:做出决策前,长远考虑(Attain distance before deciding)
  • P:做好决定后,做好出错的准备(Prepare to be wrong)

1、面临选择时,拓展选择空间

当我们纠结于是否要做图文自媒体的时候,说明我们是可以有选择的,不然做就是了,何必苦恼。那么决策的第一步,就是在面临选择时,拓展选择空间。希斯兄弟提供了五个思路和三个选项的来源途径。

5个解决思路:

(1)解决思路一:待解决问题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有哪些选项可以满足这个目标?

新媒体做图文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如果我们暂定是转化变现这个目标,来看看还有哪些途径可以满足?

  • 图文类新媒体: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等
  • 短视频新媒体:抖音、快手、视频号、其他视频平台
  • 线下渠道类:CBD广告、活动宣传

(2)解决思路二:考虑机会成本。

你选择了一个,放弃的是什么?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比如你选择和图文新媒体死磕到底,那么你有可能会错过其他一些发展机会。

(3)解决思路三:如果你不能选择任何一个现有选项,可以选什么?

如果无论是图文、短视频还是其他渠道,都不是你想要的,当你彻底离开新媒体这个行业的时候,你还可以做什么?比如活动运营、产品经理?

(4)解决思路四:预防心态的谨慎与促进心态的热情共存。

通常来说,我们不能一味考虑如何如何回避消极状态,也要考虑如何达到积极状态。比如我们选择继续做图文新媒体,不能只考虑,没有效果多带来的时间机会浪费,还要看到,只要做好内容,沉淀下来,总会有用的。

(5)解决思路五:考虑是否可以几个选项同时进行。

其实,新媒体行业是个大概念,在我们考虑选项的时候,图文、短视频、线下渠道,并不是矛盾的,可以同时进行,正如视频号和公众号现在是打通使用的。

当你发现,五个解决思路都没有选项时,该怎么办呢?这里有三个选项来源:

选项来源一:还有谁也在奋力解决类似的问题,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什么?比如鸟哥笔记发起的这个话题讨论,你可以看看大家怎么说,他们的解决方法是什么?那些从图文新媒体转型的人在做什么,那些新入局图文新媒体的人又在做什么?

选项来源二:从过往的成功经验中,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比如你是否曾经做过不被大家看好的项目,最后结果却不错?

选项来源三:类比,是否有相似的事件,比如我上文提到的纸质书籍。

总结一下,即第一步要学会不信任“是或否”式决定。比如是否该做图文新媒体,这其实就是“是否”式的决定,它只是对唯一的选项做出赞成或反对的决定。在孤立地思考这个问题,而不去寻找其他的选择。第二步要了解每个选项背后的终极目标,先分析机会成本,再多目标追踪,从不同角度,同时考虑多个选项。第三步,当我们需要更多选择,却感觉陷入僵局时,就可以去寻找已经解决问题的人。

这个时候,你可以把自己的选项列出来了。

2、分析选项时,现实检验

当我们有了选项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克服证实倾向,即我所说的定式效应。我们可以从反面问题入手,来进行检验。比如一开始的三个选项:

  • 图文类新媒体: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等
  • 短视频新媒体:抖音、快手、视频号、其他视频平台
  • 线下渠道类:CBD广告、活动宣传

我们先不要去关注那些做得不成功的图文新媒体,而多多列举成功的图文新媒体。看他们在大环境下,是怎么保持图文的质量和转化率的,这相当于我们用幸存者偏差去打擦边球;而对于短视频,我们可以分析转化成功率,是否真的这么容易入局。即你本来的想法是怎么样的,你用反面去验证。

其次,要常用外部意见,避免信息失真。内部意见即我们对自身所在的特定环境的评价。外部意见即在类似于我们这样的情况下,事情通常是如何发展的。一般来说,外部经验更加准确。比如我们自己做图文新媒体可能做的不成功,那么看看外部的,不要以自身去代替全部。

最后,坚持先尝试,再迭代,最后决定。在有时间可以试验的情况下,不要去猜测,大胆尝试求证。

3、做出决策前,长远考虑

这个时候,你对选项有了一些检验,先停下来,不要去决定,希思兄弟提出了一个“10-10-10法则”,即 10 分钟、10 个月、10 年后,你会如何看待此刻的选择?在个人做决策时,最有力的问题可能会是:“如果面临这种情况的是我亲密的人,那我会告诉他/她如何去做?”假设,现在你的亲戚要去做图文新媒体,你会怎么告诉他?

