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说职场人没有逃离互联网,但35岁问题有了新解药

来源:脉脉数据研究院

为职场流动性困境的找到一些新出路。

两年前,阿一对互联网大厂充满憧憬,从外企辞职加入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大有大的好处,福利待遇都不错,从三餐到下午茶,从打车到租房,衣食住行,公司都给包了。

大也有大的压力,996、PUA、内卷,2020年的每个职场流行梗,似乎都是围绕着互联网大厂的那些事展开。

2020年末,她被自我怀疑笼罩,在自述中写到:一天中午的午休时刻,在朦胧中,她听到了阿姨推车发水果的声音,感觉自己像一只被圈养起来的动物,每天接受公司阿姨的水果投喂。

对工作意义的追问,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对于发展出路的探索,在意外频出的2020年,显得尤为不一般。

逃不开的互联网大厂 

12月的初,有关“逃离互联网大厂”的讨论开始见诸各个自媒体及脉脉平台。

一位互联网大厂人说:“我的老板最喜欢说,你是不符合预期的,你是不被接受的,你的投入不行。处处强调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这种方法比直接克扣工资、延长加班时间的惩罚更打击人心,这让一个人无法融入到职场环境中,无法与新的团队共同奋斗。

还有的问题涉及到职场脆弱的信任,有些大公司开设了员工心理咨询热线,但有人即使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不敢打,担心打了电话,有可能在HR那里留下“不良证据”。

也有人把自己身处“职场内卷”的原因归于组织设计,“由于身体原因,我必须休假治疗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在病假结束前回到了岗位,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我被动调岗三次。我真的不想再拥抱变化了。”

2020年12月,脉脉结合人才大数据与调研,发布了《势在人为:人才吸引力2020》报告,揭示了互联网大公司的人才吸引遭遇了光环下的暗流冲击这一现实。互联网行业职场人的工作整体幸福感满意度在各行业中排名倒数第三,仅排在贸易批发零售、农林牧渔行业之前。

互联网人为很多事情感到焦虑,工作压力,工作强度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是满意度最低的因素。互联网这样的一个风口行业,以变应变是常态,身处其中的职场人们,弥漫着“担心被淘汰”的情绪。

但是,从整体数据上看,逃离互联网大厂并非趋势所在。IT互联网仍然是一个薪酬福利颇高,且年轻人拥有诸多成长机会的行业,更多的人仍有更多的人对大厂抱有美好憧憬。报告显示,互联网仍然是人才流入最多的行业。

从事艺术行业的Niki觉得,自己需要被严格的KPI和日报周报所驱动,渴望在大厂完善的管理制度中工作。

互联网行业仍是许多奋斗中的年轻人实现阶层跃升的最好行业。互联网独角兽们仍然闪耀着资源、机会、金钱与理想的光环。大厂中永远不乏乐于加班的人,为了多一天的加班费,为了早一日实现可能的“财富自由”。

打工人内卷背后的流动性难题

内卷到底意味着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只有量变没有质变。

人类学家项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内卷最早出现在农业经济中,用于解释为什么农耕社会会长期没有大的突破。

放到如今的现代社会,“今天的内卷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我们要不断抽打自己,让自己就这么空转,每天不断地自己动员自己。所以它是一个高度动态的陷阱,所以非常耗能。”项飚还说,现在内卷的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就是没有退出的机制,不允许你退出。

《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一文最近大受关注,文章说在清华北大这样的顶级高校中,那些聪明的年轻人也要面临极度竞争。内卷不再是单一维度、单一行业、单一领域遭遇的困境,而是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行业,更有甚者把这一概念放置到幼儿园,这意味着在人生的起点便要面对内卷竞争。

放到职场中,对内卷现象的反思背后,是对于无法带来实质发展变革的资源消耗、精力消耗的一种反思。

报告里披露的2020年全年就业竞争最激烈的岗位,大都是那些已经成熟且标准化的岗位,比如品牌、公关。“打工人”越多且缺乏多样化成长空间的岗位,卷得越厉害。

流动性仍是破题的关键。不管是跳槽、转行,还是升职加薪,只要有流动,就有活力,有出路。

职场流动性困境的新出路

脉脉《人才吸引力2020》报告显示,离开互联网行业的人们首要选择是金融,在疫情期间爆发的教育培训行业也是互联网人的另一个主要选择。

诸多行业流动和职业选择背后,均指向了一个概念:数字经济。2020年人才稀缺度排名前十的岗位:算发、云计算等高精尖人才入列,音视频娱乐产业的发展,使得图形音视频开发等十分抢手,而主播和课外辅导教师在2020年变得格外紧俏,分别印证了直播和在线教育的兴起。

报告对数字化人才做了定义:具备较高信息素养,有效掌握数字化相关专业能力,并将这种能力不可或缺的应用与工作场景的相关人才。数字人才不仅包括技术人才,还包括数字化应用与管理人才。

2020年数字经济十大高薪岗位中,架构、算法、云计算研发等核心技术岗位薪酬在2020年仍是一路领先,而风控、数据安全等业务核心岗位也备受重视。当然,数字娱乐也是热门,游戏行业是“隐形富豪”中的高薪行业,制作人、特效美术等职位的收入排名靠前。

35+年龄焦虑的新解药

“我前一阵去看病,医生说你这么年轻不应该这样。我说,我33岁了。他说,33岁怎么了?33岁很年轻啊。这简直颠覆了我对‘年轻’的认知,虽然是从医生那里得到这个评价,但我33岁竟然还可以算是‘年轻’,还能跟年轻沾边。”

这是一位互联网人的自述。年龄焦虑背后,其实是行业发展到底需要不需要知识与经验积累的问题。

脉脉的此份报告显示,制造、房产建筑、能源电子、生活服务与耐用消费品等传统行业,吸引的数字化人才仍然以5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居多。

这背后也许就藏着用35岁人才出路的解药:跨界融合,去阅历和经验能带来价值的行业,而不是内卷在一个地方比比谁更年轻。

正如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所说,在未来的新经济领域,对于个人来说,不用担心过了几年“青春饭”就没有了,人才是在不断的沉淀、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成长。新经济企业极其需要融汇不同行业领域的人才,需要时间的沉淀。所以说,新经济时代,35岁以上的人才,才是王者。

产业互联网是2020年很多互联网大厂的重点项目。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他们不得不啃,这是巨头们在互联网下半场决战的关键战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职场人的新机会。

抢人大战暗中开打

在国内的数字化人才储备量中,杭州市成为近年来数字化发展的明星城市,其数字化人才存量也超过了广州,排名全国第四,晋升一线城市行列。数字化人才排名前二十的城市中,长三角、珠三角占据主导,中西部城市中,西安领先于武汉。抓住了数字经济机会的城市,往往就是当下人才吸引力高的城市。

不过,报告的数据也揭示了一个无奈的数据。数字化人才向头部城市集中趋势明显,排名前二十的城市集合了中国90%的数字化人才。如何发挥城市群经济中,头部城市的辐射效应,让数字经济成为推动融合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未来几年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

