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璃语职美人
当一个人开启“简单模式”的时候,也就离自我荒废不远了。
01
“晓璃老师,我毕业后觉得在企业工作太麻烦了,就选择了这份看似稳定轻松又简单的工作。工作了几年之后,现在的我又焦虑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不知道此刻的你,是否也遭受着同样的困扰呢?
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太多的来访者一开始选择了看似安稳容易的一条路,但往往,迎接他们的,是更大的焦虑与不安。
因为人生没有两头甜,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选择“简单模式”,很大程度上,这个人未来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想要了解这一现象,就需要了解一个重要的概念,窄化效应。
所谓窄化,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躯体感觉、认知、情感或思维意识向某一方面或某一方向高度集中,使其所及的范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收缩、越来越局限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表现为对窄化对象的感受性增加、敏感度增强,等等。
事实上,在职场中,每个人多少都会受到“窄化效应”的影响,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无一例外地被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二次塑造”:你会发现职场中很多人从事某一行业时间久了,就会不知不觉地形成这一职业的特定思维和行为模式。
- 比如,做会计做久了的人,不知不觉就会变得墨守成规,难免有些刻板拘谨:对数字及合规异常敏感,对于不合规的东西零容忍,这种特征渐渐扩散到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显得这个人不好说话、教条刻板、精于算计等。
而在我们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中,最让我们感到揪心的一类来访者,莫过于他们在职场开局的时候选择了“简单舒适”的一条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竞争力逐渐退化,一旦危机或变革到来,这些人才发觉,一旦离开了这份工作,自己似乎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了。
在我看来,人可怕的不是一时的贫穷,而是骨子里贪图捷径的惰性,它像是驻扎在你灵魂深处的“贪吃蛇”一样,将你原有的斗志和勇气吞噬的一干二净,让你本有的危机感和警觉性日渐麻木,很容易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既不肯放下今天的好,又不愿脚踏实地从头开始,就这样悬在半空中,上不去也下不来,日复一日地荒废着、沉沦着......
02
来访者张萍(化名)前来咨询时,也是类似的困扰。
张萍原本的起点还是很不错的,重点大学本科毕业那会儿,她面临着一个选择:
- 一是通过校招,去一家外企上班,刚开始待遇一般,但是这家外企的HR说,公司鼓励公平竞争,只要有实力表现好,未来是可以给到相应的晋升机会的;
- 二是通过父母关系,去到一家事业单位,据说转正后的待遇非常优渥,一开始可能不是编制内的员工,但是按照父母的说法,先去那边做等于一条腿跨进去了,后面完全可以边做边考编制,一旦考上了编制,等于后半生无忧了啊。
在这样的岔路口,张萍做了一个让自己若干年后懊恼不已的决定,那就是,选择了看似容易的那条路,去到事业单位做了一名编外人员。
一开始,张萍还抱着考入编制的希望,做着日复一日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渐渐地,还没过两三年,这才发现,事实没有她想象的那么乐观。
- 第一年,张萍考编失利(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是自己最后一次考编机会);
- 第二年,张萍听闻这家单位的员工编制满员了,不过坊间传闻过段时间还可能会松动,想着未来还可能考编,她怀着一丝希望继续在单位里做着琐碎而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
- 第三年,没有动静;
- 第四年,依然没有动静......
在大段大段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张萍也动过无数次离职的念头,只是,每次一想到未来该往哪个方向去,好不容易升起的勇气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还记得前面说的“窄化”的概念吗?
拿阿萍所在的事业单位来说,已有的编制人员加编外人员,少说也有千人,每个岗位都进行了明细化分工,而据阿萍的反馈,光是她所在的窗口就有五名服务人员,每个服务人员就负责将客户信息录入单位的系统里,这种工作内容单一重复,几年下来,连工位都不曾发生改变。
“直到现在考编的希望基本破灭了,这才赫然发现,我这几年一点长进也没有,如果继续呆下去,感觉自己就快废了。”阿萍说。
是的,职业窄化会导致一个明显的结果,那就是可选择的工作范围也在不断窄化:有观点认为,当一个人的工作内容严重单一、工作时间延长,导致窄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从业者将丧失探索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改变现状的能力。
03
通常说来,一个人的窄化大约会经历这四个阶段。
1、精力不断被消耗,疲惫不堪。
窄化效应的工作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工作量饱和、工作时间长,你每天回家深感疲惫,另外类似阿萍这样的工作,常常需要加班加点,关键问题在于工作内容没有任何变化,这才是最耗人的。
2、创新能力下降,每天上班如上坟。
由于阶段1导致的疲惫和精力匮乏,导致人的创新能力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反复重复单一枯燥的工作内容,难免产生厌倦情绪,上班也常常不用带脑,导致思辨能力下降,无法进行缜密思考,更懒得进行类似阅读这种精神类活动。
3、消极抵抗,不想动脑。
伴随着阶段2的深入,从业者会对工作渐渐产生一种烦躁且不满的情绪,到最后连一丝反抗和挣扎都懒得动,言下之意就是“随便你怎么整,只要能按时下班就可以”,逐渐陷入“上班等下班,下班等退休”的混吃等死状态。
这种人慢慢成为了传说中的“老油条”: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不公正待遇都可以忍,只要不危及到个人利益(例如工资、休息日等)都无所谓,工作人浮于事,能拖就拖。
4、丧失正常智力及辨别力。
随着阶段3的继续深化及发展,会产生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失智”。
表现在不论领导或者他人说什么,都是“充耳不闻”:不是不想听,而是感觉听不懂。
回到家打开新闻总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看着网上沸沸扬扬的“互联网”、“AI”等热词,觉得分外陌生,觉得自己正离这个时代越来越远。
长此以往,当事人往往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自己除了手头的工作,似乎也无法做其他别的工作了,并且这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真切,直到变成现实。
张萍的咨询告一段落了,如今正忙着寻求新的工作机会,但我知道,现实中有太多和之前的张萍一样还未走出困境的人们!
04
其实,有一个事实几乎已成定局,那就是——
- 不论基于残酷的现实还是未来的趋势分析,人生没有两头甜,一开始贪图安稳后半生高枕无忧的职业生涯或渐渐成为历史,唯有面对激烈的竞争多方位历练自己的人才方能在这个动荡的职业环境中走的越来越稳。
而对于身处变革大潮的你我而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这种变化带来的撕裂感,虽然疼,但却无比真实,它时时刻刻提醒着你我——
我们还活着;而活着,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