做出决策前,你要想明白你的核心重点?你到底想要通过图文新媒体,达到什么目标?你想要建立什么样的平台?有了核心重点,才会有行动纲领!

4、做好决定后,做好出错的准备

我们做出了选择,那就一定一帆风顺了吗?未必,这个时候,你要对结果进行最佳和最差预期。

在为最差的情况做准备时,我们需要进行事前析误。比如图文新媒体最差的结果就是没有阅读量没有粉丝,更没有转化,那么如何避免这些情况出现?你是否已经有了应对措施?

在为最好的情况做准备时,我们需要进行预演。比如当你的图文新媒体做的很成功,那么想象一下,这会是个什么场景。

为了应对无法预见的结果,我们可以使用“安全系数”,或者说设置一个止损点,比如多少时间内,多少投入内,若是还没有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不可能无休止地投入来促进图文新媒体的成长,那么让你停止的那个点在哪里?在这个点未到来之前,大胆去做吧!

没有劝退员工经历的HR不是成熟的HR

来源: 秉骏哥李志勇

【职场指路】劝退员工心有愧疚,HR该怎么办?

我是一家小企业的HR,刚刚入职两个月,在这期间,就已经在老板的要求下劝退了两位员工,心情五味杂陈。确实今年整体市场行情不好,我们公司也在夹缝中求生存,老板也一直在要求各部门缩编,但是每次和小伙伴谈话的时候,也能感受到他们的不容易,特别是老板劝退都是尽量不给补偿,总觉得自己在做亏心事。请问我该怎么办?

  只要有一定工作年限的HR,应当都经历过“按照上级或老板要求劝退员工”,特别是一些管理不怎么规范的企业,这样的情形时有发生。针对楼主在劝退员工过程中感觉自己有愧疚、觉得在做亏心事一事,想与楼主交流几句:

1、认真执行为大

  老板已经要求劝退员工,那么,HR只能照做,不能拒绝,更不宜站在员工角度与老板理论,除非不想在公司继续干了。

  如果对老板的员工有些理解不清楚,可以请教老板,我想老板也会把自己的一些考虑以及其他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告诉给楼主,虽然不会是全部,但多少也能够让楼主明白老板这样做的良苦用心。

  只有充分理解了老板的想法,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好劝退员工,如果理解不到位,特别是一些模糊地方,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恐怕会偏离老板的想法。即使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不是特别清楚的地方,也可以随时找老板交流,以便灵机应变的处理。

2、生存比发展更重要

  当下环境,企业整体行情不好,公司为求生存,各部门要缩编,这是许多企业首先考虑降低成本的做法。企业经营不是太好,楼主只要与老板多交流几句,或者通过财务、业务部门也可以了解一些。

  楼主掌握了这些,就可以适当给劝退员工解释说明,主要是说公司确实经营有困难,如果企业不能轻装上阵,很可能就难以撑过去,所以,公司这样的决定,请一定理解。

  注意:一定要说是“公司的决定”,不要特指是“老板的决定”,否则,这些员工如果向老板问询情况,就可能把楼主出卖了,届时,老板就可能找楼主的麻烦,何必惹火烧身呢。

  同样,公司虽然有困难,在缩编,但目前还没有缩到楼主头上来,站在楼主要工作要生存这个角度上看,如果楼主不按照老板的工作指令去做,那么,楼主在这家公司的生存无疑是很成问题的,所以,权衡一下自己的生存重要,还是被劝退员工的生存重要,这时,真心的讲,恐怕还是“自私”会占据上风的。

  不劝退员工,自己可能就会被劝退,明显的二选一,怎么决策,不是很明显吗。

3、不宜都劝不要补偿金

  楼主也要做一个聪明人,特别是在老板要求劝退员工还附带不给补偿金时,你这时就要想一个问题,也就是:如果连续劝退了两人,公司都没给补偿金,如果第三人或者后面哪个员工,结果公司却给了补偿金,老板会怎么认为HR的办事能力,会不会认为楼主是有意无意在帮员工;另外,站在员工角度,别人都拿到了补偿金,凭什么我没拿到,事后可能找HR麻烦啊。

这个看起来是二难选择的,该怎么做为好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做:

1)职责使然。

  在劝退员工时,楼主一边说企业确实困难,一边说自己的职责和工作只能这样做,不然,自己也就没有了饭碗,请员工一定理解,更不能对楼主私人有什么抱怨或事后找麻烦,本来是公事的,就变了私事,那楼主也要挺直了腰杆,到时,既可以拿起来法律武器,也可以让公司出面维护自己的权益,毕竟自己是在履行工作职责,不过,那时责任员工恐怕就要有麻烦了。

2)时间精力。

  公司经营有困难,劝退员工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员工想要补偿金,在企业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即使仲裁或诉讼,由于目前确实是大环境不好,恐怕仲裁庭、法官等也可能为企业说几句人情或道义的话。如果员工坚持要补偿金,走完法律程序,时间可能要半年后了,这期间如果员工无法上班,加上法律程序的折腾及心情不愉快,对身心和家庭的影响可想而知,另外,这样的举动,在行业或周边企业的影响如何,今后选择新工作受影响的程度等,这些因素恐怕也得仔细考虑。

  确实出现过一些员工与公司对薄公堂,也为自己争得了一定的利益,但对自己择业确实影响不了,有的很久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要么到更远的地方的找工作,要么跨行业找工作。离开自己熟悉的行业,对自己在薪水和职位上的要求恐怕难以有更高期待了。

  成年人了,凡事要三思,要考虑清楚利弊,不要到时后悔就不好了。

  劝到这里,楼主算是尽到职责和义务了,有的员工可能会知难而退的接受劝退,楼主为其办理所有离职手续即可,甚至为他们办好失业金申请手续,在离职证明书上还可以适当美言几句;但也有员工可能不信邪,非要为自己的利益与公司干下去,那么,这些员工可能会找到老板理论,当然会说到HR不给补偿的劝说,如果员工把老板说服了,公司要给补偿金,楼主也没话说,如果要走法律渠道,HR最好约上法律顾问一起按时出庭就是,那就届时看结果吧,这样出来的结果,不管是给还是不给补偿金,老板也难以怪罪于楼主。

4、多劝几次就不愧疚了

  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劝退员工,而且还想不给补偿金,确实给HR内心深处会留下“好象做了亏心事”的感觉,毕竟人人内心都有善良和同情弱者的一面。

  然而,随着工作的不断进行,如果楼主能够再劝退几个员工,不管是顺利劝退,还是吵闹后劝退,还是仲裁诉讼后离开,由于与老板或其他中高层交流沟通了更多的如何维护公司利益的话题,时间长了,就自然会“凡事都容易考虑大局或公司利益”,那么,内心原来那些“愧疚”的成份就会越来越少,甚至会慢慢认为“应当那样劝退员工”,再后来就可能已经形成了习惯的思维,进一步会认为“理所当然”。

  这样的心路历程,其实就是那些中高管甚至老板为什么能够心不慌、手不乱的理直气壮的劝退员工,而且想尽办法都能够找出许多个理由来说服员工,反正就是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证明“劝退是正确的,员工应当同意”这个观点或逻辑。他们哪来丁点愧疚,更没有做亏心事的感觉,天然一副“强肉弱食”自然选择的样子而沾沾自喜,楼主不妨也向他们学着点。

5、试着推荐工作

  如果楼主确实难过自己善良内心这一关,那么,在劝退之前,可以通过自己的人脉,在与被劝退员工沟通时,为了让他们较顺利的接受劝退,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二个单位的工作,供他们选择。

  推荐时,可以说明是自己特意找的关系,单位、工作还可以,不过,还得靠自己面试时认真观察,去或不去,对方聘不聘用,机会摆在面前,完全就靠自己把握了,楼主只是推荐,是无法保证成功的。

  由于推荐了一二家,想着与其在这里纠缠耗时间,还不如早些离开重新开始工作,这里也不得罪人,说不定今后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得着他们,毕竟朋友多一个、自己的路就多一条,路要越走越宽才对,不能越走越窄,想到这想,员工自然就更容易接受劝退,也不容易把劝退或不给补偿金的矛盾集中到楼主身上来。

  与其说楼主是职责和工作所在而不得不行劝退员工之事,倒不如说是“不是你走,就是我走”的选择,从大处说,可以与“站得高、想得宽、有大局观”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自己“成长成熟、历练内心”的必经过程。

  从这个角度上讲,没有劝退员工经历的HR不是成熟或合格的HR。您同意吗?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