如媒体所言,中国各地城市的“人才争夺战”背后,隐藏着通过人才实现创新发展的动力及人口红利衰减后的焦虑。

既是区域经济学博士,也是企业家的毛大庆曾在《人口忧思—40年红利期将尽,中国老了19岁》一文中说,按照目前的人口发展趋势,到2035年,中国的人口中位年龄将接近50岁,作为对比,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印度是34岁,美国是42岁。

看到了企业争抢人才之势的脉脉CEO林凡,最近一直各种场合在提醒着圈内的高管朋友,一家公司单靠一两个厉害的优势点就能赚钱的“天才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缺人时代”。赚快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产业互联网开场,新经济开始开场,进入低毛利的时代。而新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考验的是企业的全方位实力,企业业务不能有短板,这意味着人才不能有短板。

脉脉招聘内部的一份数据显示:人才被企业“撩”动的数量,从6月1日到12月11日,已经增长了4.2倍。

抢人大战已经暗中开始了。企业在今年是在储备人才,锻炼团队,还是在流失人才,明年的结局将会很不一样。

知名商业咨询顾问刘润在脉脉的MAX年度雇主颁奖盛典上说,人才缺乏背后首先是人口大格局的变化,另一方面,“资本”和“人力”两个关键要素的重要性排序已经发生了变化。

刘润认为,当资本更为重要时,需要用规则来管理员工。而当我们不可避免地走向人力比资本更为重要的时代时,企业就要吸引员工,需要和员工成为事业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

企业需要吸引的人才,不仅是年轻的潜力股,更是有着多年经验的中高端人才。

也是在这场脉脉的大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与人力资源教学杰出教授周禹给出了环境震荡期,企业开源引才的“四定律”:

  •  “逆势操盘律”:环境震荡期,恰是”人才逆势操盘“的窗口期。企业要采取进攻性的人才策略,吸能蓄势、纳新革故。
  •  “低抛高吸律”:企业战略需要基于业务基本盘做收拢和聚焦,组织内部人才结构的革故顶新要有加有减:效能低滞的人力资产,果断平仓清盘;高质高能的优质人力资产,聚焦资源加仓增持,从而实现人才结构新旧置换,及能力资产结构优化。
  •  “异类优先律”:打破经典的引人“匹配“论。超越企业自身能力边界、能力阈值的高能人才,之于企业已有状态恰恰具有异质性,”格格不入“才能带来新增量、打破内卷化。
  •  “以‘网’络人律”:社会网络本身就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池。HR部门不仅仅是组织的内部部门,而是一个更加具有外向性,开源连接的结构,让组织连接成为开源网络平台,将企业HR嵌入到人才网络中,长期联接、长期联动。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其实是企业吸纳人才吸引人才非常重要的策略。

脉脉联合创始人王倩建议:“一方面,企业要主动出击,挖掘深潜于水面下的扫地僧。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雇主品牌阵地,吸引人才。社交时代,别人的意见比广告的效用至少高四倍,雇主品牌应该成为CEO与员工的共同责任。”

全球监管掀起反垄断狂潮,陷入焦虑的不止是阿里美团腾讯

来源:王林

这背后不是杀死巨头的决心,而是促进科技创新的恒心。

阿里的一则公告平息了舆论的质疑声。

没有调查组进驻,相信监管让平台型企业自身发展好、服务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针对外媒报道中央联合调查组进驻阿里的报道,周五下午4点58分,阿里方面给出了严正声明。 

引发舆论关注的原因很简单,今年以来,互联网反垄断屡被提及。

监管趋严下,市场情绪风声鹤唳。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反垄断意见稿发出当天,港股互联网巨头股价集体大跌,当天美团跌超10%,京东跌超8%,阿里跌超5%,腾讯跌超6%。

反垄断,成为一众互联网巨头绕不开的话题。更重要的是,中国不是孤例,反垄断风暴几乎在全球各大经济体同时上演。 

美国司法部刚刚向谷歌、Facebook发起了诉讼,硅谷巨头们还面临20年来欧盟首次对互联网规则的动刀,《数字服务法》和《数字市场法》这记猛药丝毫不逊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重拳。

全球反垄断高潮为何在现在迸发?针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和既有案例有何不同?未来将会怎样演进?

20年前的互联网泡沫至今,除去微软,IBM等巨头均已谢别曾经的辉煌。

神坛之上,新王登顶。

纳斯达克依然是科技牛股的摇篮,硅谷GAFA(谷歌、亚马逊、Facebook和苹果)市值一度高达5万亿美元,这相当于日本一年的GDP。

和高股价一起重现的,还有监管的收紧。

2000年,微软公司被认定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方面具有垄断地位并面临拆分风险。如今,垄断地位的认定、分崩离析的风险,一如悬在GAFA硅谷巨头头上的利剑。

 纵观美国百年反垄断史,鲜有巨头可全身而退,美国烟草、洛克菲勒家族、AT&T最终没能逃脱被拆分的宿命。

从石油、电信到今天的数据算法,变换的是主体,不变的是这记重拳的落点与打法。

以史为鉴,微软的教训 

19世纪末的美国劳工反抗运动不断,国会议员谢尔曼在“不该屈服于拥有阻止竞争能力和定价权的贸易独裁者”的口号声中,推出了世界首部反垄断法《谢尔曼法》,但这一法案在此后数年间坐上了冷板凳。 

直到罗斯福当上总统,1911年,洛克菲勒被迫拆分为30余家地区性石油公司,此后美国逐渐完善与补充反垄断法,1914年《克莱顿法》与《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反垄断体系的形成。

反垄断法出台的目的很简单,消费者利益优先是其精髓所在,《谢尔曼法》禁止的是垄断协议和独占行为,《克莱顿法》主要针对的是恶意并购,《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在此之上强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禁止不正当竞争。

石油、电信、硬件对于消费者的影响清晰可见,GAFA如何触动了法律神经?是否直接侵害消费者权益?

在美国,垄断法推行史上素有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之争。

《谢尔曼法》的基底是结构主义,其认为高市占率的大企业具有原罪,在此之下铁路、石油、甚至电信时代的巨头们无不被肢解。 

随着全球化及信息革命的推进,结构主义观点遭到芝加哥学派行为主义理论的挑战,其主张过分限制企业规模的壮大会削弱其国际竞争力,这意味着一家公司凭借技术上的创新能力和高质量产品获得的市场优势是合法的。 

在这之下,反垄断法律不处罚自然垄断者,特别是其垄断并不伤害消费者利益。反垄断法的目的是限制企业的行为,而非限制垄断结构。 

正是芝加哥学派的推动,1982年和1984年,美国联邦司法部对反合并指南进行修改,关注点从企业的市场结构效应转向了经济效益和消费者利益的效应,微软由此逃过拆分宿命。

2001年,在一审微软被裁定拆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业务的关键时刻,共和党人小布什的当选使该案迎来转机。小布什任命的反垄断部门的副总检查长查尔斯·詹姆斯是反垄断法中芝加哥学派的拥护者。

在他看来,微软提供的通用计算机平台使消费者大为受益,如果肢解,那么这种操作平台将出现不同的版本,美国的软件市场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

二审推翻了此前的裁定,微软避免了被拆分的危机。

根据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微软将面对至少5年的惩罚性措施,包括:不能与制造商达成损害竞争对手的垄断交易;允许制造商除去视窗桌面上的一些微软图标;公布部分技术数据;禁止向那些选择非微软产品的厂商进行报复等。 

微软逃过了拆分,却没逃过没落。

“我们往回看,美国司法部和FTC在反垄断上确实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很多企业觉得自己似乎成了二者竞争的牺牲品。”美国法律学者、律师张军表示,在美国国内,有观点认为微软的发展被反垄断拖累,导致和美国反垄断的出发点有所背离。

张军告诉36氪,现在美国法律界更加理性,已经有声音提出,对于高科技公司可能不能完全用传统的反托拉斯框架去看待。

“互联网公司很多特殊属性是以前传统的制造业不具备的,所以美国国会也有人提出来要重新修改法律,做到与时俱进。”

硅谷巨头动了谁的奶酪? 

2017年至今,GAFA在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遭遇了超80起反垄断调查及纠纷,对于巨头们的控诉不外乎两点:滥用支配地位制定行业规则、利用算法数据优势压制第三方以及恶意收购阻碍市场竞争。 

美国司法部在诉状中称,多年来,谷歌每年向苹果等分销商支付数十亿美元,锁定分销渠道,以确保其通用搜索引擎的默认地位。在排他性协议下,谷歌明确禁止签约渠道方与其竞争对手打交道。

亚马逊被指一直在收集分析平台上的第三方卖家数据,寻找热销商品复制,当他的自营商品上市后,利用算法压制第三方卖家的热度。 

自从收购Instagram、Whatsapp后,Facebook的社交网络帝国便处在风口浪尖之上。纽约总检察长在起诉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称,近10年来,Facebook利用起支配地位和垄断力量压制了更小的竞争对手。通威逼利诱,Facebook复制并购了他们认定的潜在威胁。除Facebook外,各大巨头收编小企业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是否直接影响消费者权益仍有待探寻,或许美国反垄断真正着墨点是巨头如何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影响其他领域的生态环境。 

“至少我想绝大部分人的初衷是怎样。”张军认为,抛开各方在反托拉斯法调查上的讨价还价,或是美国国会斗争的杂音,客观上还是希望能做到维持市场秩序。

张军强调,市场竞争是很残酷的,如果没有法律这把剑悬在他们头上,他们(企业)可能会做的更多。但也要考虑到,反托拉斯要保持一个平衡,“如果把所有的公司都打掉了,那没有垄断,没有市场竞争,法律要保护的市场就不存在了。” 

他举例表示,GAFA在创始之初,也曾势单力薄,如果市场一直是大鱼吃小鱼的情况,那么美国市场永远只会是最开始的那几家大公司。 

然而,今天的巨头们面临的不只是一个美国,20年未正式亮剑的欧盟也成为了其绕不开的“伤痛”。缺乏本土数字巨头的欧洲,为避免沦为科技巨头的傀儡,将法律建成其最后的堡垒。

当前没有规模化数字产业的欧盟,却有着全球最完善的数字监管法律。

2018年,欧盟通过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该条例要求科技巨头们将欧洲数据留在欧洲。法国已经依据该法开出首张罚单,谷歌被处以5000万欧元的罚款,理由是违反数据隐私保护相关规定。 

2020年12月15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公布了《数字服务法》(DSA)和《数字市场法》(DMA)草案,欧盟不再是征收“保护费”这么简单了。在这两项法案之下,如果科技巨头的市场主导地位被认为威胁到客户和较小竞争对手的利益,欧盟则有权依据该法案迫使它们分拆或出售部分欧洲业务。

纵观监管条例、高昂的罚款,欧盟所有的举动都瞄准了大西洋的另一侧,欧盟无不是为了数字化转型争取“生命线”。 

除了隐隐约约的“敲竹杠”私心外,中共中央党校赵柯教授告诉36氪,欧盟的反垄断决心还落脚在掌控自己的数字主权,争取完成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美国反垄断更多从商品价格和消费者福利着眼,而欧洲的反垄断的着眼点是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正常的运作。”

从本质上看,赵柯认为,欧洲反垄断是防止赢者通吃的平台经济的网络效应,美国在此之外,还有贫富分化严重的原因。 

“全球发达国家之中,美国的基尼系数最高,这与这几年科技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赵柯进一步解释,相对欧洲,美国的社会安全网更低,科技巨头对市场的垄断放大了这种不平等。

无论如何,在这场针对美国科技巨头的博弈之中,欧盟已经收获颇丰,在“反垄断女皇”欧盟竞争总署负责人玛格丽特·维斯塔格的领导下,谷歌缴纳了创纪录的百亿美元罚款,爱尔兰被迫接受苹果涉嫌偷税的145亿美元税款。

下一个科技浪潮? 

尽管美国两党对科技巨头的打压已有共识,但张军认为,在新一届美国政府上台后,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不会是最优先考虑的对象。

“司法部换人之后,如果最终决定不起诉,潜台词就是要谈拆分、罚款新的规定协议等。”张军表示,考虑到新任总统可能他的优先考虑的部分不一样,情况还会有变化。

就美国科技反垄断如此复杂的局面,张军也给出了自己的观察。

平台经济的复杂性下,单凭州层面的诉讼已经不能囊括整个法律范围,而科技巨头在强大的法律团队支持下,更是拉长了整个周旋周期。 

“互联网企业又希望利润达到极致,同时最好不要突破法律边界,受到法律处罚自然得不偿失,于是就不停地要测试这个边界在哪里。”

欧盟的情况则有些不同。赵柯认为,对于这届欧盟委员会来说,数字化转型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数字法案的出台预期下,美国大型的科技巨头在欧洲必然会受到更多监管。

“不排除一些大型企业面临巨额罚款,或是拆分,甚至被迫退出欧盟市场的局面。”   

就反垄断历史来看,欧盟选择的方法是真金白银的罚款,美国人更多的选择是威慑巨头,让巨头服软通过条件交换“命运”,从而为市场竞争格局注入活力,这背后不是杀死巨头的决心,而是促进科技创新的恒心。

如今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已是全球共识,中央经济会议提出强化反垄断,再次为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互联网平台发展初期,“烧钱”即正义的模式让各大平台打起了补贴战、价格战,而资本的拼杀最终为的是获得超额利润与支配地位,这就很难让市场形成充分竞争的格局,甚至扼杀了科技创新的苗头。

然而,资本之战不可持续,短期的消费者红利自然难以维持,无论是否危害实体经济或是金融发展,巨头格局形成之下,市场定价优势、滥用数据隐私的风险不可避免,行业生态多元化趋势也会有遭到禁锢。实体经济也好,中小商家也罢,未来还是要与互联网经济形成良性互动才可促进社会经济与科技创新。

或许并没有真正的垄断,只有不断前行的技术浪潮。在美国GAFA,中国BATX的推动下,下一轮科技创新何时触发才是市场的期待。

德鲁克教你打破套路,做一次心与心的年终沟通

来源:未来组织

“诚之者,人之道也。”真诚沟通才是最好的总结反思工具。

科层式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已经存在了百年,随着个体意识的崛起,随着Z时代进入职场,随着黑天鹅事件不断并高频发生,组织需要寻找面向VUCA时代的新型管理模式和组织形态,请跟随36氪最新栏目“未来组织”,共同探索和发现组织进化的方向和方法,打造面向未来的组织能力。

作为管理者,也许你经常能感觉到,明明是团队成员以前犯过的错误,今天为什么又犯了一遍?怎么就不长记性呢?

互联网时代,许多人只是“Ctrl-C”“Ctrl-V”,不加分辨,不做归纳分析,也不进行检验、总结,终日忙来忙去,实际能力却并没提高。

让我们阅读这篇文章,从沟通交流的角度提供一种复盘的新思路。

2020年马上就要过去了,我怀着复杂的情感无限感慨:此“年”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每到年终,总结和计划都是必不可少的。诸如复盘、反思、盘点等都赋予不同的内涵,不管名词如何变换,其本质的含义总是针对过往的发生:提炼成功的要素,让未来持续成功;总结失利的教训,在未来避免失败。

为了阅读者有效性,事先告知本文适合阅读的群体:知识工作者、创业者及企业高阶管理者

本文减少套路、汇报和习以为常的表格化工具,旨在通过德鲁克先生的教诲总结整理,让管理者跟下属、合作伙伴、上司以及自己借助反馈分析法来一次面对面、心与心的对话交流。

01 具体事项:总结反思

所有的发生都刚刚好!无论事件本身会怎样,我们每天、每周、每月、每个季度都会经历不同的事情,很多事情被遗忘,而有些事情却刻骨铭心。

无论遗忘还是深刻,我们所必须有的态度就是感谢每一次经历——个人价值观选择的结果。

所有能够让我们反思的事情,都是从我们的预期开始的。可以说,没有预期目标,就没有真正的反思。唯有根据过去对现在的预期,才能够借助总结反思对我们的未来有实质性的帮助。

02 总结反思的时间点

要顺利完成一件工作,正确的次序应该是先确认工作任务,然后取得所有信息,最后通过必要的人际关系来完成这项任务。

知识工作者并不直接生产“实物”,他生产的是构想、信息和观念。只有别人利用他的产出,他才能真正作出贡献。

为了更好地培养下属,每周都应该跟他们对话,讨论具体的工作。

可以用问题开场: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在岗位上作出贡献,让你们有成就感,你需要我或者公司为你们做些什么?”

“你需要在什么时候,以哪种形式,用什么方式提供这些帮助?”

“我或者公司做的哪些事情有助你开展工作,并取得成果?”

“我或者公司做的哪些事情阻碍你开展工作?”

针对具体工作的实时对话,可以有效反馈工作过程的信息,及时发现让下属为公司做出贡献、个人有成就的事项,尊重其自主权,并让其承担工作的责任;

还能发现阻碍工作取得成果的流程、制度或者其他干扰因素,让管理者能够为了取得公司成果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管理者还可以针对同事/合作伙伴进行沟通:

“为了便于你的工作开展并取得成果,你需要我的哪些支持?”

“希望我用什么形式、什么时候给你提供你所需要的信息?”

“为了我更好地开展工作取得成果,我需要你提供的支持是……”

管理者还可以针对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反思:

“我能做哪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而如果做得好,能使本公司有所改变呢?”

“我需要怎样的自我发展,我应该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才有助于我对组织作出贡献?”

“我应该将我的哪些优点用在我的工作上?我应该为自己设定怎样的标准?”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在财年(有的公司是从4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开始以及半年度的时候,使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跟下属讨论过去六个月的工作:

“做得好的事情是什么?你们的哪些行为可以解释你们的成功?成功经验是什么?”

“努力想要做好但又没有做好的事情是什么?”

“努力不够的事情是什么?”有计划,没行动;或者有行动,无成果;

严厉批评:“做的很糟糕或者本该做却又没有做的事情?”

“为了实现公司目标,我们每个人需要学习的东西是什么?”

下属越是能干,就越愿意承担责任。每个人都需要清晰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并且安排优先顺序。

下属的所见所闻,所看到的客观事实、机会和需要也许跟我们会不同,但正是因为此,出现分歧时,主管和下属究竟谁对不是最主要考虑的,毕竟双方已经建立了有效的沟通。

03 高管座谈会

高层管理者可以每季度召开一次基层人员座谈会——这是一次非正式会议,需要提前做好计划和准备。

我今天跟大家交流,不是演讲或者宣布什么事情,而是要听听你们的想法:

“我想知道你们的目标期许是什么,想要什么?最关注什么?”

“但更重要的是,你们看到公司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受到哪些挑战?”

“在尝试新事物、研发新产品、拓展新的销售渠道方面你们有哪些想法?”

“你们对公司、公司的政策、公司的发展方向……以及公司在行业内、在技术领域以及市场中的地位有什么关心要问的问题吗?”

对这种座谈会的后期跟进动作,任何人新建议的新事物或者新方法,无论是有关产品或流程,还是有关市场和服务的,哪怕是建议改变正在进行的某件事情的方法,建议者都应当亲自“去实施”(仍由任务负责人负责)。

他们应在合理的期限内,向主持会议的高层管理者和同事递交实施其建议的可行性报告:

  • 如果将它变为现实会是什么?
  • 怎样实施才能使该建议有意义?
  • 对顾客和市场等的假设是什么?有哪些设想?
  • 有多少工作需要做……需要多少资金、人力和时间?
  • 预期的结果是什么?

04小结

“诚之者,人之道也。”真诚沟通才是最好的总结反思工具。

从当下开始,每周、每季度、半年度等不同时间段,都可以针对工作预期目标和下属、同事和上级进行沟通交流。

沟通是组织的润滑剂,期待本文能帮助那些有勇气沟通的伙伴,更好地完成工作,实现组织绩效,借此促进个人的成长。

我所经历的互联网公司内斗大戏

来源:深燃

掀桌、扯头发、穿小鞋……要么斗要么死。

最近,中芯国际高层“内斗”风波传遍了互联网。一时之间,职场上的吃瓜群众开始调侃各自经历的内斗故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利益纷争,翻开互联网发展史,其中不乏互联网公司的内斗案例,无数公司甚至因此被拖垮。职场的内斗就如同房间里的大象,一直存在,却是隐晦拿不上台面的话题。

近期,深燃与七位参与或见证互联网公司内斗大戏的人聊了聊,他们分享了诸多内斗场面:

有些因为空降了领导,“辛苦打下的江山,被不太懂业务的人掺和、指导”;有些是高层间利益分配不均,或是亲自上场大打出手,或是安插心腹互相伤害;有些是老板为了铲除异己,默许内斗……

而身处于内斗漩涡中的打工人,要么被迫站队,面临着站错队的事业风险,要么抱紧团队大腿一致对外,最惨的是沦为利益纷争下的炮灰。

一撕惊人型

产品经理“手撕”程序员,其实是帮老板铲除异己

佟文彦 | 34岁 某互联网公司市场经理

以前经常听说程序员和产品经理是死对头,但没想到在新入职的公司亲眼看到这对冤家打起来了,还是我混职场十多年从来没见过的名场面。

我们公司这个产品经理是个冰山美人,在公司不跟任何人多说一句话,但性格强势,只要是她说出来的话容不得别人半点反驳和质疑,不然一定会很生气。

事情还要从一个下午说起,当大家正埋头噼里啪啦敲键盘时,这个产品经理突然气冲冲地闯到一个开发的工位旁,说着说着嗓门越拔越高,一句“就这么个小功能,你为什么加不了,给我个理由”彻底惊醒了公司一群像我这样的吃瓜群众。因为这句话里带脏字,我特地回头确认了一眼,同时发现一个办公室的人和我一样,都在竖着耳朵听,因为噼里啪啦的键盘声没有了。

“理由已经跟你说过了。”开发这句话彻底让公司气温降到冰点,我隔着老远都替他倒吸了一口凉气。紧接着产品经理又是一句脏话,还伴随着椅子被踹的声音。这个时候,开发旁边的技术经理终于看不下去了:“请你放尊重一点。”

两个女人的战争瞬间爆发了,话越骂越脏,人力经理过来拦住她们,把产品经理和技术经理拉到会议室去协商。结果还没到2分钟就听见里面“啪啪”的桌子响声、咣咣砸东西的声音,听说两个人都互扯头发了,人力经理根本拉不动架。公司不少同事都围在会议室门前,胆大的同事才敢进去拉架。

两天后,公司发了通知,产品经理和技术经理各打五十大板,两个人的季度奖金都取消,这还算公平,但让刚来两个月的开发当了炮灰,直接辞退。

因为我跟技术经理关系比较近,她说这个产品经理非常热衷于跟老板告黑状,她已经害怕开会了。我也能感受到,老板很少来公司,但每周一例会都会批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爱对技术部门吹毛求疵,一定是有人吹了耳边风。其实公司很多人也知道告状的人是产品经理,因为她和老板私交甚好。据说认识了很多年,但是具体有多好,只有他们两个清楚了。

当时我以为风波已经过去,没想到两个月后技术经理闪电离职了。我突然发现当时明哲保身的选择是对的,不然肯定会被“连坐”。因为全公司都知道我和技术经理走得很近,但事实我们只是饭友。

我工作这么多年,社畜本质在这家公司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家公司的气氛可以用死气沉沉来形容,我不信任任何一个人,每个人都像暗坐在办公桌上的杀手,都在支棱着耳朵听我说什么,好给老板汇报,我从来没有表达过任何意见,每个同事也都特别会包裹自己。我在上一家公司非常爱聊、爱开玩笑,但在这里就像是个工作机器。

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我跟技术经理闲聊,她说,产品经理实际上是老板铲除异己的工具人,而她也不介意当这个坏人,她发脾气都是有针对性的。公司也如他们所愿一直在“优胜劣汰”,铁打的老板和产品经理,流水的员工。

一山不容二虎,领导们在餐桌上大打出手

王丽 | 27岁 某互联网公司运营

没想到,我刚毕业进第一家公司,就遇上一场极其复杂的内斗,而且不是一般的暗地里捅刀子,是餐桌上的大打出手。

我的顶头上司是一位男领导,也是一位女领导招进来的,算是女领导的手下。

在我这位初入社会的萌新的眼里,女领导性格强势且控制欲强,经常推开门就厉声询问业务,总是黑着脸。但是业务能力没话说,是个好领导。

男领导则充满了智慧,日常和我们吐槽开玩笑,每回开会女领导骂我们的时候总是帮衬着我们,也是个很好的领导。有时候女领导也会毫不客气地当着组员的面训斥男领导,男领导总是情商很高地化解了女领导的怒气。

我当时认为,这两个人搭配起来非常完美。直到有一天矛盾爆发了,我才看到了人心的复杂与人性的多面。

矛盾的爆发点是女领导拉来的一位潜在客户。我们做的内容产品影响到了潜在客户的利益,这让潜在客户非常不满意。内容业务是男领导负责,正当他在和对方交涉之际,女领导得知了此事,一状告到大老板那里,那还了得,大老板直接批评了男领导。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气压很低,男领导黑着脸对旁边的人说:“这是她第几次截胡打小报告了。”

当晚公司聚餐时,我一进餐厅包间,就听到女领导向大老板抱怨诉苦,说自己多么不容易,为了公司业务呕心沥血,而男领导做事情不够认真。

等所有人都来齐了,男领导也到了饭桌上,女领导的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她边骂边哭,越说情绪越激动,然后噌地一下子站起来,抄起手边的烟灰缸就砸向了男领导,还拔高了嗓音咬牙切齿:“你是要堵我的路吗?”作势就要扑过去。

所幸烟灰缸没砸到人,但就像是打仗时冲锋的号角,男领导也不甘示弱,站起来大吼了一声就把桌子掀了,满桌子菜劈里啪啦掉到地上,震惊了全场。我们这才赶忙拉架,把人分开,最后闹腾到半夜两点多才收场。

后来我才知道,这两个人的矛盾一早就有了。女领导强势且沟通方式有问题,男领导经常被女领导一训就训一个小时。而女领导拉客户是有提成的,男领导失误相当于直接断了女领导的财路。同时男领导也觉得自己能力很强,没必要屈居人下。总之就是一山难容二虎。

—领导空降型— 

高级打工仔恶斗小老板,员工成炮灰哪困难调去哪

小祁 | 25岁 某互联网公司HR

我之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HR。那家公司原来的老板(乙方)因为经营问题,把七成股份卖给了一家集团(甲方)。乙方因为自己之前是这家公司老大,现在变成了老二,话语权降低,心里有点不平衡。

最初双方约定,总经理由谁担任甲方有决定权,副总由谁担任乙方有决定权。后来甲方派自家公司的高管担任总经理,乙方派自家儿子担任副总,于是高级打工仔恶斗小老板的故事就此展开了。

具体斗争,他们都是暗戳戳地你来我往互相伤害,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不给面子、“打脸”之类的小事。比如有一次,我们都在工地上视察,副总先到,先去了解了情况,总经理带着一群中层干部走过来,副总迎上去,想跟总经理介绍,结果总经理当没看见他,浩浩荡荡带着中层从他旁边走过了。

副总是乙方的儿子,也算是富二代,受不了这个气,没多久就走了。后来乙方又安排来一个副总,刚来的时候可谓是来势汹汹,直接说自己“当不习惯副的”,各种挤兑总经理的心腹,diss人家只会做PPT,说他们尸位素餐,说在街上随便找个拉三轮的教一教,也能做这些活儿,逼着总经理一个心腹提前离职了。

他们这场斗争,我也被殃及过一次。我的领导是人力资源主任,她跟甲方心腹财务总监是两口子,我们每个季度会有绩效考核,她给这个副总定的某一项考核的数据,需要财务总监提供。当时他们两口子去度假了,只能我把考核信息发给副总。副总一看就不高兴了,打电话给我,说“这个是不是变相地让财务总监来考核我,我是二把手,凭什么他要来考核我”,把我臭骂一顿。

这个副总手腕还是比不过总经理,虽然表现得也很风光,但是没坚持一年,还是被总经理暗中用手段挤走了。

总经理一统天下后,只要有人不服他,就会有战争。给乙方的人“穿小鞋”,普通人就直接调岗,哪里困难就调去哪里。当时有一个行政岗的员工,因为不懂察言观色得罪了总经理,就被调岗,从朝九晚五、每周双休的工作,变为了三班倒、没有双休,特别辛苦。

那时候,大多数员工都不敢明晃晃地站队,都怕有一天自己站的这方败了,被胜利方收拾。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还担心看热闹的时候引火上身,吃瓜也是悄悄吃。高层内斗,下面的员工心思都非常散,我也没有什么归属感,没多久就离职了。他们还趁我离职,让我背了一些财务的黑锅。其实不管有没有内斗,我迟早都是要离职的,只不过这个事情,真的是让我开了眼界了。

公司大换血,超过500人被清走

李达 | 某教育企业员工

我经历过一场公司内部的大换血,半年之内各部门的主要成员相继出走,最终有多少人离开我不知道,不过一个500人的离职微信群很快就满员了。

刚进入公司的时候,我感觉那是一个互联网感比较强的公司,有事说事,同事间气氛也特别好。后来,集团派过来的一个新领导“架空”了当时的COO。新领导年轻、强悍,管理风格和原来差别很大。他和他手下部门负责人都是集团老板的嫡系,行事非常凶狠,想换血就完全是大刀阔斧地推进,甚至会不择手段地质疑你、诋毁你,手段非常多。

业务不合格的部门,直接以此为由换掉负责人,面对业务能力强的中流砥柱,那就是“找事”,在负责人下面安插副总裁联合管理、砍掉投放、换人等等。

业务上也很难推进,新领导认为拿几百万、几千万投广告,不如把钱花在优化内容和产品体验、师资和课程打磨上。我们市场投放的费用申请非常困难,5-10万这种小额预算都需要COO亲自审批,而且我们需要把收益测算做得非常清晰,他要求我们雅思、托福的投放ROI在5以上,但当时这个数字在1以上的企业都不多。

我们为了正常推动业务运转,花了非常多的精力在解决内部沟通、应付领导上。后来新领导陆续插入了更多他自己的人员,把我们原本已经验证过跑不通的模式又尝试了一遍,消耗了很多资源去帮新负责人换取认知成长。

有一次领导说了一个观念我非常不认同。他说你的领导能坐上这个位置是有原因的,他让你做的一些事情你可以不理解,但是要先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慢慢理解。我不可能有主观能动性去推动我不理解不认可的事情,这算是埋下了离开的种子。

后来,新领导在一个周五小范围沟通会上定下了一个方案,随后的周一就通知我们做一个新的产品,周五就要上线。这一套产品设计、开发下来,几天根本完不成,但他们并不关心,我推进了几天,就提了辞职。

在这种氛围下,同事们也开始相继离职,有的是自己直属领导走了追随而去,有的是工作体验差离开,还有的几乎是被排挤走,大部分人加入了竞品公司。

我们离职同事的普遍感受是,很多行业大咖辛苦打下的江山,被不太懂业务的人一顿指导,感觉特别可惜。但这是集团的决定,没办法。

新旧势力站队,空降来的负责人被斗走

徐欣鸿 | 28岁 某教育公司员工

我们公司今年发生了一起内斗,发生在部门两位负责人身上,起因是一位负责人的空降,最后以这位负责人出局告终。

我在公司待了好几年了,我们部门一直非常稳定,负责人从来都没有换过,公司老板也比较放权,部门的任何事情都是这位负责人说了算。但是今年疫情期间,公司业务变化很大,老板从其他部门空降了一位高管到我们部门,直接成了部门一把手,原来的领导成了二把手。利益格局被打破,一场权力争夺战于是上演了。

新负责人属于公司管理层成员,资历很深,也很懂业务,新官上任三把火,疯狂给我们派项目,经常在群里@我们。我们这些员工其实有点迷茫,不知道应该听谁的。新负责人开始频繁找我们单独谈话,画大饼。原来的负责人则开始打感情牌,有事没事请我们吃饭、买小礼物。

一个多月过去了,新负责人发现了一个问题——他被架空了。原来的人还是按原来的习惯,听原负责人的,一些项目也都是很快内部消化了,原来的负责人只是象征性地做一下汇报,相当于新负责人就是签签字、参加管理层会议、给老板汇报,部门里的事他实际管不了,兵也调不动,没有实权。

于是新负责人开始招人。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部门群里多了两个人,新负责人@他们布置任务,没有新员工欢迎,也没有任何介绍,原来的负责人根本都不知道这俩人哪来的,第二天我们就在公司看到他们在参与项目了。

于是部门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原来负责人为首的老员工,一派是以新负责人为首的新员工,中间还有几个员工立场不明,没有站队。

这个局面维持了一段时间,其间我们听说这俩负责人都向老板告过状,原来的负责人说新负责人不懂业务,天天瞎指挥,新负责人说原来的负责人搞小团体,不放权。

但是后来有一件事情我们都没想到。新负责人招的一个员工,突然有一天在群里发飙,跟新负责人直接怼起来了。后来我们听说这个员工还跑到老板那里告状,没过多久他就离职了。我们也不知道他是被原负责人策反了还是跟新负责人有啥矛盾。再没过多久,新负责人就离职了,听说是去了一家竞对公司。

我们部门又恢复了原样,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内斗至“死”型—

有些人为了名利没有底线,我选择离开乌烟瘴气之地

周迟 | 26岁 某企业培训机构运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这份工作让我见识到了在利益面前,人性有多么复杂和自私。这也使我下定决心继续学习深造,去寻找真正值得投入和共事的人。

加入那家公司,我最初是抱着一颗学习的心去的。面试时得知公司高层都有自己的资源,这也是公司培训业务一开始办得风生水起的原因。跟着学员一起听课,我自觉赚到了。

但渐渐地,公司的两大派系开始互相割据,都开始显示自己的重要性。

销售部老大手握最重要的客户资源,这也是大老板找他当合伙人的原因,随后他带着自己的几个老部下进驻公司,私底下,大家喊他老大或者头儿,意思很明显了。

另外一派是老板的一位兄弟。这位兄弟其实没有真才实学,在公司扮演总管的角色,看似什么都管,其实不做事,拍老板马屁拍得很好。

当老板开始在会上表扬销售部老大的业绩,并给出了真金白银的奖励,大总管开始紧张了,开始在公司挑各个员工的错,每个季度变换公司的规章制度,来显示自己的辛苦。同时,他每周开会都会叫人留下谈心,话里话外要人站队。但我明确表示自己只是打工的,不想参与。

在会上,大总管明里暗里地讽刺销售部老大手底下的人手脚不干净,吃回扣,销售部老大倒也不吭声,只是不屑地笑一下,仿佛他是空气。每周,他都会让人把自己团队当周的业绩用红纸大字报的形式贴在公司最显眼的白墙上,意思是,你们每个月的工资,都是我赚来的。

实际上到这一步,我作为一个员工,站队的事没有波及到我,我仍然想的是做好工作,耐心应对上级的挑错,忍受着销售部的江湖气做派和目中无人。公司的氛围虽说剑拔弩张了一点,吵了一点,但我还没有对公司失望。

直到公司出现了一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业务经理,公司开始崩坏。私底下,大家都说这是大总管给老板搭线介绍的“对象”,在公司挂着虚职。

为什么有人可以什么都不做,却在那么高的位置上,只向上管理好老板就可以了,为了钱真的什么都做得出来吗?在这里再待下去,我会变得和他们一样。

没有相同的价值观,最终我选择了裸辞。直到我离开,那个业务经理的“岗位”已经换了好几个人。

当公司利润下滑时,内斗最严重

牛华 | 28岁 某芯片公司前研发部员工

互联网大厂能够得到的薪酬、利益都相当可观,这种情况下内斗肯定是存在的,如果没有斗赢的话,可能就会逐渐被边缘化,最终被淘汰。

我之前这家公司本身就是做技术的,内斗主要就是产品线之间的争斗,在越大的公司里,产品线之间的斗争是被允许,甚至是被鼓励的。

内斗大多发生在高层,普通员工能做的就是紧紧抱住自己产品线领导的大腿,紧跟他的步伐,盼望自己组赢得战争。内斗越激烈,一个组里的同事越团结,因为大家都想铆足了劲想做出成绩,公司的资源就能倾斜到自己的产品线,项目就能更快推进,领导的业绩就越好,员工们的收益也越高。

内斗是一场残酷的竞赛,作为小兵,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因为一旦犯错,可能牵连整个组的命运。

内斗时,一定要绷紧一根弦,分清谁是自己人,谁是“敌方”。一旦涉及到在高层面前项目展示、跟“敌方”项目PK,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绝对不能犯错,给“敌方”领导递刀子,让自己的领导在斗争中失去筹码。

有一次,我们组有个项目要去客户那边调试,但是性能不是很好,我们组的一个“猪队友”发邮件的时候,把数据、性能结果原原本本都写了进去,还抄送了好多领导,其中就有敌方产品线的领导。这下他可是抓住我们领导的把柄了,立马拿着数据跑到高层领导那告状,说我们组耽误公司资源。

我们领导当然很生气,但没有当场开除他,只是后来再也没有给他升职机会,这个人后来就主动离职了。不过好在后来我们领导把敌方的产品线打掉了,也就是夺权成功了。作为亲信的我们薪水跟着涨好多,一年调好几次;而其他领域基本就是稍微上浮一下,有的甚至都不涨。作为小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有个大哥罩着真好。

根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除了内部资源分配问题会导致内斗,当一个公司整体利润开始下滑、业务得不到发展的时候,内斗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内斗的激烈程度也是我判断一家公司盈利情况的重要指标。如果我感觉到一家公司内斗比较严重,我就知道这家公司可能快不行了,会想着跳槽。

最挣钱没人干的行业

有一些行业比较冷门,做的人比较少,但这样的行业往往非常赚钱,能让求职者快速的积累一笔财富,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下这些非常挣钱,却没什么人做的工作。

1、操盘手

操盘手是一个非常难做的的工作,从事这样的职业需要有极好的抗压能力,及良好的天赋与判断,很多优秀操盘手一天就能赚到上万元钱,但做这样的工作是要冒极大风险的,需要遵守良好的操盘纪律,并且还要有一个冷静的头脑,否则在市场里亏损是非常快的,目前,从事操盘手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非常少。

2、有机蔬菜种植

现在谈到农民可能很多人都不屑一顾,感觉这是一个赚钱少又很低端的工作,但实际上来说,随着我国居民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很多人热衷于购买有机蔬菜,无疑,这给有机蔬菜种植市场展现了巨大的商机,现在我国整体上来说,农业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并不是很均衡,有一部分人通过现代农业、有机蔬菜种植方式,快速的积累了一笔财富,所以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行业。

3、下水道疏通

下水道疏通是一个非常脏、非常累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去做这样的工作,正是因为没有什么人愿意做,所以下水道疏通这样的工作,都能开出非常高的薪资,在一线城市下水道疏通这样的工作,一个月能赚到3~5万元钱,目前来说,从事这样工作的大都是一些年龄偏大的人,虽然收入高,现在年轻人很难愿意放下面子做这样的工作。

上面提到的这几个工作种类,非常容易赚钱,但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是少之又少,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找一份稳定可靠的工作,更靠谱一些,在这个远程办公的时代,如果还没有一份远程工作的话,就要落伍了,如果求职者对远程办公感兴趣,可以来小蜜蜂远程招聘网,这个国内最大的远程招聘网站,网站的每一个远程岗位,背后都对应一个真实、正规的企业,求职者在这里工作放心,安全有保障,是一个无悔的选择。

手机打字赚钱一单一结

手机打字赚钱一单一结,面对这样的招聘信息,可能很多求职者都经不住诱惑,但是这样的兼职工作基本上都是骗局,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招聘骗局,却总是令求职者上当呢?主要就是利用了求职者贪婪的心理。

现在基本上很少出现仅通过打字就能赚钱的工作了,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社会上已经不再需要早期那种打字录入员这样的兼职工作了,所以基本上来说,仅通过手机打字就可以赚钱的工作,都是骗局,求职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千万不要上当受骗,那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才能真正的从网上赚到钱呢?

现在真正能赚到钱的工作,是要利用自身的技能和服务,能够为社会提供某些价值,上面说到的打字员,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很少有这样的需求了,所以就很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赚钱。

目前能够通过自身的技能和服务赚钱的工作,基本都集中在脑力劳动上,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写作、翻译、艺术设计和软件开发,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工作,也都是可以通过远程办公就能从网上赚到钱的。

如果求职者对上面的工作感兴趣,可以来国内最大的远程招聘网站,小蜜蜂远程招聘网找工作,小蜜蜂上有众多适合脑力工作者做的工作,而且平台还有双向担保机制,只要求职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就可以很方便的在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赚取稳定的收入。

目前小蜜蜂远程招聘网,已经入驻了数万家优质的企业,提供了众多的工作岗位,帮助几十万求职者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使很多的求职者成功实现了转型,目前,小蜜蜂远程招聘网的求职者签约数量,仍以百分之三十的数量递增,远程办公这种新的工作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这一切都得益于小蜜蜂的创新引领,相信今后国内的远程办公行业必将有更大的发展。

拼多多客服兼职怎么加入

拼多多最近交出了一份第三季度亮眼的财报,在很多投资者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有更多的求职者想加入这家电商公司,目前,拼多多作为国内第二的电商平台,有很多拼多多商家在招聘兼职客服,求职者如果想找一份拼多多兼职客服的工作,应该去哪个平台找呢?

在国内最大的远程招聘网站,小蜜蜂远程招聘网上,就有大量拼多多招聘兼职客服的工作岗位期待求职者选择,很多人在下班之后,仅通过晚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每个月就可以赚到几千元钱来补贴家用,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做客服这样的工作,关键是要耐心妥善的处理好客户的投诉和意见,一般来说客服分为白班和晚班两种,每一个班次都是8小时工作制,现在由于大量的用户喜欢在晚上网购商品,所以很多拼多多商家会招聘一些晚班兼职的拼多多客服,这样的工作非常适合上班族来做,不仅能在下班之余给自己找点事情做,也可以为家里多挣一份钱。

想要应聘这样的客服工作,需要在小蜜蜂远程招聘网的首页,点击远程职位,然后进入远程工作的搜索页面,输入拼多多客服这样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就可以找到很多与拼多多客服相关的工作。另外我国最大的电商网站,阿里巴巴也在小蜜蜂远程招聘网,投放了很多客服的招聘岗位,有很多宝妈和不方便外出的残疾人群体,通过小蜜蜂远程招聘网,赚到了一份令自己满意的收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随着电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毫无疑问,未来几十年客服这样的工作岗位需求非常巨大,而且这样的工作门槛也比较低,只要会打字和简单的沟通,就能胜任这样的工作,无疑,这给想做客服的广大求职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普通人能通过远程办公这样的方式,在家里就能找到一份拼多多客服的工作,非常令人羡慕,这一切都得益于小蜜蜂远程招聘网的创新引领。

适合宝妈靠谱点的工作

有很多宝妈由于在家里需要照顾孩子,没法出去找一份全职工作,并且现在很多公司怕女性生了孩子之后影响工作,因而在招聘的时候对女性存在一些歧视,这使很多宝妈在家里没有收入来源,造成经济上缺乏独立性,那么有没有宝妈可以在家里做的工作呢?还是有的,一起来看一下。

1、微商

微商是非常适合宝妈做的一类工作,有很多宝妈加入了一些网购微信群,在这些微信群里时不时的发一些小的优惠,以此来吸引用户,当群里的人数足够多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微信群向商家引流,以此来赚取一定的收入,这样的工作,大概每个月能够赚到3000~5000元钱。

2、社区团购团长

最近社区团购这个词是越来越火了,有好几家互联网巨头都快速投入巨资,抢占社区团购的商机,社区团购需要有团长来联系商户,进行蔬菜的配送,这样的工作非常适合宝妈在家来做,平时只需要建立一个微信群,把附近的邻居拉到这个群里,就可以用大量的流量,通过社区团购卖菜赚钱。

3、手工艺品制作

手工艺品制作也是非常适合宝妈做的工作,宝妈只需在家里联络一些手工艺品的商家,商家把手工艺的半成品通过快递寄过来,宝妈完成产品之后回寄给商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赚到稳定的收入,而且这样的工作还是一单一结,非常适合宝妈来做。

上面说的这几种方式虽然都能赚到钱,但是不太稳定,真正适合宝妈来做的,是找一个正规的平台,找一份在家办公的远程工作最为靠谱,现国内最大、最正规的远程招聘平台,是小蜜蜂远程招聘网,网站上有大量适合宝妈做的远程工作岗位,其中就有淘宝客服、线上销售这样的工作,这类工作操作简单,易于上手,非常适合宝妈来做,尤其是平台的双向担保机制,可以充分保障求职者的合法权益,求职者尽可放心、安心的工作。

帮小说打字赚钱平台

很多人可能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一类兼职招聘骗局,帮小说打字就能赚钱,简单操作,一单一结,看到这样的兼职招聘信息之后,可能很多求职者会经不住诱惑,跃跃欲试,但是这类帮小说打字的兼职招聘基本上都是骗局。

现在真正能通过打字就可以赚钱的工作,也不是没有,但都要付出巨大的脑力劳动,才能赚到一定的收入,想通过帮小说打字赚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有出色的文笔,想通过小说写作,是完全可以赚取一定收入的。

现在很多专业的小说作者,都从国内最大的小说写作平台起点和阅文,转移到了小蜜蜂远程招聘网,小蜜蜂上现在有众多的招聘小说写手的兼职岗位,如果喜欢写作,擅长写作并且文笔不错的话,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一份小说写手的工作。

千万不要以为小说写手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很多小说作家常年要面对孤独和创作带来的压力,通常一天需要打字1万字以上,才能获得比较不错的收入。并且这样的工作不太稳定,很多写手赚到大钱的同时,有更多的新手是默默无闻,每个月只能赚到微薄的收入。

现在小蜜蜂远程招聘网招聘小说写手的工作岗位,都是有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公司提供的,与这些公司进行线上签约,小说作者就可以获得稳定的月收入,通过小蜜蜂网站应聘到的工作,工资收入有保障,创作环境良好,大部分的求职者做到了衣食无忧。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小说写手,在小蜜蜂远程招聘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写作工作,实现了足不出户,在家就能赚钱的梦想,相信随着远程办公行业的不断发展,能在互联网上从事的远程工作会越来越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求职者从事远程工作,在这里,给想通过打字赚钱的求职者提个醒,通过打字赚钱一定要认准小蜜蜂远程招聘网,这个国内最大的正规平台。

在家上班的工作有哪些

现在找一份可以在家里上班的工作,已经成了很多上班族的梦想,毕竟出门上班要经受漫长的通勤时间,还要经常的加班加点,996的工作模式也让很多上班族苦不堪言,那么能在家里上班的工作都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这个问题,给众多的求职者打开思路。

1、漫画家

漫画家是一类可以完全在家里工作的职业,从事这样的工作,需要有良好的艺术细胞,能够画出风趣幽默,令读者满意的漫画作品,我们的邻国日本就诞生了很多出色的漫画家,为我们带来了很好的艺术作品,虽然中国的漫画行业起步比较晚,但现在已经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漫画新人,为读者呈现了优秀的漫画作品,这样的工作是完全可以在家里办公的。

2、在线医生

随着生活的不断进步和医疗资源的紧张,医生在线问诊已经成了一个大热门,很多患者在感觉不舒服之后,都习惯于在网上找医生进行问诊,所以就催生了全职的在线医生工作,从事这样的工作,需要有良好的医德和较高的诊断水平,还要有从医资格证,毕竟给患者看病可不是一件小事。

3、配音员

配音员是自媒体行业里比较热门的一个职业,做这样的工作需要声音好听,能够打动听众,现在配音市场报价一般是每百字10元,有一些优秀的配音员,一小时就能赚到几百元钱,目前我国的配音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必定会有更多的人从事配音这样的职业,这会给很多人带来商机。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工作以外,其实在家里上班的工作还有很多,求职者能够灵活选择的空间还是很大的,除了知道有哪些工作可以在家办公之外,关键还是要选对招聘的平台,在众多的平台当中,国内最大的远程招聘网站,小蜜蜂远程招聘网,就是做得最好的一个,小蜜蜂上不仅有更多的远程工作岗位,还有良好的薪资保障机制,让求职者工作起来放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